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新亞
摘 要:現(xiàn)代法律隨世界政治,經濟,文化的交流相互繼承與發(fā)展,彰顯著法律的繁榮,中國法治昌明的時代已然到來,然而近年來隨著聶樹斌,許霆案等具有代表性和爭議的案件不斷浮現(xiàn)在公共視野引起的巨大凡響無疑為廣大法律從業(yè)者敲響了法律的警鐘,我們的法律還有待完善,法律體系還有待健全。法律來源于人民,刑法,刑訴法等法律制定的最終的目的就是為了更好地保障人權,無論程序還是實體方面的法律適用,若不能嚴格依照罪刑法定原則和無罪推定的立場,那么法律所謂的秩序,效率,公正等價值就無法實現(xiàn),就必然會影響到司法實踐的發(fā)展,尤其是新的訴訟構造的形成,發(fā)展和成熟,最終反而反過來影響法律本身,那么當事人的人權保障就很難實現(xiàn),法律也就發(fā)揮不了真正的作用,也就彰顯不了其應有的價值,存疑時有利于被告是一項非常精致的法律原則,貌似看起來能解決一切問題,伴隨著司法實踐中法官,檢察官們常常強調的自由心證,自由裁量而出現(xiàn),存疑時有利于被告這一原則憑借其強大的救濟功能,在司法實踐中解決了許多疑難雜癥,變復雜為明晰,提高了法律適用的準確度,并且很好的保障了被告的人權和合法權益,實踐中為許多被告人做了公正的衡量,使得罪責刑相適應落到了實處。
關鍵詞:正義;責任;刑法;價值
一、概念理解與界定
存疑時有利于被告原則本身存在一定理解的范圍,不能無條件的適用,并非在庭審中任何時候出現(xiàn)懷疑都要適用這一原則,對存疑時有利于被告這一原則需要要明確一點即:所做出的懷疑是合理的,懷疑必須要有根據(jù),也就是說要有相應的證據(jù)作為基礎做支撐,不能無端地懷疑,帶有偏見的懷疑,背離辯護的初衷。其次,懷疑除了有證據(jù)支撐還必須要符合社會一般理性人的判斷即:使人信服能有充分有效的理由,使人在道德層面確信有把握地相信,反面理解就是即使有一種很強的可能性認為被告實施了犯罪行為,也不能就此定罪,因為一種可能性無法完全使人信服,不能達到道德上確信無疑的標準。那么如何理解多種可能性呢?河南駐馬店馬瑞霞事件,即事情發(fā)生在2017年4月21日晚上7點左右,駐馬店一小區(qū)住戶馬瑞霞女士在回家時穿行一馬路過程中被一輛汽車撞倒后隨即陷入昏迷(不能確定是昏迷還是已經死亡),之后又被路過的第二輛汽車碾壓,最終馬瑞霞不治身亡,監(jiān)控錄像顯示在其躺倒在馬路中間的整個期間路過的行人無一搭救不禁讓人心寒,暫且拋開人性不說,就整個案件從存疑時有利于行為人原則角度來看,法官對第二輛車主的責任該如何判斷,是一個非常關鍵的問題,在第二輛車主的責任判斷上,我們可以適用存疑時有利于行為人原則,因為第一輛車主在撞倒人之后逃逸致使被害人得不到及時的救助而死亡,無論如何被害人最終死亡與其行為都有直接的因果性,況且在夜晚7點左右,在車輛密集的馬路上,路過的車輛碾壓過被害人的身體也不存在異常因素,一切以時間,地點,條件為轉移,所以無論如何第一輛肇事車主都必須承擔相應的法律責任,受到法律的嚴懲。但對于第二輛車主,因為被害人被撞倒地后我們無法判斷其是否真的死亡還是只是暫時昏迷,現(xiàn)存可能性有兩種,第一種就是第一輛車主開車將行為人碾壓致死,第二種可能就是第一輛車主將行為人撞倒昏迷,第二輛車主將行為人碾壓致死。此時對第二輛車車主行為在判斷上就存在疑問了,行為人到底是否死于其碾壓行為,是無法判斷的,此時啟動存疑時有利于被告原則,我們在這種情景下只能從理論上認為第二輛車主對被害人死亡結果無責任,至少不能存在故意的責任,不能認為被害人是被第二輛車主碾壓致死,此時的懷疑便是能讓人信服的,是站在正確的道德制高點上的,對責任的劃分也是公平明了的,因此在合理的可能性中選擇一個相對較輕的責任讓被告去承擔,即有利于對犯罪人的矯治,也維護了法律的權威和尊嚴,有利于被告同時給被害者家屬也有了交待,至少在判決結果上使各方心理達到了平衡。這便是存疑時有利于被告人這一原則的體現(xiàn),同樣是將被害人碾壓,在法律上所受到的譴責程度因法律原則的適用會呈現(xiàn)截然不同的結果
二、適用范圍
存疑時有利于被告這一原則適用的范圍僅限于事實問題,在法律規(guī)定方面不適用這一原則。法律條文是用簡短的文字去表達立法者用意的,是文字就必然無法克服其語義本身的模糊性,同時隨著歷史發(fā)展,時代進步,法律用語可能就無法全面表達立法者用意了,此時需要進行相應的法律解釋,存疑時有利于被告不能干涉法官對法律問題的適用,比如我國《刑法》第252條所規(guī)定破壞交通通信自由罪中的“信件”包括電子郵件這一擴大解釋,刑法第194條“印章”做擴大解釋使之包括簽名式樣諸如此類并不利于被告的解釋,然而只要不是類推解釋且具有合理性就應當采納,若在兩個不同的罪名之間發(fā)生了適用上的疑問,法官是否就能直接對被告適用輕罪了呢,顯然不是,同前述,還是要討論犯罪構成,行為人的行為符合哪一個罪的犯罪構成就適用哪一個罪,一切以事實為依據(jù),一切以法律為準繩,而非存疑時有利于被告。在共犯場合適用存疑時有利于被告原則,就不那么合適,刑法明確規(guī)定在共犯場合要堅持“部分實行,全部責任”的原則,這就意味著只要實行犯既遂了,其他共犯人也皆既遂,此時沒有討論存疑時有利于被告這一原則的必要,同時在大量財產犯罪中被告人的合法所得與非法所得無法區(qū)分時,法律也規(guī)定一律認定為違法所得,不再討論是否存疑。現(xiàn)行法律做出的限制性規(guī)定大多是建立在社會經濟發(fā)展基礎上并聯(lián)系國家和黨的政策做出的明智選擇,但也有其歷史性,對存疑時有利于被告原則在法律上適用的限制性規(guī)定無需過多揣測。存疑時有利于被告這一原則幾乎涵蓋于訴訟程序的各個階段,其本身更有強大的救濟功能和區(qū)分功能。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為收回寶島臺灣創(chuàng)造了“一國兩制”制度,后來相繼實踐于香港,澳門特別行政區(qū),因為歷史遺留問題,香港,澳門地區(qū)都采用資本主義法律制度,除了一些帶有資本主義殖民色彩的法律和一些已經被修改的法律外幾乎完全保留了資本主義法律制度的適用,我國也一直提倡大陸與特別行政區(qū)之間在司法實踐中的司法協(xié)助,很大程度上是為了促進社會主義法律制度同資本主義法律制度的移植與借鑒從而更好的推動中國法律制度的發(fā)展,法治體系的健全的目的,然而我國現(xiàn)在的司法實踐中還存在大量有罪推定的做法,嫌疑人,被告人的人權無法得到充分的保障,理論與實踐的脫節(jié)是我們要克服的障礙。
以下案例充分體現(xiàn)了存疑時有利于被告精神的適用:王某臣被控受賄一案起訴書節(jié)錄:“2004年8月,看守所負責采購干警周某根向王某臣推薦溫某麟的食品經銷部承接在押人員副食供應,王某臣同意,2004年8月至2009年10月王某臣經由周某根之手收受溫某麟174萬元……”辯護詞節(jié)錄:公訴機關指控被告犯罪環(huán)節(jié)(1)周某根告知王某臣溫某麟愿意支付回扣(2)周某根將自己所收回扣一部分交王某臣 (3)溫某麟將回扣全部交由周某根(4)王某臣收回扣同意溫某麟負責新安于民承接供應。本案關鍵在于檢方要證明王某臣到底是否占用了174萬元,即周某根將174萬元送給被告證據(jù)不確實,不充分。這段案情充分體現(xiàn)了存疑時有利于被告人這一原則在法律實踐中的適用與其強大的救濟功能,通過以上四個控方控訴我們不難發(fā)現(xiàn)全案皆只有周某根一人說法,無其他證據(jù)相佐證,被告王某臣又對以上控訴均以否認,證據(jù)上呈現(xiàn)出“一對一”的模式,孤證不能定案,其次溫某麟將回扣全部交由周某根無疑是確定的,雙方均承認了,但溫某麟無法證實周某根將回扣交給了王某臣,交給王某臣只是周某根一面之辭,故綜上針對王某臣占有174萬元事實證據(jù)不足,事實存疑,若沒有存疑時有利于被告這一原則的救濟,被告的清白也許就被斷送了,最終控方在全案中對于王某臣受賄174萬元這一事實證據(jù)不足,認定指控不成立,最終因為劉波律師和法檢的共同努力,很幸運被告對于174萬元并無需承擔任何法律責任。當前司法實踐中少部分法律從業(yè)者極端的去判斷所面臨爭議的案件,在主張無罪就顯得時髦,被認為明智;如果主張有罪,則顯得落伍,被認為僵化,法官完全淪為了大眾輿論所左右的工具,這大概與人們沒有正確認識存疑時有利于被告原則有關,本人在這一點也與張老師達成了強烈共鳴,背后的原因,不言而喻。
三、現(xiàn)狀
目前,在我國偵查中心主義的理念非常普遍,因為每一個案件的所有證據(jù)材料都是由偵查機關偵辦而來,出現(xiàn)了問題,當事人最先尋求的是公安機關的幫助,現(xiàn)實中政府也給予公安機關較大壓力,這里先暫且不談,與當事人接觸時間最長對當事人最為了解的機關也是偵查機關,那么期間就容易滋生種種機會導致違法辦案,在狡猾的嫌疑人拒不交代罪行時出現(xiàn)刑訊逼供行為,同時司法實踐中往往存在公安機關施壓于當事人及其法定代理人和律師,有些是為了盡快結案,有些是為了邀功請賞,還有些是出于為了謀求不為人知的利益的目的,憑借的都是其偵查權在握的籌碼,因此往往容易出現(xiàn)冤假錯案,存在刑訊逼供這一事實是多種因素綜合導致的結果,但必須從源頭上堅決杜絕。今年國家監(jiān)察法的出臺取消了了檢察院的自偵權力,防止權力獨大的同時細化了國家權力組織結構,那么不妨大膽設想一下,將公安機關的權力進行細化將其分割為不同的機關部門,相互獨立,相互制約,不斷將權力細化下去,使得在偵查階段最大限度地保障當事人的合法權益,提高辦案效率與準確性的同時讓存疑時有利于行為人這一原則滲透進刑事訴訟的每一個環(huán)節(jié),每一步都能發(fā)揮其保障作用,在防止權力獨大的同時真正實現(xiàn)有效的人權保障,維護社會秩序的目的。
參考文獻:
[1]柳波.《證據(jù)的臉譜》,中國法制出版社,2016,1-7.
[2]柏浪濤.《刑法攻略》,中國法制出版社,2018,77.
[3]馬瑞霞事件.載新華網,http://www.xinhu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