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嫻
“學起于思,思起于疑”,教學的目的在于激發(fā)思維,培養(yǎng)學生的有意注意力,自主學習意識。然而如何才能在教學過程中達到如此目的呢?筆者認為課堂上的提問非常關鍵。
課堂提問是教師授課過程中普遍采用的一種教學手段。它既是教師發(fā)揮主導作用、引導學生理解運用知識的重要途徑,也是體現(xiàn)學生自主學習、成為課堂學習主體的主要形式。一節(jié)富有藝術的提問,引導學生步步深入思考的課堂教學,能誘發(fā)學生思維的興趣,使提問真正的問到學生們的心扉上,在接受新知識的過程中感受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情境,使課堂熠熠生輝。事實上和實踐中,在課堂上問題拋出后,學生毫無反應一問三不知,或答非所問,也有的課堂熱熱鬧鬧,你方唱罷我登場,林林總總的現(xiàn)象使課堂提問存在不盡人意甚或尷尬的情形。
那么,怎樣使課堂提問更具價值和魅力?筆者現(xiàn)結合教學實踐來談談一些值得借鑒的做法。
1 “問”是為了學生更好的“學”,教師要以客觀的心態(tài)對待教學。
課堂上應該問多少問題,什么時候問,該如何問,這些都不是一成不變的,而是要根據(jù)教學內容,學生的認知水平來決定。有一些教師因害怕提出的問題學生回答不出來,出現(xiàn)“冷場”的尷尬場面,而不敢放手讓學生各抒己見,暢所欲言。只好想盡方法,步步為營,“誘使學生就范”,如果學生不肯“就范”,那教師就只好尷尬地將自己的或教參的標準答案和盤托出,以完成教學流程。因此,筆者認為教師應該轉變教學觀念,不要認為提的問題多,深就是好的,更不要因為還害怕被“冷場”,而不敢發(fā)問。故此,教師如何看待教學中的提問很重要。我曾經(jīng)在上《師愛,溫暖一生》這一課的時候,學生因為所提的問題而面面相覷,無人回答。當時我非常想把問題的答案“公諸于眾”??墒沁@樣有用嗎?課后,我調查了很多學生才知道,原來是自己提的問題學生不知該從何“入手”回答,換而言之,就是課堂上我對學生引導不夠,學生不知如何思考,才致使“冷場”。從那次以后,對待教學中的提問,我堅持以客觀的心態(tài)對待教學。
2 教師以開放的提問方式提問更有利于學生思考。
教師本身提一些本身帶有暗示性的“是不是”、“對不對”的問題或是學生完全不假思索、不費力氣就可以回答的問題。這種只圖課堂表面熱鬧的做法,是不利于學生思維發(fā)展的。在一節(jié)公開課中,有一位教師在講授《哲學與人生》中的《普遍聯(lián)系與人際和諧》,是這樣提問的:
1)你喜歡這個世界嗎?
2)這個客觀世界是普遍聯(lián)系的還是孤立存在的呢?
3)為什么這么說?
顯然這樣的提問,是學生不需要任何思考,只要一張嘴就可以回答的問題,對于鍛煉學生的思維,引導學生自主學習是毫無作用的。故此,筆者認為課堂的提問要以開放式提問為主,只有經(jīng)過學生的思考,才能真正問到“心竅”上。特級教師錢夢龍先生在講授《愚公移山》時,有兩處開放式的提問,可稱得上是典范。一是“愚公年且九十”的“且”字,教師的處理是,“愚公九十幾歲?”二是“鄰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遺男”的“孀”字與“遺”字,教師的問題是:“鄰居小孩去幫助愚公挖山,他爸爸同意嗎?”。
3 教師的提問應該根據(jù)學生的認知水平分層逐步提問。
教師主觀的,過高的估計學生的認知水平,提出一些難度較高的問題,或籠統(tǒng)的,模棱兩可的問題,又或者問題與問題之間沒有必然的聯(lián)系,使學生只是為了答而答,而非是為了學而答,這樣很容易使思考的興趣隨之消失。如《變色龍》一文,教壇新手總喜歡這樣問:
你們喜歡奧楚蔑洛夫斯嗎?為什么?
然而對于那些優(yōu)秀的教師,他們則采用分層設問的方式進行提問:
1)奧楚蔑洛夫斯的基本性格是什么?(這個問題學生較容易回答出來“善變”)
2)他“善變”的特征有哪些?(學生紛紛回答“變得快”“反復無常”“蠢”“好笑”等)
在此基礎上,教師繼續(xù)問:
3)他雖然變來變去,但有一點是沒變的,那時什么?
經(jīng)過教師對學生認知水平的分析以及步步引導,一個有血有肉的“奧楚蔑洛夫斯”就活靈活現(xiàn)的展現(xiàn)在學生面前。
4 教師對問題的設置要多采用換位思考的方法。
教師設計好問題后,要試著充當學生的角色來思考問題,這一點非常必要。筆者在《師愛,溫暖一生》授課中,這樣設計問題:你喜歡的老師,他們在工作上,和你們相處上,為人上是怎樣的?問題提出來以后,我嘗試著站在學生的角度去回答,看得出來的答案是否和課題的教學目標方向一致。這樣經(jīng)過幾次的嘗試和回答,我發(fā)現(xiàn)使用這種方法設計出來的問題,能使課堂充滿挑戰(zhàn)性、探究性和趣味性,產生“風乍起,吹皺一池春水”的良好效果。
5 教師在課堂中的提問要準而精。
教師提問的主要目的不在于檢測學生對知識的擁有量,而在于激發(fā)學生的學習和主動思維,所以問題的數(shù)量不宜過多。過多的問題會使教學整體出現(xiàn)分散化傾向,沖淡了教學過程的邏輯性,淹沒了教學重難點。簡單的說,課堂提問要準而精。所謂“準”就是緊扣教學目的,抓住主要問題啟發(fā)學生思考。設疑提問不能為設疑而設疑,為提問而提問,搞形式主義。所謂“精”,主要是從課文中提煉出來而又能讓同學們進入到全篇課文中去的“大問題,有利于學生運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法,有利于讓學生的眼光進入到課文的每一個角落,引導學生從整體上去理解課文的情節(jié)、脈絡、人物、表情達意的手法等等。例如,有經(jīng)驗的老師在講授《林教頭風雪山神廟》時,就善于抓住課文風雪描寫提問:“緊”字可以換成“快”字嗎?通過課文局部提問,帶動學生對課文情節(jié)以及人物性格的理解。
綜上所述,課堂上適時適度,富于藝術技巧的提問,是發(fā)展學生思維,保證和提高教學質量的有效途徑。為此,作為教師,應精心設計好各種類型的課堂提問,形成有自己特色,適合學生口味的提問藝術風格,以達到最佳的教學效果。
(作者單位:茂名市第一職業(yè)技術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