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 潔,劉 磊,王志偉
鄭州大學外語學院,河南鄭州,450001
改革開放以后,中國與西方的接觸變多,到近15~20年間,中國與西方的文化交流開始加強。從20 世紀 50 年代《中國文學》英文和法文版的創(chuàng)刊,到 80 年代中國文學出版社的成立及“熊貓”系列譯叢的策劃發(fā)行,再到世紀之交“大中華文庫”項目的設(shè)立,2004 年中國外文局對外傳播研究中心的創(chuàng)設(shè),2010 年初“中國文學海外傳播”成功的啟動[1],這一次次深度嘗試為中國文學“走出去”最佳方案的形成積蓄了寶貴的經(jīng)驗,同時也將國內(nèi)學者的注意力轉(zhuǎn)向或集中到譯者模式和翻譯策略上來[2]51。
2018年,《射雕英雄傳》(以下簡稱《射雕》)英譯本(LegendsoftheCondorHeroes)正式出版,在海外取得巨大成功,譯者郝玉青功不可沒。郝玉青(Anna Holmwood)是一位瑞典裔英籍女作家,曾在牛津大學攻讀當代中國研究。她曾做過多年的文學經(jīng)紀人,期間和余華、麥家、劉震云、遲子建等知名作家都有合作,在文學全球市場推廣上經(jīng)驗頗豐,這些經(jīng)驗已然融入她的譯者風格。對《射雕英雄傳》英譯本的深入研究和討論,不僅有助于了解郝玉青的翻譯風格與成功秘訣,而且有利于中國文學“走出去”的進一步探索與完善,對中國文化對外傳播有一定借鑒意義。
在 “中國知網(wǎng)”全文數(shù)據(jù)庫,以“《射雕英雄傳》英譯本”和“郝玉青”為主題詞分別檢索后,得到的結(jié)果均為零。在萬方數(shù)據(jù)資源系統(tǒng)中檢索后,有1篇文章對《射雕英雄傳》英譯本進行分析,另外還有2篇文章對譯者郝玉青及其作品《射雕英雄傳》英譯本做了評述,相關(guān)研究數(shù)量極少。整體來看,國內(nèi)對《射雕英雄傳》英譯本的研究較少,具有一定的研究價值。
《射雕英雄傳》一書版本很多,較為常見的有舊版、修訂版和新修版。經(jīng)筆者向郝玉青女士求證,翻譯時選取的是新修版,因為金庸認為此版是官方版本,要求大家采用此版。筆者以郝玉青所譯英文版第一卷為譯文,剔除序、簡介、附錄等內(nèi)容,僅保留正文,借助LancsBox軟件,建立單語語料庫,并命名為Condor Heroes Corpus(CHC)。該軟件可以自動對文本處理,進行詞性賦碼等操作。
本譯本采用英式英語,為更好地檢測譯者風格,本文選取蘭開斯特—奧斯陸/卑爾根語料(Lancaster Oslo /Bergen Corpus,LOB)語料庫的通俗小說子語料庫(General Fiction Corpus,GFC)作為參照,分析譯者風格。
筆者考察了《射雕》英譯本中各種語言形式參數(shù),并以GFC語料庫為參照,旨在從宏觀層面揭示郝玉青的翻譯風格。在微觀層面上,考察了英譯本中文化負載詞的翻譯。
3.1.1 移動平均類符/形符比
移動平均類符/形符比(Moving-Average Type-Token Ratio,MATTR[注]具體方法為,選取某個特定長度的文本,如500,分別計算文本中第1個詞到第501個詞的類符/形符比,第2個詞到第502個詞的類符/形符比,第3個詞到第504個詞的類符/形符比,一直到文本結(jié)束,最后計算所有類符/形符比的平均值。)由Michael A.Covington和 Joe D.McFall提出,這種測量方法不受段落邊界和文本單元邊界的影響,且更能夠追蹤文本內(nèi)的變化[3]。
表1 移動平均類符/形符比
Baker指出類符/形符比的高低與文本作者所使用的詞匯的豐富度和多樣性成正比,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文本作者使用的詞匯量大小和用詞的變化性[4]。表1顯示,英譯本的移動平均類符/形符比是74.61,高于參照語料庫的72.33,說明英譯本的詞匯使用較為豐富,詞匯種類較多。
3.1.2 詞匯密度
詞匯密度是指在特定的語料庫中實詞在總詞數(shù)中所占的比例,計算方法是:詞匯密度 = 實詞數(shù) ÷ 總詞數(shù) × 100%。Stubbs指出,英語的實詞(Lexical Words)包括名詞、實義動詞、形容詞、副詞,虛詞(Grammatical Words)包括助動詞、情態(tài)動詞、代詞、介詞、冠詞和連詞[5]。實詞是穩(wěn)定而完整的詞匯,相較于虛詞具有豐富的詞匯意義,詞匯密度直接反映了譯文中的信息承載量[6]237。
表2 詞匯密度
詞匯密度不僅體現(xiàn)了文本中信息量的多少,更反映了文本的復雜度[7]。一般而言,詞匯密度越大則實詞越多,文本的閱讀難度就越大;反之,文本閱讀難度就越小,越有利于讀者的理解。表2顯示,《射雕》英譯本的詞匯密度略大于參照語料庫,說明英譯本用詞較為豐富,信息量更多。英譯本的總詞數(shù)約是參照語料庫的兩倍,其副詞、動詞和形容詞的數(shù)量也約為參照語料庫的兩倍。但英譯本的名詞使用比例明顯高于參照語料庫,數(shù)量約為參照語料庫的三倍。說明郝玉青在翻譯時傾向于使用較多實詞,且偏向使用名詞。為找出名詞量較高的原因,筆者制作出英譯本主題詞及次序如表3。
表3 英譯本主題詞
表3顯示,英譯本中排名前十的主題詞皆為名詞,這印證了英譯本名詞比例明顯高于參照語料庫的現(xiàn)象。排名前十的高頻詞中前九個都是小說中的人物姓名,符合《射雕》以人物形象為中心,按照人物性格的發(fā)展需要及內(nèi)在可能性、必然性來設(shè)置情節(jié)的事實[8]。郝玉青的譯本中名詞數(shù)量高與原作內(nèi)容密切相關(guān)且譯者在翻譯過程中有多使用實詞的傾向,說明譯者在詞匯選擇上受原作影響較大。
3.1.3 平均詞長和句長
平均詞長和句長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出譯者偏好使用的詞長和句長。為進一步核實數(shù)據(jù)的準確性和可信度,筆者還計算了詞長和句長的標準差。
表4 平均句長
表4顯示,在平均詞長方面,《射雕》英譯本與參照語料庫基本持平。英譯本的詞長標準差僅有2.08,說明譯者所使用的詞長具有較高的統(tǒng)一性,變化很小。在平均句長上,英譯本的數(shù)值明顯低于參照語料庫。這可能與譯者將原文中長句進行拆分翻譯有關(guān)。譯者有意將長句拆分翻譯的做法說明其在語言長度的使用上受到了英語原創(chuàng)文本的影響。
例1:接著黑影晃動,一人閃進林中,月光照在他身上,郭楊二人看得分明,不由得大奇,原來那人撐著兩根拐杖,卻是村頭開小酒店的那個跛子曲三。
A shadow had entered the woods and was running in their direction.The moonlight caught a man’s robes and Guo and Yang were able to make him out.It was Qu San.He was jabbing his wooden crutches into the undergrowth.
例1中,原文句子較長,成分較多。僅一句話就同時對背景、人物、時間和地點做了說明。郝玉青在翻譯時沒有完全“遵從”這種典型的“中文式”表達,而是進行了拆分。英語常借用從句形式表達復雜多樣的信息,但由于文本通俗小說的文體類型,不宜采用過長或過難的句式,譯者將這句話拆成四句話,分別介紹環(huán)境、故事情節(jié)、人物及人物動作,這種譯法具有明顯英文原創(chuàng)文本特征。
筆者選取原文中較有代表性的三類文化負載詞,姓名、稱謂及武功,通過這三類詞語的翻譯分析進一步探索郝玉青的翻譯風格。
3.2.1 人 名
在英譯本中,有的人名采用音譯,如郭靖(Guo Jing),有的采用音譯加意譯,如黃蓉(Lotus Huang),還有的人名源自歷史上真實存在的人物,譯者采取了約定俗成的譯法,如成吉思汗的四子托雷(Tolui)。經(jīng)過人工鑒別,筆者將這些名字按照翻譯方法進行了分類,如表5所示。
采用意譯法的人物姓名中,蘊含有人物的性格特征,如黃蓉的“蓉”字,取的是芙蓉的“蓉”字,譯者將其翻譯為“l(fā)otus”,折射出黃蓉冰雪聰明,玲瓏剔透的性格特點。又如包惜弱的“惜弱”譯為了“charity”,體現(xiàn)了她軟弱善良的性格特征。采用意譯法的名字中也有完全和名字不相關(guān),但卻折射了人物特征的譯法。如沙通天譯為了“Hector Sha”,其中“hector”意思為“暴徒”,這是對人物性格的描述,完全脫離了其姓名。韓寶駒則譯為了“Ryder Han”,其中“ryder”是“rider”的變體,意思為“擅長騎馬的人”,與其名字“寶駒”并非完全對應,卻闡明了他的身份及能力。雖然部分譯文不是對原文的直接翻譯,但譯文生動地表達出了人物性格與特征,說明郝玉青在人名翻譯上,遵從了原作者金庸先生的寫作風格。在譯文中,譯者對一些音譯人名進行了注釋說明。
表5 主題詞中人名
例2:丘處機微一沉吟,說道:“郭大哥的孩子就叫郭靖,楊二哥的孩子叫作楊康,不論男女,都可用這兩個名字?!惫鶉[天道:“好,道長的意思是叫他們不忘靖康之恥,要記得二帝被虜之辱?!?/p>
Qiu Chuji sipped from his bowl of rice wine and thought for a while.“For Master Guo’s child I suggest Guo Jing,meaning ‘Serenity’,and for Master Yang’s child,Yang Kang,meaning ‘Vitality’.This will remind them of the humiliation of the year Jingkang,when Kaifeng was sacked and the Emperor captured by the Jin.These names can be used for girls just as well as boys.”
原文中,“靖”“康”二字譯者采用了音譯的翻譯方法。但她又在文內(nèi)對這二字的文化意譯進行了增譯說明,這符合她本人所說的想延續(xù)金庸小說風格的想法。她將“靖”解釋為“serenity”,將“康”解釋為“vitality”實現(xiàn)了把其中意義展示給西方讀者的意圖,也展示出她對中國文化的深入理解。
表5顯示,原文中還有一類人物在歷史上真實存在,如鐵木真(即成吉思汗)及其家族成員。由于這些歷史人物在中國歷史乃至世界歷史上都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所以他們很早之前就聞名西方,有著自己的一套英語名體系。對于這些人名,譯者直接采用了約定俗成的譯法。以上分類研究表明:郝玉青在人名的翻譯上與原文保持了高度的一致性,并遵從原作者的寫作風格。
3.2.2 稱 謂
英譯本高頻詞檢測結(jié)果中,筆者發(fā)現(xiàn)兩個詞意有重合的詞語:“shifu”和“master”。為進一步探索“shifu”和“master”的用法及譯者的翻譯策略,筆者利用LancsBox中Graphcoll工具,以MI算法為標準,跨距設(shè)為5,以這兩個詞匯為節(jié)點詞進行檢索后,得到了二者的關(guān)系圖及所有搭配詞語關(guān)系如圖1(圖中兩個詞匯之間的線條越短,表示二者搭配強度越高,二者關(guān)聯(lián)性越高):
圖1 Shifu和Master的搭配網(wǎng)絡
圖1顯示,“master”一詞在文中的搭配比“shifu”豐富許多。其中“shifu”一詞強度較大的搭配詞有數(shù)字“third”,“first”以及人名“ryder”,來源于郭靖對其師父的稱呼“大師父”“三師父”(即“韓寶駒師父”);另外關(guān)聯(lián)度較高的詞匯還有“taught”、“tell”,強調(diào)作為師父經(jīng)常有的“動作”,除此外其他搭配詞多為虛詞。“shifu”一詞看起來似乎是音譯,但譯者延伸了它的用法,不僅指代“師父”和“師傅”,在英譯本中還有其他的用法。
例3:素聞全真七子武功了得,均已得了當年重陽真人的真?zhèn)?,其中長春子尤為杰出,果然名不虛傳。這人雖然魯莽了些,但看來也不是無理取鬧之人,與老衲無怨無仇,中間定有重大誤會。
Elder Qiu is one of the Seven Masters of the Quanzhen Sect,who all trained under the great shifu Double Sun.Among them Elder Qiu is said to be the best.He may be a bit coarse,but he doesn’t seem the type of man to stir up trouble without good cause.He can bear no grudge against an old monk like me.There must have been some grave misunderstanding.
譯文中將原文的“真人”一詞譯為了“shifu”,這種譯法較為獨特。“真人”是道教所說修行得道的人,而“shifu”則是學生對傳授自己技藝的老師的尊稱。二者在這一層面上是意義相通的。從原文可以看出,這里雖用了“重陽真人”這一稱呼,但內(nèi)容側(cè)重于陳述“全真七子”得到了“重陽真人”的真?zhèn)?,后者是前者的師父這一事實,所以譯為“shifu”也無不妥。而對西方讀者來說,直接表明二者之間的關(guān)系也在一定程度可以幫助他們了解“重陽真人”的能力和地位。
“master”一詞的搭配詞匯數(shù)量較多且種類豐富。有指代“master”屬性的如“martial”“arts”,有和人名搭配的如“sun(重陽真人)”,“l(fā)ord(Master lord of peach blossom island(桃花島島主))”,“peng(彭寨主)”,“spring、eternal(長春子)”,也有和身份相搭配的如“mount(白駝山少主)”。原文的表達較為豐富多樣,但在譯文中均采用了“master”一詞。有調(diào)查顯示,外國譯者傾向于使用歸化策略,其譯本也通常要比中國譯者的異化譯本更受英語讀者歡迎[1]。可以推測:在稱謂翻譯方面,譯者更偏向歸化翻譯策略。下面對“master”對應的原文詞匯進行分類分析:
(1)公子、小公子等稱謂。
穆易上前抱拳道:“在下姓穆,公子爺有何見教?”
Mu Yi approached him and bowed.“Sir,our family’s name is Mu.How may I help the Master?”
歐陽公子露點甚么,讓我們這些沒見過世面的人開開眼界。
And what about Master Ouyang? What do you have to teach us rough and ignorant men of the east?
公子是古代對男子的一種敬稱,并無實際意義。由于中西方文化的差異,在英語中無法找到與“公子”一詞在意義和用法上均完全一致的詞匯,于是譯者將此詞匯的意義進行了提升,譯為了地位更高的“mater”以示尊敬,更易于西方讀者的理解。
(2)指代高手、大師、名家等精通某一領(lǐng)域或在某方面技能突出的人。
你仗著有高人撐腰,把我們六人不放在眼里了,哼!
Now you are supported by this powerful master,you disrespect us?
原文中提及有高手、大師、名家、高人、道長等,雖語言形式均有很大差異,但這些詞匯均指代精通某一領(lǐng)域或某種技能特別突出的人,所以采用“master”這種譯法是對它們原本意義的恢復。由于中國文化博大精深,所以如果將這些詞語一一選用不同的單詞進行翻譯,難免會造成譯文過于復雜,信息量過大,給讀者造成迷惑。雖相較于原文少了些變化性和豐富度,但譯文更具有統(tǒng)一性,更貼近譯入語的文化。
(3)指代師父。
上文中提到,“shifu”一詞是對“師父”一詞的音譯。而“師父”一詞,除音譯外,譯者還采用了意譯的方式。
朱聰?shù)溃骸澳惆抵懈鷦e人練武,干么不讓我們知道?若不是六師父這么相試,你還想隱瞞下去,是不是?”郭靖急道:“只有哲別師父教我射箭刺槍?!敝炻敵林樀溃骸斑€要說謊?”郭靖急得眼淚直流,道:“弟子……弟子決不敢欺瞞師父?!?/p>
“You have been training with someone else in secret.Why didn’t you tell us? If your Sixth Shifu had not confronted you,how long would you have continued to lie to us?”
“Master Jebe teaches me to use the bow and arrow - that’s all.”
“Still you lie to us?”Zhu Cong was furious.
“I…I wouldn’t dare lie to my shifus.”Tears shone in his eyes.
上例中,第一個“師父”譯為了“master”,而第二個“師父”又譯為了“shifu”。前者是指教他射箭刺槍的哲別,后者則是指郭靖正式拜師了的朱聰??梢钥闯觯癿aster”一詞雖也指“師父”,但更側(cè)重于對該人物能力的肯定,而“shifu”則更重點強調(diào)師生關(guān)系。這里同樣漢語詞采用不同譯法反映出譯者自身對文化負載詞的解讀。
(4)指代“俠”“英雄”“豪杰”等俠義英雄。
俠在本篇小說中主要指代一種稱呼方式,如“柯鎮(zhèn)惡大俠”“朱二俠”等。小說中,與俠意思相近的稱呼還有英雄、豪杰等具有共同特征,即俠義肝膽的一些人物。這些稱謂看起來與“master”毫不相關(guān),但在西方文化里,該詞指的是有具某種能力的人,所以這種譯法是譯者基于自身對稱謂的解讀進行了意義遷移,反映出譯者向譯入語文化接近的意圖。
(5)指代“主人”“小主”等具有一定身份和權(quán)力的人。
那道人道:“足下可是威名遠震的彭寨主?今日識荊,幸何如之?!?/p>
“You must be the famed Master Peng? What an honour to meet you at last,” the Taoist said.
例句中“寨主”一詞是對人物身份的說明?!癿aster”一詞本意中就有“主人”這一釋義,與原文形成匹配,但譯者省略了“寨”這一字的說明。
以上例子表明郝玉青在翻譯時采用了歸化為主,異化為輔的翻譯策略。歸化策略指翻譯中“譯者盡量讓讀者不動,而引導原作者去接近讀者”,即譯者盡可能向目的語文化靠攏,而異化策略則相反[9]20。從多個漢語詞皆譯為“master”這一現(xiàn)象看,譯者在翻譯時有明顯使用歸化翻譯策略的傾向。對變化豐富的“中國式”稱謂,譯者將它們的意義進行遷移,找尋英語文化中與之對應或接近的詞語進行替代;同時,郝玉青在接受采訪時表示“shifu”這一概念已經(jīng)深入西方,只要上過武術(shù)相關(guān)課程的人都很熟悉,所以這種譯法并不是譯者自己決定的,而是沿用了人們較為熟知的英文名稱,在一定程度上也屬于歸化的翻譯策略。以上說明:譯者在翻譯稱謂時,首選歸化的翻譯策略以接近英語文化。整體上,郝玉青對于稱謂的翻譯接近英語原創(chuàng)文本。
3.2.3 武功招數(shù)
金庸先生筆下的武功絕學最為精彩。這些虛構(gòu)的武功招數(shù)曾令郝玉青十分“頭疼”。經(jīng)人工統(tǒng)計,《射雕》英譯本第一卷中共出現(xiàn)65種武功招數(shù),譯者主要采用了直譯和釋義的翻譯方法。
從歸化異化的視角看,英譯本中的武功招數(shù)使用歸化最多,達50處。勞倫斯·韋努蒂在《譯者的隱身》中指出西方譯者在把外族文本譯成英語時習慣上通過歸化生產(chǎn)出透明的文本[9]20。但考察《射雕》英譯本的65種武功招數(shù),包括簡化翻譯的招數(shù)在內(nèi),共計50種都采用了歸化翻譯策略,其中包括直譯和簡化譯法,異化策略下主要使用了釋義的翻譯方法。
譯本中使用頻率最高的是直譯法,如“毒龍出洞:Deadly Dragon Flies the Cave”“推窗送月:Open the Window and Push Back the Moon”“九陰白骨爪:Nine Yin Skeleton Claw”“秋風掃落葉:Autumn Wind Blows the Fallen Leaves”等;也有釋義法如“天外飛仙:Flying Mountain”“讓步跨虎:Jump the Tiger”“星落長空:Falling Star”等;還有簡化譯法如省譯“換日”的“偷云換日:Steal the Clouds”,“鐵布衫橫練功夫:Iron Shirt kung fu”則省譯了“橫練”。
以上說明,在武功招數(shù)的翻譯方面受原著影響很大,并有明顯保留原著特色的傾向。譯本的武功招數(shù)中,有77%都采用了歸化的翻譯策略,最大程度保留了原文文化特色,這可能與其多年的文學經(jīng)紀人經(jīng)驗有關(guān),也有可能是源于她本人對中國文化和武俠文化的理解。
本研究從語言和文化層面對中國文學英譯作品與其譯者風格進行分析,從而為中國文學走出去提供一定參考,也對中國文化外譯有一定借鑒意義。通過上述分析可以發(fā)現(xiàn):首先,《射雕英雄傳》英譯本的語言特征整體是接近原生英語小說的?!渡涞裼⑿蹅鳌酚⒆g本在類符/形符比和詞匯密度上略高于專業(yè)英語語料庫,說明郝玉青在用詞上較為豐富,多使用實詞;英譯本的平均句長略低于當?shù)卣Z料庫,這是譯者追求與英語原創(chuàng)文本的接近而對原文進行拆分后的結(jié)果;其次,對于文化負載詞的翻譯,譯者采取了不同處理方法。在人名方面,譯者以“直譯+注釋”“意譯”“約定俗成”三種方式最大程度保留了金庸先生筆下人物的靈動性;武功翻譯同樣以原著為出發(fā)點,大部分采用直譯的方法;譯者在翻譯稱謂時又采用了歸化的翻譯策略,使譯文接近讀者;以完成跨文化傳播的效果。譯者在語言選擇上風格較為一致,皆以譯入語為導向;而詞匯的選擇上較為靈活,增加了譯本的趣味性,因此,《射雕英雄傳》英譯本在西方的成功離不開譯者郝玉青的功勞。得出結(jié)論:中國文學“走出去”不僅要有優(yōu)秀作者和作品,更需要譯者對作品做深入研究,以原作為底線,以譯入語文化為導向,靈活翻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