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犍陀羅”是用來指代印度河西岸的一個地名,這里具有平整的土地、宜人的氣候,良好的灌溉條件,再加上其處于交通樞紐的地理位置,犍陀羅文化的形成受到由外族入侵帶來的希臘、羅馬和中亞的諸多文化元素的影響,也長期受到佛教和希臘文化的共同作用,于是產(chǎn)生了對佛的偶像及其前生菩薩偶像的崇拜。因此,利用希臘的藝術技巧和雕刻形式來展現(xiàn)佛本生和菩薩諸行就成為犍陀羅佛教藝術的主要內(nèi)容。本文將從三個方面來探討犍陀羅藝術的特征:犍陀羅藝術的發(fā)展歷程、犍陀羅佛像藝術的特點、犍陀羅宗教建筑的特點。
關鍵詞:犍陀羅;佛教;希臘化;佛像
一、犍陀羅藝術的發(fā)展歷程
犍陀羅曾經(jīng)是古波斯帝國時期的一個省,公元前327-前326年,亞歷山大大帝征服了這里,將此地作為他東方領地的統(tǒng)治中心。因此,大有量希臘人遷居此地,帶來了希臘文化。于是在犍陀羅造像出現(xiàn)之前,希臘文化就已經(jīng)在這里廣泛流傳了。在此后的一百多年時間里,佛造像逐漸以古希臘雕像的藝術創(chuàng)作形式,在犍陀羅這個地方誕生了,亞歷山大把希臘文明直接帶到犍陀羅地區(qū),使完美成熟的古希臘雕塑藝術成為了犍陀羅造像藝術產(chǎn)生的催化劑。
孔雀帝國時期,在阿育王的統(tǒng)治下,此地疆域廣闊,政權強大。阿育王信奉佛教,并向周邊國家派遣傳教使節(jié)弘法,高僧末闡提被派到犍陀羅地區(qū),于是佛教開始興盛于此地,這是印度佛教與希臘文化開始融合的開端。
約公元前190年,巴克特利亞希臘人征服了犍陀羅,依據(jù)希臘城邦的樣子重建了塔克西拉的西爾卡普城,此后希臘文化更深刻的融入了犍陀羅,佛教也在這里繼續(xù)發(fā)展。國王米南德信奉佛教,傳說他曾與印度高僧那先討論佛教教義,后編輯成著名的《彌蘭陀問經(jīng)》(漢譯《那先比丘經(jīng)》)。
再接下來,就是大月氏人建立的貴霜帝國,在這一時期,犍陀羅藝術發(fā)展道到了頂峰。至迦膩色伽在位期間,他將國都遷往了犍陀羅地區(qū)的富樓沙城,他重視文藝事業(yè),倡導佛教,于是,犍陀羅成為西北印度的佛教中心,佛教藝術得到更大的發(fā)展。
隨著佛教的北傳,犍陀羅藝術被帶到了中國、朝鮮和日本,在當?shù)?,與其本土的文化相互融合,新疆的壁畫佛像以及敦煌的壁畫佛像,大同云岡石窟和龍門石窟的佛像都受到了犍陀羅藝術的影響。
從以上的犍陀羅歷史可以看出,希臘文化、中亞草原文化、印度本土文化都對犍陀羅藝術的形成有所影響,尤其是希臘文化的浸染,促成了希臘式雕塑風格在犍陀羅藝術上的體現(xiàn)。
二、犍陀羅佛像藝術的特點
犍陀羅佛像藝術兼有印度和希臘風格﹐故又有“希臘式佛教藝術”之稱。犍陀羅佛像一般身穿希臘式的披袍,衣褶細膩多樣,多由左肩下垂﹐袒露右肩。人物身材高大,比例勻稱,骨架分明,肌肉健碩。面部表情沉靜肅穆,以希臘太陽神為基準,呈現(xiàn)出波狀發(fā)紋、高額、尖鼻、薄唇、衣褶厚重的西方人面貌。
大約從 1世紀開始,藝術家突破過去藝術作品不能直接描繪佛陀的傳統(tǒng),創(chuàng)作了大量具有希臘、羅馬藝術特色的佛像作品,其雕刻材料大多采用當?shù)爻霎a(chǎn)的青灰色云母片巖,間有泥塑。(1)這一時期屬于犍陀羅佛像造型的雛形階段。
3世紀后﹐犍陀羅藝術逐漸向貴霜統(tǒng)治下的阿富汗東部發(fā)展,阿富汗的佛教藝術一直興盛到公元7世紀,這就是後期犍陀羅藝術或“印度-阿富汗流派”,亦稱巴米揚藝術。主要代表有巴米揚佛教遺跡、哈達佛寺遺址等。這個藝術流派除了發(fā)展犍陀羅藝術特有的風格外,還更多地接納了印度本土的傳統(tǒng),此時,佛像臉形趨圓,衣衫變薄,用灰泥來表現(xiàn)衣褶。
隨著佛教傳入中國,以犍陀羅風格為主的佛造像藝術也隨之傳入,成為中國佛造像的源頭,最為代表性的就是云岡石窟。此外,絲綢之路上的犍陀羅遺跡也可列出許多。犍陀羅佛像,這種隨著亞歷山大的鐵蹄而來的西方藝術,經(jīng)由古印度的加工,在中國種下了一顆神秘的藝術種子。
三、犍陀羅宗教建筑的特點
佛教遺跡遍布犍陀羅,主要有以下幾種:(一)窣堵波:印度地區(qū)原先就有建造窣堵波的習慣,窣堵波就是用來埋葬尸體燃燒后剩下的灰燼和骨灰的山包,是一種墓葬建筑。還愿窣堵波里不一定埋有佛陀或圣人的遺骨,但中間的大窣堵波中一定有佛陀或某位佛教圣賢的遺物。按照佛教的傳統(tǒng),興建窣堵波是一種功德,許多還愿窣堵波就是出于這樣一種信仰而建造的。還愿窣堵波周圍還建有一間間小禮拜堂,里面供奉佛陀像等與佛教神話有關的雕像。許多窣堵波不止一個院子,還有上下院子之分(2)。隨著對窣堵波的崇拜,其周圍的圍欄上出現(xiàn)了各種有關佛陀事跡的雕刻畫面,諸如寶塔、菩提樹、寶座等,以此表征佛陀的存在和活動。如:一頭象表示佛陀降生,一匹馬表示佛陀出家,寶座暗示降魔,菩提樹暗示成道,輪子象征說法,塔象征涅槃。諸如此類,用實物的形象圖解抽象深奧的教理(3)。(二)僧伽藍或僧舍:這是僧眾的住所,由一間間小屋組成。中間是一個大院子,院子中央有水池,是僧眾沐浴和排放雨水的地方。池子旁邊有一可遮蔽的沐浴處或浴室,這是供需要遮蔽的沐浴或供女僧徒用的。(三)會堂:在僧院附近的僧伽廳是僧眾聚會的場所,附近有廚房、清洗器皿的地方和倉庫。廚房附近是餐廳或服務廳,旁邊有房間和浴室,各處均有廁所(4)。
犍陀羅佛教藝術匯合了東西方文明元素,具有之前從未有過的的混合風格,其美學精神隨著絲綢之路傳播到了中國,成為中國佛教藝術的起源。無論是佛像的雕刻還是宗教建筑的構造都對中國產(chǎn)生了很大的影響,具有很強的研究價值。
注釋:
高永久.論健陀羅佛教藝術[J].西北史地,1995
約翰.馬歇爾 健陀羅佛教藝術[M],徐建英.譯 烏魯木齊 新疆美術攝影出版社,1999
杜繼文.佛教史[M]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5
約翰.馬歇爾 健陀羅佛教藝術[M],徐建英.譯 烏魯木齊 新疆美術攝影出版社,1999
參考文獻:
[1]張劍華.漢傳佛教繪畫藝術[M].北京:今日中國出版社,1992.1.
[2]西藏宗教藝術[M].拉薩:西藏人民出版社,1989.
[3]高永久.論健陀羅佛教藝術[J].西北史地,1995.
[4]約翰.馬歇爾.健陀羅佛教藝術[M],徐建英.譯.烏魯木齊:新疆美術攝影出版社,1999.
[5]杜繼文.佛教史[M].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5.
[6]徐玲.健陀羅佛教美術綜述[J].黑龍江史志,2009,18.
作者簡介:羅鑫,內(nèi)蒙古大學在讀碩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