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林則徐是中國近代史上的先驅(qū)人物,也是中華民族的民族英雄。位于福州的林則徐紀念館由林文忠公祠堂改造而來,館藏文物豐富,是今人了解林則徐的重要載體。本文首先介紹了林則徐紀念館文物介紹的思路,包括凸顯歷史背景、融入人物經(jīng)歷、彰顯教育意義,緊接著探討了林則徐紀念館文物介紹的策略,諸如以文物布展為前提、以文字介紹為基礎(chǔ)、以館員講解為重點、以視頻介紹為補充等。
【關(guān)鍵詞】林則徐紀念館;文物介紹;思路;策略
【中圖分類號】G268.2 【文獻標識碼】A
一、林則徐紀念館文物介紹思路
(一)凸顯歷史背景
文物是特定歷史背景下的產(chǎn)物,帶有明顯的歷史印記。一方面,文物是我們今天了解歷史的重要資料,能夠?qū)⑽淖盅哉f的歷史以直觀的物質(zhì)載體呈現(xiàn)出來;另一方面,歷史又是我們欣賞文物的重要幫手,借助歷史背景的呈現(xiàn),有助于我們更好地了解文物。因此,林則徐紀念館在文物介紹中要將凸顯歷史背景作為重要思路,從宏觀的歷史出發(fā)來介紹微觀的文物,從而實現(xiàn)“窺一斑而見全豹”的作用。舉例而言,道光帝御賜匾額是林則徐紀念館的珍貴文物,紀念館樹德堂內(nèi)懸掛兩塊皇帝御賜匾額,分別為“福壽”“功資柱石”,是道光帝在林則徐55歲生日之際為表彰其貢獻而賞賜的。在此文物介紹中,可以結(jié)合清代的賜匾文化,如曾國藩的“勛高柱石”,李鴻章的“鈞衡篤祜”,歷史背景的融入對游客全方位了解文物有很好的作用,是紀念館文物介紹的要點。
(二)融入人物經(jīng)歷
紀念館是為了紀念有卓越貢獻的歷史人物或者重大歷史事件而構(gòu)建的紀念場所,從這個角度來說,紀念館可以分為人物紀念館與歷史事件紀念館兩大類型,前者如林則徐紀念館,后者如甲午海戰(zhàn)紀念館。對人物紀念館而言,全方位展現(xiàn)人物的生平經(jīng)歷,使觀眾對人物的歷史背景、生平經(jīng)歷、主要貢獻、人物思想有深入的了解是文物介紹的主要思路。因而,林則徐紀念館在文物介紹中需要融入林則徐的人物經(jīng)歷,使觀眾在游覽之后,對林則徐的一生有一個基本的了解。紀念館在文物布展中采用了生平與經(jīng)歷相結(jié)合的布展方式,林則徐生平事略展室簡明扼要地介紹了林則徐的一生,而后面的專題展示,如林則徐與鴉片戰(zhàn)爭,林則徐與救災(zāi)、水利,放眼看世界第一人等則以林則徐生平中的重要經(jīng)歷為中心,比如虎門銷煙、抗英戰(zhàn)爭等,使人物與歷史事件緊密的融合。
(三)彰顯教育意義
社會教育是紀念館的主要職責之一,林則徐紀念館以民族英雄林則徐為紀念對象,館藏文物豐富,具有深刻的歷史教育、文化教育、愛國主義教育價值,充分凸顯紀念館的教育作用,不僅是最大限度開發(fā)紀念館價值的前提條件,也是林則徐紀念館作為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的必然要求。因此,在文物介紹中,林則徐紀念館要彰顯教育意義,特別是愛國主義教育意義。比如,紀念館柱聯(lián)上有“茍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的聯(lián)語,這是林則徐充軍伊犁途中所寫就的,表達了林則徐以家國為己任、置個人榮辱于度外的愛國豪情。林則徐不僅是干吏,更是清官,具有廉政教育的意義,管內(nèi)所藏林則徐手跡雕刻四條屏寫有“廟堂之上,以養(yǎng)正氣為先;海宇之內(nèi),以養(yǎng)元氣為本。能使賢人君子無郁心之言,則正氣培矣;能使群黎百姓無腹誹之語,則元氣固矣。此萬世帝王保天下之要道也”是廉政教育的重要資源。
二、林則徐紀念館文物介紹策略
(一)以文物布展為前提
文物是無聲的歷史,每一件文物背后都蘊藏著厚重的歷史,是今人了解歷史、緬懷歷史的物質(zhì)載體。林則徐紀念館是以歷史人物林則徐為中心的紀念館,館藏文物豐富,且與林則徐有著密切的關(guān)系,是今天我們了解林則徐這一歷史為人的重要資料。對紀念館文物介紹而言,最為有效的介紹方式莫過于“讓文物說話”,使觀眾在文物的觀賞過程中,便能夠?qū)ξ奈锏臍v史價值及其與紀念館主題之間的關(guān)系有基本的認知。對此,文物布展是最為基本的方式。傳統(tǒng)的紀念館在人物布展中的多以年代為依據(jù),根據(jù)文物的年代分為不同的展出,比如先秦文物、兩漢文物、魏晉文物等,林則徐紀念館沒有采用這一布展方案,而是從融入人物經(jīng)歷的思路出發(fā),以林則徐的生平重要經(jīng)歷為布展依據(jù),將展室分為林則徐生平事略,林則徐與鴉片戰(zhàn)爭,林則徐與救災(zāi)、水利,放眼看世界第一人,林則徐手跡等多個部分,比如在林則徐與鴉片戰(zhàn)爭展室中,主要文物有煙槍、林則徐奏折等,文物的專題呈現(xiàn)對觀眾了解林則徐在鴉片戰(zhàn)爭中的經(jīng)歷有著很好的幫助。
(二)以文字介紹為基礎(chǔ)
文字介紹是紀念館文物介紹最為基礎(chǔ)的方式,也是觀眾了解文物的主要途徑。文物形成于特定的歷史時期,具有相應(yīng)的歷史背景,絕大多數(shù)游客均缺乏相應(yīng)的歷史背景知識,因此,單純的文物觀賞往往難以形成深刻的體驗,也不能發(fā)揮文物的教育價值。對此,文字介紹有著很好的作用。林則徐紀念館在文物講解詞的撰寫中需要遵循準確性、全面性、簡潔性的原則,用凝練的語言將文物的主要特點、歷史背景、歷史意義呈現(xiàn)出來,便于觀眾更好地了解文物。就以道光帝的《革職諭旨》為例,諭旨由文言寫成,且為繁體字,觀眾在閱讀中存在著不小的難度。紀念館應(yīng)在文物講解詞的撰寫中,將《革職諭旨》的內(nèi)容以簡體字橫排打出,并針對諭旨的背景、內(nèi)容等做好講解工作,比如“道光二十年九月(1841年10月),英國艦隊臨近天津,道光帝在震驚之余,自毀長城,下令將在廣東負責禁煙的林則徐、鄧廷楨革職查辦?!睖蚀_的文物資料介紹能夠讓觀眾在游覽之余獲得更多的歷史信息,真正發(fā)揮文物的社會教育作用。
(三)以館員講解為重點
文物介紹是紀念館以文物資源為依托,向觀眾介紹文物特點、價值,發(fā)揮文物教育作用的有效手段。觀眾是文物介紹的對象,因此,緊扣觀眾的心理特點以及接受能力,做好針對性的文物介紹工作就成為當前林則徐紀念館文物介紹的有效策略。介紹詞雖然能夠?qū)崿F(xiàn)文物介紹的目標,但介紹詞一來存在枯燥抽象的問題,二來篇幅短小,難以實現(xiàn)深入介紹的目標,而對一些毫無歷史基礎(chǔ)的游客,介紹詞也不能實現(xiàn)文物介紹的目標。對此,館員講解就成為文物介紹的重點手段,相比于介紹詞的標準性、科學(xué)性、正規(guī)性而言,館員講解的內(nèi)容更加生動,形式也更加多樣。在講解中,館員要融入趣味性的故事,激發(fā)觀眾的傾聽興趣。比如在《擬諭英吉利國王檄》可以融入當時中國士大夫階層對西方世界的偏見與無知,讓觀眾更好地了解閉關(guān)鎖國對中國發(fā)展的傷害。此外,館員在講解中要重視與觀眾的互動,向觀眾提出一些簡單的歷史問題,吸引觀眾更好地融入到文物介紹中,提高文物介紹的效率,發(fā)揮文物的教育價值。
(四)以視頻介紹為補充
視頻介紹是文物介紹的又一重要方式,視頻融文字、語音、畫面于一體,具有直觀性、形象性的特點,更加契合觀眾的認知心理,不僅可以提高觀眾欣賞文物的興趣,也能有效地降低文物欣賞的難度,使觀眾在文物欣賞中可以獲得更多的歷史信息。目前,林則徐紀念館已經(jīng)開辟了專門的電化教育場所,位于竹柏軒的樓下,可同時容納觀眾 100多人,配合展覽,放映故事片、連續(xù)劇、紀錄片。需要注意的是,以視頻為手段來開展文物講解在林則徐紀念館尚未普遍開展。紀念館需要以館藏文物資源為依托,選擇具有代表性的重要文物資源,制作相應(yīng)的視頻專輯在展室中播放,讓觀眾在欣賞文物的同時,獲得實時的文物介紹。從長遠的角度來看,信息化是紀念館未來發(fā)展的必然出路,而信息技術(shù)對于文物介紹同樣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當前,國內(nèi)不少博物館已經(jīng)啟動信息化建設(shè),并取得了顯著的成績,借助信息化的手段,不僅可以將櫥柜內(nèi)的文物清晰直觀地呈現(xiàn)在觀眾目前,更能與觀眾形成良好的互動,增強觀眾的體驗,提升文物介紹的效果。
三、結(jié)語
紀念館是為了紀念歷史人物或重大歷史事件而建立的紀念地,館藏文物則是紀念館最為寶貴的資源。林則徐紀念館以林則徐為中心,藏有大量和林則徐相關(guān)的文物資源,比如林則徐手稿等,是當前我們了解林則徐的重要資料。為了更好地發(fā)揮文物資源的教育作用,林則徐紀念館要做好文物介紹工作。
參考文獻:
[1]孫景.讓紀念館文物會“說話”——關(guān)于紀念館文物展示的思考[J].中國紀念館研究,2016(1).
[2]王化許.對專題性紀念館文物征集和保存工作的思考[J].中國紀念館研究,2014(1):37-42.
[3]張玉霖.淺談林則徐紀念館如何創(chuàng)新愛國主義教育[J].中國紀念館研究,2012(1):33-35.
[4]雷玲風(fēng).從館藏書跡看林則徐家風(fēng)[J].文物鑒定與鑒賞,2018(1):66-67.
[5]林虹.海納百川有容乃大——福州林則徐紀念館新館解讀[J].福建文博,2010(1):89-92.
作者簡介:鐘田田(1979-),女,文博館員,研究方向:林則徐精神內(nèi)涵及其現(xiàn)代教育應(yīng)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