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光煒
[摘? ?要]當前,地理課程教學日益重視培養(yǎng)學生的核心素養(yǎng)。文章淺析了地理核心素養(yǎng)及校本課程開發(fā)的含義,探究了核心素養(yǎng)視域下的地理校本課程開發(fā)與實踐,以期為地理教學提供借鑒。
[關鍵詞]核心素養(yǎng);地理;校本課程開發(fā)
[中圖分類號]? ? G633.55? ? ? ? [文獻標識碼]? ? A? ? ? ? [文章編號]? ? 1674-6058(2019)13-0092-02
素養(yǎng),是指學生基于課程學習和相關訓練,獲取的課程知識、學習能力、情感態(tài)度和知識技能。核心素養(yǎng),是學生基于課程學習實踐,在相關教學情境下形成的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通過地理校本課程開發(fā)與實踐,有效增強學生地理素養(yǎng)和情懷,培養(yǎng)學生思考和解決地理問題的能力,是新時代地理教師必備的技能。
一、地理核心素養(yǎng)及校本課程開發(fā)概述
地理核心素養(yǎng),涵蓋區(qū)域認知、地理實踐力、地理綜合思維以及人地協(xié)調觀念等內容。地理核心素養(yǎng)要求學生能靈活運用地理思維,并借助地理方法,對地理事物間存在的聯(lián)系和呈現(xiàn)出的差異進行科學評判。校本課程,是指學校在具體教學環(huán)境下,開發(fā)的適合本校實際、具有學校自身特點的課程。新課改背景下,地理校本課程開發(fā)與實踐應注重對學生地理核心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
二、校本課程的架構
以筆者所在學校的地理校本課程——“大自然的力量系列課程”為例,其架構分為四個方面。第一,內容的選材。該校本課程內容選自身邊近期的地理事件,如地質災害、天氣變化等,以“時效”“生活”“興趣”作為切入點。第二,課程對象。課程的授課者為高一地理組的教師,聽課者為高中學生。第三,時間安排。選擇學生午飯后的時間,課程時長約40分鐘。第四,宣傳工作。在學校教學樓下的LED屏滾動播放宣傳海報:“她,吹一吹氣,引起滿城風雨;她,抖一抖身,我們?yōu)橹徽?她,嘆一嘆息,舉城遷移。她,就是——大自然。自然的奧妙無窮無盡,自然的力量讓我們敬畏!讓我們追隨地理的腳步,走進自然,了解你最熟悉的風霜雨雪,令你色變的地震火山……懂自然,知防范,就在‘大自然的力量系列課程!”
三、核心素養(yǎng)視域下的地理校本課程開發(fā)與實踐
1.研究式模式
采用研究式模式實施校本課程開發(fā)與實踐,引導學生對地理知識進行質疑和自主探究。地理教師對校本課程進行開發(fā)時,要深入研究地理知識,在教學活動的具體過程中,要將學生提出的反饋信息作為依據(jù),對地理教學進行合理評價,并對地理教學的具體方法進行改進。具體可從以下方面著手:(1)拓寬地理視野,引導學生對地理知識進行開放式的自主探析。在“自由”“輕松”“生活化”的教學情境下,讓學生帶著相關問題進行學習思考,并借助已有的地理知識解決問題,通過不斷強化演繹歸納,有效培養(yǎng)學生的地理思維,并增強學生的自主探究能力,進一步提升學生的地理核心素養(yǎng)。例如,“大自然的力量系列課程——地震與海嘯”校本課程,通過“海嘯的形成原因”“地震的科學知識”“汶川地震”“日本地震文化”“敬畏自然,生命思考”等環(huán)環(huán)相扣的教學主題,引導學生展開自主探究。(2)案例分析。枯燥的地理課堂難以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探究積極性。針對各類地理知識創(chuàng)設相應的教學情境,可有效激發(fā)學生對地理知識自主探究的興趣。例如,在開展“大自然的力量系列課程——森林火災”教學時,我們采用了案例教學法,以2018年美國加州火災和1987年中國大興安嶺火災為案例,引導學生認識森林防火的重要性,了解森林火災的原理,明白影響森林火災的主要因素,從而提高學生的防火意識,明確防火自救的重要性。
2.融合式模式
在對校本課程進行開發(fā)時,不能僅對地理課程進行研究,還要加強與其他學科的溝通交流,并強化師生互動。同時,應充分利用信息技術和多媒體教學的優(yōu)勢,彰顯地理教學的特色。具體可從以下方面著手:(1)強化各學科知識的相互融合。地理學科不僅具有自然科學的特點,同時也具備社會科學的相關屬性。在教學過程中強化地理學科知識與其他學科知識的交叉融合,能有效培養(yǎng)學生的地理思維能力。例如,在“大自然的力量系列課程”教學中,我們將地震、火山、海嘯、臺風、森林大火、洪澇、寒潮、干旱、滑坡、泥石流等知識與近期新聞中的相關案例結合起來,能有效激發(fā)學生對地理知識的探究欲望,還能讓學生樹立正確的自然觀。(2)強化“三板”與多媒體教學技術的有效融合。“三板”是指板書、板畫以及板圖,是開展地理課堂教學的重要語言。多媒體教學技術涵蓋PPT教學、交互式電子白板教學等,能有效增強地理課堂教學的直觀性和形象性。在設置校本課程模塊和教學內容的過程中,強化“三板”與多媒體教學技術的有效融合,有利于更好地創(chuàng)設課堂教學情境,增強課堂教學的互動性。例如,在“大自然的力量系列課程——地震與海嘯”教學中,教師講授“地震與海嘯的成因、分布、破壞及救援”等知識內容,借助網(wǎng)絡擷取相關圖片,通過多媒體教學設備對地震和海嘯的相關圖片進行展示,并結合板書對相關知識點進行總結歸納,通過大量的圖片沖擊學生的感官,讓學生切實感受到自然災害的破壞力和大愛無疆。
3.社會式模式
校本課程的開發(fā)與實踐應充分結合社會環(huán)境背景,具體可從以下方面著手:(1)開展多種形式的地理活動,組織學生投身社會,在社會實踐中深刻理解地理知識。心理學注重學生對知識進行再造想象。在地理教學過程中,僅憑文字和相關圖片,難以有效增強學生對地理知識的再造想象。地理校本課程的內容主要源于本土地理素材,教師應深入考察當?shù)氐乩憝h(huán)境,并對距離、時間以及可接觸性等因素進行綜合考慮,組織學生開展多樣化的地理活動,在實踐活動中,引導學生充分利用多種感官對事物進行深刻認知,并對日常生活中蘊含的地理要素進行深入挖掘,促進學生的地理思維能力得到有效增強。(2)注重引導學生實現(xiàn)良好的綜合發(fā)展。地理教師對校本課程進行設置時,要充分考慮學生的綜合發(fā)展,秉承因地制宜的原則,對校本課程進行科學開發(fā)。(3)強化教學設計,增強課程教學的有效性。例如,在“大自然的力量系列課程——臺風”的教學設計中,要加強理論知識與實際的結合,突出地理教學內容的地域性和實踐性。首先,通過學情分析,了解到學生對大氣運動原理有一定的知識儲備,但是缺乏對臺風發(fā)生以及發(fā)展規(guī)律的深層次認識。對此,教師要明確教學重點是引導學生透過現(xiàn)象探求臺風的本質,并強化新舊知識的聯(lián)系,拓展學生的空間思維,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其次,制定清晰的教學目標,即學生要掌握如下知識技能:能夠讀圖分析,并描述臺風形成源地、移動路徑、影響地區(qū)以及防御措施;能運用氣旋圖和風向圖分析臺風來臨前后的天氣變化,并從中提取有用信息。課堂上,教師以在南寧市過境的臺風“山竹”相關視頻為導入;緊接著,讓學生根據(jù)課件圖片找出臺風的源地和路徑,并記筆記,而后,以同桌為小組,對照筆記,討論得出結論;在此基礎上,結合動畫圖片層層引導學生分析臺風的形成過程和結構;最后,引導學生認識臺風的危害及來臨前征兆,并通過圖片和材料的展示讓學生了解臺風的監(jiān)測及預報途徑。
綜上所述,基于核心素養(yǎng)對地理校本課程進行開發(fā)和實踐,能有效增強學生的地理素養(yǎng)和地理情懷,并有效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對此,地理教師要立足于教學實踐,科學采用研究式、融合式以及社會式模式實施地理校本課程開發(fā)與實踐,有效改善地理教學效果,提高地理教學水平。
[? ?參? ?考? ?文? ?獻? ?]
[1]? 吳文成. 核心素養(yǎng)視域下的地理校本課程開發(fā)與實踐[J]. 中學地理教學參考, 2016(7):31-33.
[2]? 李雅南, 周躍. 基于核心素養(yǎng)培養(yǎng)的地理校本課程開發(fā)與實踐[J]. 成才之路, 2017(33):21.
[3]? 鄭智超, 李凱. 核心素養(yǎng)視野下的校本課程開發(fā)管理[J]. 教育科學論壇, 2017(20):7-10.
(責任編輯? ? 周侯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