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卿
不久前,一篇題為《22歲男孩留學(xué)兩年敗光200萬,回國后成“巨嬰”,吃飯還要奶奶喂……》的新聞在輿論場廣泛傳播。說的是哈爾濱22歲小伙晨宇,從小性格孤僻,不愿與人交流;出國留學(xué),兩年敗光200萬元卻連預(yù)科都沒畢業(yè);回國后到大專院校求學(xué),不到兩個月就棄學(xué)回家;與游戲為伴,僅剩下的交流就是向家人要錢,甚至吃飯還要奶奶喂。
這篇新聞里的晨宇活脫脫就是一個缺乏自立、只知索取不知奉獻的“巨嬰”。而“留學(xué)兩年敗光200萬”的關(guān)鍵詞,更是為他增添了一抹敗家富二代的色彩,因此人們紛紛向他投以鄙夷甚至嘲諷的目光。
坦白地講,22歲的小伙,貨真價實的成年人,還出國喝過洋墨水,現(xiàn)在卻混成生活幾近不能自理的“死宅族”,真的是挺“杯具”。人生漫長,如果繼續(xù)這樣下去,可以肯定,晨宇以后的生活將更加糟糕。顯然,父母有錢也無法彌補這種性格的缺陷。
向記者講述晨宇故事的,是他的母親劉女士。在講述自己兒子的成長經(jīng)歷時,劉女士甚至無奈哭泣。但如果仔細看報道便可得知,這位母親的淚水,真的只是為自己育兒失敗而付出的代價。
按照劉女士的說法,兒子在少年時,她就發(fā)現(xiàn)其性格孤僻,但“并未引起警醒”;兒子在國外留學(xué)之路不順,劉女士事后才發(fā)現(xiàn)“兒子并不適合留學(xué)”;他對錢沒有概念,只要他一給劉女士發(fā)微信要錢,劉女士就會給他打錢,“無條件滿足”。
劉女士的這些傾訴,其實無意中將導(dǎo)致兒子今時今日狀況的原因告訴了我們,就是她的教育導(dǎo)致了兒子成長的失敗。因為她對兒子的教育,貌似只有一途,那就是無限滿足其需求。這種縱容,嚴格來說并不是一種教育,而是一種被動型給予,這恰恰將兒子導(dǎo)向一條非正常的成長之路;她沒有對兒子進行正確評估就將其送往國外,也完全是不負責(zé)任的決策。
所以,在評價這個“留學(xué)兩年敗光200萬”的年輕人時,不能忽略了這背后有一個失敗的家庭、一對失敗的父母。
(摘自2018年12月19日《浙江在線》)
【賞析】先有糊涂家長,才有“巨嬰”子女。某些家長往往以為花高昂的價格就可以買到最好的教育,結(jié)出最豐碩的果實,但他們錯了,教育不是錢堆積出來的,需要陪伴,需要忍耐,更需要以身作則。教育兒女如同栽培莊稼,不是春天播種就可以秋天收獲,而是需要親自澆水鋤草。多花點兒錢買些肥料自然效果更好,但若以為就此可以一勞永逸,那卻是大錯特錯的。
(賞析 孫俊強
編輯 牧 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