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彼德
“那里的大自然令我陶醉?!边@是《聶魯達自傳》中最動人心弦的一句話,這本12章共123節(jié)的詩人自傳為什么將《智利的森林》放在第一章第一節(jié),也許可以從這句話找到答案。
有兩段文字亦能幫助我們欣賞智利詩人巴勃羅·聶魯達(1904~1973)的這章優(yōu)美的散文詩。
一是1971年10月21日,聶魯達在諾貝爾文學獎授獎儀式上的演說《詩歌不是徒勞的吟唱》:“應該看一看美洲地圖,應該正視那偉大的萬千氣象,正視我們周圍環(huán)境的宏偉壯觀,這樣便會懂得為什么許多作家拒不接受昏憒的天神們強加給美洲人民的恥辱和被掠奪的過去。”
二是聶魯達訪談錄《沒有什么可以給青年詩人的忠告》:“打兒時起我就保持著對鳥兒、貝殼、森林和植物的熱愛?!也荒芘c自然隔絕而生活,我對旅館的興趣只有幾天時間,我只喜歡坐飛機旅行一個小時,可我在樹林中、沙灘上,或乘船旅行,在與水、火、土壤和空氣的直接接觸時卻感到心曠神怡?!?/p>
在《智利的森林》中,聶魯達將散文的敘事性與詩的抒情性巧妙地結(jié)合在一起,做到了對客觀世界的再現(xiàn)與對主觀世界的表現(xiàn)的完美統(tǒng)一。如:智利森林的地理位置、植物及動物的種類都交代得清清楚楚,且有重點、有層次、有掃描、有特寫,是一篇精細的散文;而對智利森林的感受,調(diào)動了各種感官,有視覺、有聽覺,有嗅覺、有觸覺,特別是營造了一種氣象和意境,是一首含蓄的詩。聶魯達的修辭功夫也相當了得,有比喻,有象征,還有通感,極大地增強了文字的彈性與張力。尤其要提到的還有感性與智性的交融:
不了解智利大森林的人,也不會了解我們這個星球。
我就是從那塊疆土,從那樣的泥濘,從那片岑寂出發(fā),前往世界各地去謳歌的。
其愛祖國、愛人類的博大胸懷,與謳歌者、傳道者的高尚形象盡顯無余。難怪瑞典文學院給他的頒獎詞是:“由于他的詩歌以大自然的偉力復蘇了一個大陸的命運和夢想?!?/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