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識猷
在我還是小女孩時,有一次和我娘聊起人生和未來,我娘是這么跟我說的:“現(xiàn)在,你可以想做什么就做什么,但等有了孩子,就要以家庭為重、孩子為先,為家庭和孩子犧牲奉獻?!?/p>
不知道其他女孩聽到這種話是什么感想,反正聽在我耳里就是:等有了家庭和孩子,我的人生就完蛋了、結束了,徹底沒戲了。
我娘還用閩南語叮囑我“父老仔幼,仙祖沒救”,意思是“年紀大了才生娃會累死”?,F(xiàn)在看來,這些都是金玉良言,但我當時滿心沉浸在“生娃=完蛋”這個等式中,得出的唯一結論是:就算人生要完蛋,我也要盡力晚點完蛋!
當我拖到——算了,年齡還是不提了——終于有了孩子后,我發(fā)現(xiàn)我娘關于體力部分的警告是對的,養(yǎng)娃太累人了。我身邊的孩子沒有一個像書里說的那樣每天睡上十幾個小時,倒是周圍的父母都恨不得每天睡上十幾個小時。如果你有睡眠問題,養(yǎng)娃吧,之后你只會有睡眠不足的問題。我雇了幫手,她每周工作六天,朝八晚七,但我依然感覺身體被掏空。
更糟糕的是,在讀了七八本孕期指南、十幾本育兒教材后,我完全知道了“最好應該怎么做”,只是我做不到,或者說,做不動……比方說,喂母乳對小孩好,但半夜起來喂母乳對媽媽不好。不看視頻對小孩好,但不看視頻的小孩鬧個不停對家長不好。更別提各種商家廣告,無公害輔食、超柔軟紙尿褲、碳纖維嬰兒車……這些都是很好很好的,只是對家長的錢包不好。
我琢磨了一下,發(fā)現(xiàn)只剩一條出路——不要給孩子最好的。
公平一點,我給自己買的也不是消費能力范圍內(nèi)最好的,而是夠用的。我正用著摔碎屏的手機,可從未為此責備過自己。為什么在“沒給孩子最好的”時,我會感覺內(nèi)疚呢?
育兒本該是件雙贏的事,至少不應是單方的耗竭,但身邊的許多聲音似乎都在培養(yǎng)家長的負罪感。家長每日三省吾身,發(fā)現(xiàn)自己至少違背了四七二十八條育兒指南,于是決定再多放棄一點個人的自由與享受,好像這樣能稍稍彌補自己的“過錯”。
但內(nèi)疚感是不必要的育兒稅。
所謂平衡家庭與工作,應該是照顧好每一個人,包括家長自己。然而現(xiàn)在的“平衡家庭與工作”,指的似乎是“我將鞠躬盡瘁、死而后已,才能勉強搞定兩邊”?!罢疹欁约骸本透碍h(huán)游世界”一樣,永遠在愿望清單上,但永遠不會去做。
而在家庭中,女性往往付出更多。即使兩個人都有全職工作,承擔大部分家務和育兒責任的也通常是女方。2014年,一篇澳大利亞的論文宣稱,甚至連得了乳腺癌的女性都會繼續(xù)將孩子的需求放在自己的健康之上。研究顯示,那些不抑郁、不焦慮、沒得心臟病的女性,往往定期鍛煉、飲食均衡、睡眠充足,而且在自己的工作與生活中能找到滿足感——有多少女性在有了孩子后,還能符合以上任何一條?
我曾試著搜索“將自己放在第一位的家長”,搜索引擎問我:“您是否想搜索‘自戀狂家長?”
不,這真不是我的本意。我的意思是,就像飛機的廣播里說的那樣:“帶小孩的旅客請先戴好您的面罩,然后再為小孩戴好面罩。”或者還有一個我更喜歡的寄生蟲學里的比喻,寄生蟲要生存,必須仰賴于寄主的生存。
2017年,《美國醫(yī)學會雜志》上刊載了這樣一個故事,加拿大醫(yī)生諾拉·奈倫遇到一名來就診的50歲女性,她身體不適,低壓115,高壓210。她說,她需要盡快恢復健康,因為她是護士,有兩個孩子,母親還出現(xiàn)了阿爾茨海默病的早期癥狀。在過去3年里,她失去了5個親人,剩下的都指望著她的照拂。
奈倫給她開了些對癥的藥物,又寫了一張?zhí)幏健霸试S將你自己的需求放在最先。每天至少30分鐘”。然后奈倫對患者說:“請按劑量使用?!?/p>
接到處方的患者先是大笑,接著就哭了出來。
對她而言,也許這是比藥物更重要的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