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 白楚下
作為禮儀之邦的我國,古代人們相互見面時的禮節(jié)有很多,最常見的是頓首禮、揖禮、抱拳禮、叉手禮。其中,抱拳禮、叉手禮這些只是雙手的姿勢不同的禮,都是由揖禮演化而來。
現(xiàn)代社會中的人們無時無刻不生活在群體之中,需要應(yīng)對各種社會關(guān)系,在與人最初交往時,最先接觸到的禮儀就是見面禮。提到見面禮,大家最熟悉的莫過于握手禮,然而在我國古代是沒有握手這種禮節(jié)的,古代的人們講究以人和人之間的距離來表現(xiàn)對他人的尊敬。作為禮儀之邦的我國,古代人們相互見面時的禮節(jié)有很多,最常見的是頓首禮、揖禮、抱拳禮、叉手禮。其中,抱拳禮、叉手禮只是雙手的姿勢不同的禮,都是揖禮演化而來。
頓首禮又稱“稽顙”“叩顙”“叩頭”,語出《史記·周本紀(jì)》:“西周君 秦,頓首受罪,盡獻(xiàn)其邑三十六,口三萬?!?/p>
“頓”是稍停的意思,跪而頭叩地為頓首。行禮時,取跪姿,先拱手下至于地,然后引頭至地,頭碰地即起,因其頭接觸地面時間短暫,故稱頓首。頓首禮是拜禮中次重者,通常是古代地位相等或平輩之間互相表示敬意的禮節(jié)。后來引申為書信語的開頭或結(jié)尾,其意思如同現(xiàn)代書信語的“向您問好”“致敬”等。例如唐朝柳宗元所寫《獻(xiàn)平準(zhǔn)夷雅表》:“臣宗元誠恐誠懼,頓首頓首?!?/p>
頓首表示哀慟之至和特別崇敬之意,用于兇喪非常之事,之后亦演變?yōu)檎堊镏荨?/p>
揖禮起源于周代以前,約有3000多年的歷史。武王伐紂滅商而建立周朝,武王死后,其子周成王年幼即位,由叔叔周公旦攝政。攝政王周公采取許多措施來鞏固政權(quán),建立周朝各項典章制度和禮樂制度,其中就是包含了揖禮?!吨芏Y·秋官·司儀》有載:“司儀掌九儀之賓客、擯相之禮,以詔儀容、辭令、揖讓之節(jié)?!贝撕螅径Y行于天下。唐朝以后,女子不作揖禮。
“揖”以站立姿態(tài)不需跪拜,禮節(jié)較拜禮要輕一些。據(jù)《周禮》記載,根據(jù)雙方的地位和關(guān)系,作揖有天揖、時揖、土揖、特揖、旅揖、旁三揖之分。
1.天揖:在正式禮儀場合,如祭禮、冠禮等禮儀場合中,下級向上級,晚輩對長輩,均須行天揖之禮。
行禮時身體肅立,雙腿與肩同寬,雙手疊抱放于腹前,左右手食指、中指、無名指、尾指四指并攏,左掌撫托右掌背交叉或平疊,掌心朝內(nèi),左右拇指相扣,兩手合抱,拱手為禮,緩緩向上方推,推至與眉同高時,緩緩躬身約60°,起身時按推手行禮軌跡收回,恢復(fù)立容。
2.時揖:同輩日常相見時所行之禮。
行禮時身體肅立,雙手疊抱如天揖的手型,從胸前向外平推,緩緩躬身約30°,起身時按推手行禮軌跡收回,恢復(fù)立容。
3.土揖:用于長輩向晚輩回禮。
行禮時身體肅立,雙手疊抱如天揖的手型,緩緩?fù)瞥?,微微頷首躬身既可。
4.特揖:一個一個地作揖。
5.旅揖:按等級分別作揖。
揖禮——天揖
揖禮——時揖
揖禮——土揖
6.旁三揖:對眾人一次揖三下。
抱拳禮源于古代軍禮,在行軍禮時,右手會拿著武器,因而,左手抱在握住武器的右手背上。這種抱拳禮源于周代,盛行于明、清、民國時期。行禮時以左手抱右手,自然抱合,松緊適度,拱手,自然于胸前微微晃動。抱拳禮分吉拜和兇拜,男子用左手抱右手是“吉拜”,表示有吉慶的事情;用右手抱左手是“兇拜”,表示不尊重對方或有兇喪的事情。
這是我國古代平常生活中打招呼的禮儀,出現(xiàn)于西晉,流行于唐、五代、遼、宋、金、元時期。這種行禮方式無論男女老幼都可用,是地位低者向地位高者行的一種禮,以示尊敬。
叉手禮多在站立時使用,尤其是回話時常加上這種禮節(jié)動作。宋人《事林廣記》載:“凡叉手之法,以左手緊把右手拇指,其左手小拇指則向右手腕,右手四指皆直,以左手大拇指向上。如以右手掩其胸,收不可太著胸,須令稍去二三寸,方為叉手法也?!?/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