李國文
每到夏收以后,農村里就該掛鋤,城里人就該歇伏了。不過,一想到暑熱天氣,酷陽當頂,便沒了出門的興致。但今年,北京的雨水較多,因而不會是那么熱得令人難耐,遂有可能走出家門,到各處去轉轉。
通常,這種消閑活動并沒有特別明確的目標。信步而行,欲止則止,遇車即上,欲下則下。有得看,多待會兒,無得看,打道回府。這大概算得上王子猷雪夜訪戴的“乘興而行,興盡而返”的陶然了。老實講,在現(xiàn)代生活節(jié)奏的社會里,能夠做到“夢魂慣得無拘檢,又踏楊花過謝橋”的行止隨便、愜意自如,也是一種難得的快樂。
因為人們或是主動,或是不情愿地給自己規(guī)定得太多太多,不是必定這樣,就是不可那樣地做事、說話、開會、上班、吃飯、應酬、敷衍,實在是很累很累的。那么,在心勞神疲、殫精竭慮、魂不守舍、壓力重重之下,這種輕松一下的行為,便是必要的調節(jié)了。當然,輕松的方式很多,下象棋、打麻將、逛公園、看電影,是很多人放松自己的辦法。如果不那么囊中羞澀,需要一些情調的話,咖啡屋小坐,保齡球一番,到郊區(qū)打打高爾夫,夜總會里跳跳迪斯科,也是使緊張神經為之舒緩的好方法。
然而,也怪,讀書人的消閑,說來說去,仍是離不開一個“書”字。所以,在夏季里,倒有不少次這樣無目的、無打算、走到哪就是哪的輕松。統(tǒng)計一下,十之八九,倘非書店、圖書館,便是偶爾的書展和街頭上永遠花花綠綠的書攤了。近年來北京的大商場里也可以買到書,更多了一些可以駐足的地方。我發(fā)現(xiàn),我的好多朋友總是喜歡把時間消磨在這種地方。雖說出門了,上街了,結果不過換個場合讀書罷了。
好像古人也是如此,清人陳康祺《郎潛紀聞》卷八載:“相傳王文簡晚年,名益高,海內訪先生者,率不相值,惟于慈仁寺書攤訪之,則無不見,亦一佳事?!?/p>
這也怪有趣,如果不是愚,大概屬于讀書人的天性了。
其實,人的一生,都在捧讀著兩種書:一種是鉛字印出來的;另一種,便是叫作人生的這本無邊無沿、無休無止的大書了。一般說,讀前面的書,易;讀后面的書,難。因為即使印出來的最新的書,也是過去。時間的疏隔,已與讀者無切膚之痛的關聯(lián),可以從容對待。再則允許選擇,喜歡讀則讀之,不喜歡讀則不讀之。相反,社會、現(xiàn)實、人際關系、日常生活,才是一本真正的大書。這本無字的書,比所有有字的書都學問廣博,道理深奧,意旨紛繁,章法多端。有的人讀得好些,庶幾不至于碰壁;有的人讀得差些,有時連生存也會艱難;有的人讀得快點兒,可以免得落伍;有的人讀得慢些,保不準屁股就要挨打了。這本書的厲害之處是:你讀也得讀,不讀也得讀,毫無選擇余地,誰也沒法逃避。你一定逆著,犟著,硬頂著,不買他的賬,你就得付出代價。
所以,在散步時,走過馬路,忽有所思,不禁悟道。看起來,人,你我他都在內,其實不也永遠處于這兩種書的交匯點上嗎?眼前如同沒有斑馬線的十字路口,歷史和現(xiàn)實,過去與今天,紛至沓來,目不暇接,難免眼花繚亂,不知所從。但定下心來,將這兩種書,橫過來讀,豎過去念,你就會發(fā)現(xiàn),若是能夠努力看透的話,就能從思古之幽情中,學會一種適應生活的能力。
看透,或者努力看透。舍此之外,焉有他哉?
(繼續(xù)前進摘自《獨自閑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