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慶慶
摘 要:當事人本人不出庭是指在訴訟過程中,當事人僅委托訴訟代理人出庭參與訴訟,而當事人本人不出庭參與訴訟的活動,它包括原告本人不出庭和被告本人不出庭兩種情形。其中,原告本人不出庭是指原告僅委托代理人參與訴訟的活動,被告不出庭則指被告僅委托代理人參與訴訟的活動。這兩種情形正是本文所指的當事人本人不出庭。然而,筆者認為,委托代理人永遠無法真正代替當事人的位置,在原、被告僅有委托代理人到庭的情況下就一律視為原、被告到庭存在明顯缺陷。
關鍵詞:當事人;訴訟;缺陷;立法完善
一、當事人本人不出庭制度概述
(一)當事人本人不出庭的概念厘定
在訴訟活動中,委托代理人與當事人本人就案件事實向法庭所作陳述不一致的,只能以當事人本人的陳述為準。而且,在司法實踐中如果忽視當事人本人出庭制度,僅憑委托代理人的陳述作出判決,就會存在案件錯判的隱患。
(二)當事人本人不出庭的原因分析
1.原告本人不出庭的原因
首先,原告存在違法行為。例如,目前,民間高利放貸現(xiàn)象較為普遍,江蘇的泗洪、內蒙古的鄂爾多斯高利放貸現(xiàn)象愈演愈烈,有失控的危險。放貸者在放貸時往往將利息從所出借資金中扣除,而借條載明金額則不僅包含實際借出資金和扣除的利息,而且另外約定違約金和利息。我國法律是禁止高利放貸的,法庭不僅不會支持高利貸,而且放高利貸還涉嫌非法集資犯罪,因此,放高利貸者本人往往不愿出庭接受法庭詢問,而是通過委托代理人規(guī)避被法官問詢的風險。還有些民間借貸案件,被告已經(jīng)還款,但是,由于原告謊稱借條已經(jīng)銷毀或者以新條換舊條未明確將舊條作廢等原因被告沒有收回借條,原告出現(xiàn)再次起訴的情況,這時原告往往將案件推給委托代理人,自己不愿出庭。
其次,原被告之間存在某種親情或利益關系。原告起訴被告往往處于無奈之舉,然而在不得不起訴之時,基于親情考慮不愿意出庭與被告對質。還有些原告與被告存在復雜的經(jīng)濟關系,原告出庭有可能被被告正面反駁,無法獲得支持,因此,原告不愿意出庭。
再次,原告事務確實繁忙或不便。現(xiàn)代社會人們的生活壓力越來越大,原告往往基于事務繁忙而無法脫身,只得委托代理人出庭代為訴訟。也有些原告由于路途遙遠、健康等原因不便出庭。
2.被告本人不出庭的原因
首先,被告的逃脫責任心理。在市場經(jīng)濟條件下,社會價值觀發(fā)生著深刻的變化,人們的各方面素質參差不齊,有些本應該承擔責任的被告誠信意識較差,而通過委托代理人則可以有效避免被法官直接問詢對于自身產生的不利后果,以期能夠達到更少的承擔責任或者不承擔責任的結果。
其次,案情簡單,僅通過委托代理人即可查清事實。許多案件案情較為簡單,在被告本人不出庭委托代理人可以很好的代理被告出庭處理事務的情況下,被告完全可以把訴訟事務委托給委托代理人,在需要的時候可以隨時出庭接受法庭詢問,這是目前訴訟中允許當事人本人不出庭的重要原因。
再次,被告本人事務確實繁忙或不便,不能出庭參加訴訟。訴訟代理制度的一個重要價值就是方便當事人訴訟,在當事人事務繁忙或不便之時,可以全權授權或部分授權委托代理人參與訴訟,有時甚至能夠起到比當事人本人出庭更好的效果。
二、當事人本人不出庭的缺陷
(一)委托代理人為勝訴可能歪曲事實
“法官作為審判權運行的主導者,在司法裁判過程中的任務就是對案件事實進行判斷,并將案件事實歸入法律規(guī)范的構成要件之下,同時選擇相應的法律條文,由此推導出裁判結果?!比欢写砣酥写蟛糠秩耸且源戆讣闃I(yè)的,案源多少直接關系到其職業(yè)前景,而勝訴率高低則是影響案源多少的重要因素,勝訴率越高往往人氣越旺,名氣越大,案源越多,就能在激烈的法律職業(yè)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有些委托代理人,為了勝訴往往故意作出虛假陳述或者隱瞞某些重要事實, 導致法院在案件事實的認定上存在錯誤。尤其是在被告不出庭的情況下,原告委托代理人就唱起了訴訟的“獨角戲”,法官如果僅僅聽取原告委托代理人的陳述,很可能會作出錯誤的判斷,導致事實認定錯誤,造成錯案的發(fā)生。目前,許多上級法院更傾向于維護實質正義,在這種情況下,下級法院就面臨案件被發(fā)回的危險。
(二)弱化當事人對委托代理人的監(jiān)督權
當事人本人出庭不僅有利于查明案件事實,還有利于監(jiān)督委托代理人的行為,防止出現(xiàn)越權代理、歪曲事實等情況的出現(xiàn)。在司法實踐中,由于許多當事人法律意識比較淡薄,往往輕易將所有事務交由委托代理人處理,導致了在庭審中經(jīng)常出現(xiàn)委托代理人信口開河、扭曲事實真相或者含糊其辭、一問三不知甚至嚴重不負責任作出危害當事人合法權益的行為。然而,如果當事人本人出庭,則會有效監(jiān)督委托代理人的發(fā)言,防止出現(xiàn)扭曲事實和危害當事人合法權益的現(xiàn)象發(fā)生。
(三)法院公正司法容易被當事人誤解
近年來,法院在司法公平、公正、公開、廉明等方面取得了很大進步,司法為民工作主邁上了一個新的臺階。在當事人本人不出庭的情況下,無論法院的裁決多么公正,其形象都只能通過委托代理人間接的傳達給當事人。有些敗訴方的委托代理人職業(yè)道德缺乏,為了抬高自己或者掩蓋代理行為的失策,故意扭曲法院及法官的形象,用詆毀法官等方式為自己開責,給當事人心中留下法院高高在上,不負責任,胡亂裁決的負面印象,這種對司法評價的隨意性很容易引發(fā)當事人情緒化甚至暴力抗拒執(zhí)行等事件。
三、當事人本人不出庭的立法完善
(一)明確代理制度的價值
在我國,委托代理人在民事訴訟中并不具有獨立的訴訟地位,其代理權限來源于當事人,代理的后果也只能由當事人承擔。然而,應該明確的是,委托代理人既不應是當事人的“傳聲筒”,也不應是當事人的“擴音器”,而是在遵守法律法規(guī)的前提下,依據(jù)現(xiàn)有證據(jù)去追求法律真實,作出更有利于自己當事人的辯解。因而,作為法律職業(yè)共同體成員之一的委托代理人(主要指律師)成為“說謊者”群體是不應被允許的。
(二)規(guī)定當事人的出庭義務
除了法律和司法解釋規(guī)定的當事人必須出庭情形外,應賦予法官在一定情形下可以強制要求當事人出庭的義務,主要包括:①原、被告雙方對案件的基本事實爭議較大的,法官有權要求原、被告本人出庭接受詢問;②被告缺席審理的,法官有權要求原告本人出庭接受詢問;③證據(jù)存在瑕疵可能影響案件事實認定的,法官有權要求原、被告本人出庭接受詢問。
(三)保障當事人出庭的話語權
法官要維持好法庭秩序,賦予當事人充分的事實陳述權,既要防止委托代理人擅自打斷,也要對當事人陳述進行合理引導。認真聽取當事人陳述,明辨是非,明察秋毫,在委托代理人的意見與當事人本人不一致時,以當事人本人的為準。對于委托代理人枉顧事實,主觀臆斷,阻止當事人本人發(fā)言的情形,進行批評教育,確保事實的查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