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 雷
某位名人說過,經驗就像舊衣裳,你穿著舒服,別人看來不一定合適。這里強調的不是經驗,而是想拿名人的名頭來證明,舊衣裳穿著就是舒服。
除了舒服,經常穿舊衣服還很省錢。然而,有時候舊衣服也會變成換新的借口。我老婆常常會在換季的時候,翻出一件衣服出來說:“這可是我結婚前買的衣服呀。唉,兒子都十歲了。”這樣的衣服她有很多,都保管得不錯,只是再未上過身。然而但凡有了這樣的感慨,不出三天,她保準會再買一件新衣服。這也算是舊衣服的另一功用吧。
我老婆有點居家型懷舊。她除了喜歡保存自己的舊衣服、新衣服,還喜歡保留兒子的衣服。那種差不多算是襁褓的、老家的老人給做的棉衣,雖然兒子一次都沒有穿過,她也要留著。兒子的大姨是賣童裝的,每年都會源源不斷寄新衣服過來,因此兒子還有很多好看的衣服,往往只洗過一次就存著了。這些,她也留著。換言之,有紀念性的、好看的衣服,都要留著。
但是,我們在北京可是租房子住的人呀,就算不頻繁,最近三年也搬過四次了。每次搬家,看著大箱小箱的衣服,我最大的感觸不是北京房價,也不是漂泊的辛酸,而是:如果你愿意懷舊,別連累其他人行不行?收納、搬運可也是一大筆費用呢。
我的懷舊就與她不同。不是保存、供奉衣服,而是穿它,不斷給它延壽。比如身上這件羽絨服是400塊錢買的,穿了六年多了,又軟又暖和,除了拉鎖愛開之外,沒別的毛病。覺得有問題?那就找裁縫換個拉鎖呀。
可是后來我發(fā)現(xiàn),找裁縫也是一件麻煩事。找了第一個人,說是不把原來的拉鎖拆掉,直接用縫紉機軋上新的,收費40元。又找第二家,這家?guī)煾禈藴矢?,一定要把原來的拉鏈拆掉再軋新的,要價60元。如此反復,最終我決定:買件新羽絨服。
因為懷舊的成本太高,我們就只能大踏步奔向新生活。這樣一來,我還真是有些懷念那個什么都可以修理的年代。那個時候,碗破了,鋦一下,用十根鋦釘也不值半個碗錢。現(xiàn)在試試,多精細的一個碗,也不見得能值得上鋦一根釘?shù)腻X。
這許多年來,我在北京找修理匠修過的唯一一件東西,是鋼筆,在東四,找了著名的張廣義老師傅。在他那換了一個普通筆尖,換一次五塊錢。
那還是十年前,當時就我一個顧客。我還跟老先生聊了幾句,問他一月掙多少?他說好了能超過兩千。又問他房租,他說是自己家的房子,又問租出去能租多少,他說,一個月怎么著也得六七千吧。唉,我還有什么理由不使勁用那支鋼筆,以爭取再去他那里修一次呢?
但是,我真的再也沒有去過,路太遠,搭上車費和時間,真的不太劃算。
(摘自《中國新聞周刊》2019年第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