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欣
4月10日,就在2019年印度人民院(下院)選舉開始前一天,講述印度總理莫迪人生軌跡的傳記影片《莫迪總理》的放映被印度選舉委員會叫停。選舉委員會表示,在5月19日人民院選舉正式結束之前,都不會允許該影片上映。
《莫迪總理》講述了莫迪從童年至今的人生經歷。從3月21日發(fā)布的預告片來看,該影片展現(xiàn)了他加入國民志愿服務團(RSS)、擔任古吉拉特邦首席部長及當選印度總理等政治生涯中的關鍵節(jié)點,并“揭秘”了2016年突然頒布廢鈔令等一些列政府舉措背后的原因。此外,片中扮演莫迪的演員原本叫維韋卡,而在該影片宣傳中他將名字改成維韋卡·南達。維韋卡·南達是印度著名的哲學家、社會改革家,主張復興印度教和民族主義。由此可見該影片主創(chuàng)人員對莫迪領導的印度人民黨以及其奉行的印度教民族主義思想的支持。預告片發(fā)布后,以國大黨為主的反對黨認為這是“誤導選民”“對民主的嘲弄”,向選舉委員會提出了禁映訴求,最終導致該影片被禁止在選舉結束前上映。
電影是印度有著非常重大影響力的大眾文化媒介。在印度,電影這種藝術表現(xiàn)形式自出現(xiàn)以來就和政治密切結合在一起。20世紀20年代的無聲電影開始反映社會問題,如倡導種姓平等等。20世紀30年代,電影成為印度爭取獨立斗爭中重要的媒體武器,迫于其影響力,英國殖民者不得不于1930年收緊了電影審查制度,控制電影中關于甘地、手紡車等鼓動民族獨立的情節(jié)。1947年印度獨立,印度電影事業(yè)部成立,其首要任務即建立“民族認同感”。此后在政府的計劃和支持之下,印度電影界拍攝了《印度母親》等一系列愛國主義影片。在1991年印度開始經濟改革之后,面對西方文化的侵襲,對印度人身份認同和文化傳承的反思成為印度電影的重要主題之一。長期以來,電影也成為了印度社會反對腐敗、呼吁公正的文化載體,并構成了海外印度移民群體維持身份與文化認同的重要紐帶。
電影明星為政黨“站臺”甚至直接參選也并非新聞。早在1952年,哈里德拉納特和派迪就開創(chuàng)了印度電影演員參加人民院選舉的先河。1980年印人黨成立之初,曾推出18名電影演員參加各級選舉。1984年,印度總理拉吉夫·甘地邀請他的好友、電影明星阿米塔·巴強加入國大黨,并作為北方邦議員參選。2004年的印度大選更被認為是一場“電影明星之間的選舉戰(zhàn)”,當年有7位電影明星作為國大黨和印人黨候選人參選,29位電影演員積極參與兩黨的選舉活動。甚至一些地方黨派,如北方邦的社會主義黨(SP)也發(fā)動了多位電影明星作為候選人或參與競選拉票活動。
在南部印度,電影明星不僅為選舉“站臺”、直接參選,甚至成為了主要政黨的創(chuàng)建者。安得拉邦的泰盧固之鄉(xiāng)黨(TDP)就是由電影演員拉瑪·拉奧創(chuàng)立。泰米爾納德邦目前的兩大政黨——全印安納德拉維達進步聯(lián)盟(AIADMK)和德拉維達進步聯(lián)盟(DMK),分別由泰米爾語電影明星拉馬錢德拉和電影編劇安納杜賴創(chuàng)立。該邦首席部長一職曾長達數(shù)十年由多位前電影明星擔任。該邦逐漸興起的新興政黨國家德拉維達進步聯(lián)盟(DMDK)的創(chuàng)始人維杰納特也是電影明星。泰米爾語電影明星卡馬爾·哈桑和拉吉尼坎特也分別于近兩年成立了各自政黨,并且積極參與2019年大選。
在今年的印度人民院選舉中,印度各主要政黨均借助了電影媒介為自己造勢,莫迪所在的印人黨也不例外。除了《莫迪總理》這部傳記影片外,僅今年1月,就有三部直接或間接反映國大黨和印人黨領袖的印地語電影上映。
1月11日上映的《意外總理》講述了印度前總理、國大黨領袖曼莫漢·辛格執(zhí)政期間的秘聞。不過該影片并非為國大黨“拉票”,而是把辛格塑造成了尼赫魯—甘地家族控制下的“傀儡”,并暗指索尼婭·甘地“幕后操盤”導致了國大黨辛格政府執(zhí)政不力。該片上映后遭到國大黨反對,而印人黨則在官方推特賬號分享了電影預告片鏈接,為該影片進行宣傳。
1月11日上映的《烏里:外科手術式打擊》講述了2016年印度從烏里軍營(位于印控克什米爾)對巴控克什米爾地區(qū)進行的一場越境“反恐行動”。這部電影不僅展示了 “印度必勝”的實力和信念,還塑造了一位愛民如子的總理形象。影片中有一位未提及姓名但是長相酷似莫迪的總理。他勤政愛民,熬夜等待受傷者的手術進展情況并親自祝賀印度軍隊的勝利。目前該片票房已突破33.6億盧比,可見其在印度觀眾中的影響力。在該片上映之后一周莫迪為印度國家電影博物館揭幕時,他還引用了片中的一句臺詞,間接表達了對這部影片的肯定。
為迎接1月26日印度共和國日,史詩傳記電影《詹西女王》于1月中旬上映。影片講述了1857年印度民族大起義中的領導人、印度民族英雄詹西女王的故事。片中女主角向英國統(tǒng)治者表示“我和你的區(qū)別在于你們想要統(tǒng)治人民,而我要服務人民”——這也是莫迪對比自己賣茶小販的“卑微出身”和國大黨對手拉胡爾·甘地的尼赫魯—甘地家族的顯赫身世時常提的論調。此外,片中還有主角保護小牛免于被宰殺的情節(jié)。莫迪政府上臺以來,牛作為印度教圣物的地位越來越得到尊崇,甚至發(fā)生過數(shù)起因某些穆斯林被懷疑“屠?!倍挥《冉堂褡逯髁x極端分子打死的案件,因此這一情節(jié)也被認為呼應了印度教特性(Hindutva)。
2019年1月7日,印度孟買,演員維韋卡(右)與馬哈拉施特拉邦首席部長法德納維斯在影片《莫迪總理》的宣傳海報前合影。
此外,還有一些影片對莫迪主推的政策進行了宣傳和贊美。如2018年印度票房號召力最強影片之一《印度制造》直接回應了莫迪政府于2016年提出的“印度制造”(Make in India)計劃。這部電影反映了印度小生產者努力創(chuàng)業(yè),通過做裁縫實現(xiàn)夢想的勵志故事。影片中的多處臺詞,如“中國服裝曾經毀了我們,現(xiàn)在他們的機器將我們打敗”“他們有中國機器,我們有印度人的雙手”等,不僅呼應了莫迪政府發(fā)展制造業(yè)的計劃,更反映了印度試圖取代中國成為世界第一制造業(yè)大國的雄心,體現(xiàn)了印人黨執(zhí)政期間印度不斷高漲的民族主義情緒。2017年的印度電影《廁所:一個愛情故事》被認為是莫迪政府“清潔印度”(Clean India)運動的贊歌。電影描述了一對夫妻為了在家中建廁所,千方百計打破守舊習俗并宣傳清潔衛(wèi)生觀念的“廁所斗爭”。電影中點名贊揚了莫迪政府的“清潔印度”政策,成為該運動的“代言”影片。電影男主角曾親自向莫迪總理表達拍攝此電影的計劃,并稱該片讓“總理的臉上增添了一絲笑容”。
除了直接發(fā)布影片為自己造勢外,莫迪還頻繁與電影界進行互動。今年1月19日,莫迪親自為印度國家電影博物館揭幕,并表示印度電影“引導大眾關注社會問題,為國家做出了貢獻”。此后他還數(shù)次在社交媒體發(fā)布與多位當紅電影明星的自拍合影。大選臨近,莫迪還曾在推特上與阿米爾·汗、薩爾曼·汗等印度最有號召力的電影明星互動,要求他們“關注選舉”,利用在影迷中的影響力號召印度公民積極投票,并得到阿米爾·汗等多位電影明星的積極響應。
雖然印度選舉委員會在《莫迪總理》上映前一天,以“妨礙自由和公正的選舉”為由宣布了禁映該片的決定,莫迪似乎并沒有放棄通過電影來“拉票”的決心。不到兩周,他便接受了寶萊塢最有影響力的電影演員之一阿克謝·庫馬爾的“非政治性”專訪。在1個小時的訪談中,莫迪談及了自己愛吃芒果的習慣、自律的作息、退休后的計劃、甚至個人穿衣風格引起的時尚潮流等話題。此訪被印度媒體認為充分展現(xiàn)了總理“非政治”的一面,贏得了很多網民的好感,在個人傳記影片被禁映后可謂“扳回一局”。
不論是《莫迪總理》在2019年印度人民院選舉前“頂級的宣傳造勢”,還是莫迪總理與電影界的頻繁互動,都顯示出大選期間電影和政治的密切關系到達了新的高度。當然,在爭奪選民的斗爭中,電影只能起到“輔助性作用”,畢竟過去五年的政績才是贏得選票和民心的關鍵所在。然而從印人黨在選舉時對電影與電影人的重視中,足可以窺見電影在印度政治生活中巨大的影響力。
(作者為北京外國語大學亞非學院泰米爾語專業(yè)講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