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巖勤
摘 要:遼陳國公主墓是目前已發(fā)掘的遼代墓葬中保存狀況最完整、墓主身份級別最高的貴族墓葬,墓葬中出土的玉佩飾在遼代高級貴族佩飾中具有典型性。分析探討玉佩飾的種類、形制、工藝、題材及文化內(nèi)涵,可認(rèn)識遼代玉佩飾的特點。
關(guān)鍵詞:遼代;陳國公主墓;玉佩飾
中圖分類號:K872 文獻標(biāo)識碼:A 文章編號:1673-2596(2019)03-0001-06
遼陳國公主墓位于內(nèi)蒙古哲里木盟奈曼旗青龍山鎮(zhèn),是遼陳國公主和駙馬蕭紹矩合葬墓。該墓是遼代墓葬中保存狀況最完整、墓主身份級別最高的貴族墓葬[1]。1985年,內(nèi)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進行清理發(fā)掘,在墓葬中出土了大量遺物,玉器是其中重要的組成部分。這些玉器按使用功能分為禮儀類、佩飾類、文具類、工具類、馬具類等。本文依據(jù)考古發(fā)掘報告對遼陳國公主墓出土軟玉佩飾的種類、形制、工藝、題材及文化內(nèi)涵進行分析,從而認(rèn)識遼代玉佩飾的特點。
一、玉佩飾出土狀況及種類
遼陳國公主墓保存狀況較好,出土器物未被擾動,位置明確,器形完整。在墓葬中出土的佩飾有2315件23組,質(zhì)料有玉、琥珀、瑪瑙、水晶、珍珠等,其中軟玉雕琢的佩飾單件4件,組佩31件,多為公主身上佩戴。軟玉玉質(zhì)主要是白玉,為透閃石-陽起石系列礦物組成的集合體[2]。
(一)玉佩飾的出土狀況
從出土位置看,玉佩飾主要佩戴在陳國公主的腹部和腰部。在公主腹部出土玉佩飾有系鎏金銀鏈龍鳳紋盒形玉佩1件(圖一:1),系鎏金銀鏈盒形魚玉佩1件(圖一:2),交頸鴛鴦玉佩1件(圖一:3),交頸鴻雁玉佩1件(圖一:4),系金鏈雙魚佩2組共4件(圖一:5-6)。璧形玉珩系動物形玉墜組佩1組6件(圖二:1),蓮花形玉珩系用具形玉墜組佩1組7件(圖二:2),盤腸(或稱吉祥結(jié))形玉珩系鑲金盒形魚玉墜為主的組佩1組9件(圖二:4)。在腰部有扁桃形玉珩系螺形玉墜為主的組佩1組6件(圖二:5)。在尸床東側(cè)中部有盤腸(或吉祥結(jié))形玉珩系動物形玉墜組佩1組5件(圖二:3)。遼陳國公主墓出土的以軟玉為主雕琢的玉佩飾是目前遼代高級貴族墓葬中出土數(shù)量和種類最多、保存最完整的玉佩飾,為研究遼代玉文化及高級貴族用玉狀況提供了珍貴的資料。
(二)玉佩飾的種類
從陳國公主墓出土玉佩飾的組合狀況看,可分為單件玉佩和兩件以上玉飾穿系組合的組佩兩種類型。
單件玉佩有兩種形制:
Ⅰ型佩飾為盒形,共2件。系鎏金銀鏈龍鳳紋盒形佩1件(圖一:1),系鎏金銀鏈盒形魚玉佩1件(圖一:2)。
Ⅱ型為動物形,共2件。交頸鴛鴦佩1件(圖一:3),交頸鴻雁佩1件(圖一:4)。
組佩有3種組合型式:
Ⅰ型是小型玉組佩,每組由2件玉飾組合而成,均為系金鏈雙魚佩飾,共計2組4件(圖一:5-6)。
Ⅱ型是大型玉組佩,由玉珩掛5-6件玉墜組成,共計3組19件。其中璧形玉珩系動物形墜組佩1組6件,璧形玉珩系鎏金銀鏈,銀鏈上分別掛玉蛇、猴、蝎、蟾蜍、蜥蜴5件動物形玉墜(圖二:1)。蓮花形玉珩系用具形玉墜組佩1組7件,蓮花形玉珩上系金鏈,金鏈上分別掛玉剪、觿、銼、刀、錐、勺6件玉墜(圖二:2)。鏤空盤腸(或吉祥結(jié))形玉珩系鎏金銀鏈掛動物形墜1組6件,在鏤空盤腸(或吉祥結(jié))玉珩上系鎏金銀鏈,鎏金銀鏈上分別掛玉龍魚、雙魚、雙鳳、雙龍、蓮魚5件玉墜(圖二:3)。
Ⅲ型是雜佩,由玉佩飾和其它材質(zhì)的飾件組合而成,因材質(zhì)不同,可稱之為雜佩,共計2組。一組是盤腸(或吉祥結(jié))形玉珩和鑲金盒形魚玉墜為主組成的組佩,在盤腸(或吉祥結(jié))形玉珩上用細金絲穿系3顆珍珠、2顆琥珀珠、1顆松石珠、1顆水晶珠、1件鑲金盒形魚墜,共計9件,軟玉飾件2件(圖二:4)。另一組是扁桃形玉珩系螺形玉墜為主組成的組佩,在玉珩上用銀絲穿系2顆深藍色玻璃珠、2顆綠松石珠、1件螺形玉墜,共計6件,軟玉飾件2件(圖二:5)。
從出土位置看,這些飾件多位于陳國公主的腰部、腹部,應(yīng)是墓主生前所戴佩飾。這些佩飾用金鏈、鎏金銀鏈或金絲、銀絲將飾件穿綴組合而成。其中單件玉佩有盒形和動物形兩種題材,組佩有2件玉飾組成的小型佩飾,有6-7件玉飾組成的大型佩飾,還有玉飾和其它材質(zhì)的飾件組合的佩飾。這些組佩的組合形式,不僅是目前遼代貴族墓葬出土玉組佩中絕無僅有、獨具特色的,而且與隋唐兩宋時期漢族貴族墓葬中出土的玉組佩有明顯的不同。
從已公布的考古發(fā)掘資料看,隋唐時期貴族墓中出土的穿系佩戴的單件玉佩和組佩數(shù)量很少。單件佩飾主要是玉戒指、玉釵、玉簪、玉手鐲等。兩宋時期主要有玉釵、玉簪及花鳥題材的玉飾件[3]。這些器物主要是頭飾和手飾、腕飾,而遼陳國公主墓出土的主要是佩戴于腰部腹部的飾件,玉佩飾的題材、造型及使用方法與隋唐兩宋時期的玉佩飾完全不同。
就組佩而言,隋唐時期出土的組佩數(shù)量不多,兩宋時期未見成組出土[4]。從組佩形制看,隋唐時期玉組佩的飾件主要以云頭形玉珩及玉璜、梯形飾為主,有的穿系玉珠或小墜飾。出土組佩較典型的遺址有陜西咸陽隋代王士良墓[5],該墓出土的一套組佩由云頭形玉珩1件、半圓形飾1件、玉環(huán)1件、玉璜2件、梯形飾1件共6件玉飾組成(圖三:1)。廣東韶關(guān)羅源洞唐代張九齡墓出土一套組佩[6],由蝙蝠形玉珩1件、如意形飾3件、玉璜2件、梯形飾1件共7件玉飾組成(圖三:2)。陜西禮泉縣興隆村唐代越王李貞墓出土一套組佩[7],由云頭形玉珩1件、云頭形飾1件、玉璜2件、梯形飾1件、墜2件及157粒料珠組成(圖三:3)。河南伊川鴉嶺唐齊國太夫人墓出土玉組佩[8],由云頭形玉珩1件、玉璜4件、梯形飾1件、玉珠9件(1件瓜棱形,8件蝌蚪形)組成。陜西西安唐梁行儀夫婦墓發(fā)掘出土的玉組佩[9],有云頭形玉珩1件、玉璜2件、梯形飾1件、水晶串珠11枚,玻璃串珠77枚(圖三:4)。隋唐時期的組玉佩是在北朝組玉佩的基礎(chǔ)上發(fā)展而來,具有一脈相承的風(fēng)格,這一體系的組玉佩甚至影響到明代組玉佩的構(gòu)成[10]。遼陳國公主墓出土的玉組佩和隋唐時期出土玉組佩的飾件形制及穿綴組合形式有明顯的差別,體現(xiàn)了遼代契丹貴族用玉獨特的審美,具有民族性和創(chuàng)新性的特點。
二、玉佩飾的造型特點
陳國公主墓出土的玉佩飾佩戴組合形式多樣,有單件佩飾,有2件至7件玉飾件穿綴在一起組成的組佩,還有玉飾與其它材質(zhì)的飾件組成的組佩飾,每個玉飾件的造型都獨具特色。
(一)單件玉佩飾的造型特點
單件玉佩飾共4件,分兩型。
Ⅰ型為盒形佩飾,盒體由兩部分組成,子母扣合,共計2件。
龍鳳紋扁圓盒形玉佩1件(圖一:1),白玉質(zhì),扁圓盒形,有一凸鈕,盒體子母扣合,盒底內(nèi)圜。在盒蓋表面細陰線刻龍紋,龍昂首,口含寶珠。盒底表面陰線刻鳳紋,玉鳳口銜寶珠,足屈于腹下。盒鈕上有穿孔,系鎏金銀鏈,盒蓋扣合后可佩帶。盒形佩直徑2.5、高1.55厘米。
盒形魚玉佩飾1件(圖一:2),白玉質(zhì),子母扣合,內(nèi)空。器表細陰線刻魚眼、鰓、脊、腹鰭。魚嘴部橫鉆1孔,內(nèi)穿銀絲,系于鎏金銀鏈上。盒形魚體長6.5、寬3.2、厚2厘米。
Ⅱ型為圓雕動物形佩,共計2件。
交頸鴛鴦玉佩1件(圖一:3),白玉質(zhì),圓雕,兩只鴛鴦頸部相交。鴛鴦圓眼、扁嘴,體肥碩,雙翅并攏,尾下垂,陰線刻羽翅。在鴛鴦頸部有穿孔。交頸鴛鴦佩體長6、寬2、高2.8厘米。
交頸鴻雁玉佩1件(圖一:4),白玉質(zhì),圓雕,雙雁體修長,長頸,頸部相交。雕圓眼、扁喙,陰線刻羽翅,足曲于腹下。雙雁頸背間有鉆孔。鴻雁佩體長6.5、寬1.6、高2.5厘米。
(二)玉組佩的造型特點
玉組佩由兩件以上玉飾組成。據(jù)玉飾件的數(shù)量,分兩型。
Ⅰ型玉組佩為小型組佩,由2件玉飾組成,共計2組4件,均為圓雕魚形飾。
雙魚玉佩(編號Y136)1組2件(圖一:5),白玉質(zhì),圓雕,魚體彎曲,陰線刻魚眼、鰓、腹鰭、背鰭、尾部,器表拋光。在2件魚的嘴部各有1個橫鉆孔,孔內(nèi)各穿1條金鏈,2條金鏈一起系于1小金環(huán)上。2件魚形玉佩大小基本相同,玉魚體長6.4、寬1.9-2.3、厚0.3-0.9厘米。
雙魚玉佩(編號Y132)1組2件(圖一:6),白玉質(zhì),圓雕,魚體扁寬,細陰線刻魚眼、腹鰭、背鰭、尾部等細部,體表拋光。在2件魚的嘴部各橫鉆1孔,鉆孔內(nèi)各穿1條金鏈,2條金鏈一起系于1小金環(huán)上。2件魚形玉佩大小基本相同,魚體長6、寬 3.4、厚0.7厘米。
Ⅱ型玉組佩為大型組佩,飾件數(shù)量較多,共計3組19件。
蓮花形玉珩系用具形玉墜組佩1組7件,在蓮花形玉珩上用金鏈系玉剪、玉觿、玉銼、玉刀、玉錐、玉勺6件用具形玉墜,通長18.2厘米(圖二:2)。
蓮花形玉珩,玉質(zhì)白色,表面有灰白色斑。 片雕,鏤空蓮花形,上刻陰線,體厚0.4厘米?;ㄇo上鉆1孔,系金鏈,鏈上有1小金環(huán),可佩掛。利用花瓣中的鏤孔系金鏈,垂掛6件用具形玉墜。
剪形玉墜,白色玉質(zhì),間有灰白色斑,剪把環(huán)內(nèi)系金鏈。玉剪體長6、寬1.6、厚0.3厘米。
觿形玉墜,白色玉質(zhì),竹節(jié)形柄,觿尖呈三棱形,把上有1鉆孔,系金鏈。玉觿體長8、寬0.6-1、厚0.5厘米。
銼形玉墜,白色玉質(zhì),竹節(jié)形把,體扁平,陰刻較長斜線成銼面。把上有1鉆孔,穿系金鏈。玉銼體長7.9、寬0.9、厚0.5厘米。
刀形玉墜,白色玉質(zhì),竹節(jié)形把,刀寬脊單面刃,刀尖下端略殘,把上有1鉆孔,穿系金鏈。玉刀體長8.1、寬0.9、厚0.4厘米。
錐形玉墜,白色玉質(zhì),竹節(jié)形把,錐尖略殘,把上有1鉆孔,穿系金鏈。玉錐體長6.7、寬0.7-1、厚0.5厘米。
勺形玉墜,白色玉質(zhì),竹節(jié)形把,勺面圜狀,底部有假圈足,柄上有1鉆孔,穿系金鏈。勺體長6、把寬0.8、厚0.4厘米,玉勺直徑1.7、高0.6厘米。
璧形玉珩系動物形墜組佩1組6件,璧形玉珩下部外緣系5條鎏金銀鏈,鎏金銀鏈上分別掛玉蛇、猴、蝎、蟾蜍、蜥蜴共5件玉墜(圖二:1)。
璧形玉珩,玉質(zhì)呈白色,略有灰白色雜斑。片雕,四周出廓呈方形,上刻如意云紋。璧體正面細陰線刻12生肖形象,線條流暢。璧形玉珩外緣上部有3個鉆孔,中部鉆孔內(nèi)系一條鎏金銀絲,鎏金銀絲上系一個鎏金銀環(huán)。在玉珩下部有5個鉆孔,每孔系鎏金銀鏈掛動物形玉墜。璧形玉珩體長5.35、寬4.7、厚0.5厘米,中間圓孔直徑1.1厘米。
蛇形玉墜,白色玉質(zhì),圓雕,蛇體彎曲,扁頭,尖尾,頭部盤卷上翹,嘴部有1橫鉆孔,穿系鎏金銀鏈。玉蛇體長5.5、體徑0.6厘米。
蜥蜴玉墜,白色玉質(zhì),間有灰白色雜斑,圓雕。蜥蜴呈爬行狀,三腿彎曲于腹下,一后腿向右伸展與尾部相接。嘴部橫鉆1孔,系鎏金銀鏈。玉蜥蜴體長5.4、寬1、高0.8厘米。
蝎形玉墜,白色玉質(zhì),圓雕。玉蝎頭部微突,陰線刻體節(jié),附肢蜷曲,尾部上翹盤轉(zhuǎn),鎏金銀鏈系于尾部。玉蝎體長3.2、寬2.5、高1厘米。
蟾蜍玉墜,玉質(zhì)白色泛青,圓雕,腹、背部有灰色斑。蟾蜍呈爬行狀,昂首,刻圓眼,嘴部橫穿1孔,系鎏金銀鏈。玉蟾蜍體長3.6、寬1.6厘米。
猴形玉墜,白色玉質(zhì),圓雕,眼、耳、鼻雕刻精細。猴子左腿曲于胸部,右腿跪于臀下,右手扶膝,左手擒食入嘴。左臂上系鎏金銀鏈。玉猴體高2.4、寬1.4厘米。
盤腸(或吉祥結(jié))形玉珩系動物形墜組佩1組6件,在鏤空盤腸(或吉祥結(jié))形玉珩上系5條鎏金銀鏈,每條鎏金銀鏈上分別掛龍魚、雙魚、雙鳳、雙龍、蓮魚共5件玉墜(圖二:3)。
盤腸(或吉祥結(jié))形玉珩,白色玉質(zhì)。略呈長方形,片雕,鏤空呈盤腸(或吉祥結(jié))形。玉珩體長6.5、寬4.1、厚0.6厘米。
龍魚形玉墜,圓雕,青白色玉質(zhì),由龍首、鳥翅、魚身組成,嘴銜寶珠。魚體兩面陰線刻菱形鱗紋,雙翅展飛,上刻陰線,尾部分叉向兩側(cè)翻卷,上部卷曲成圓環(huán)形,下部與右翅連接。在嘴部鏤孔穿系銀鏈。龍魚玉墜體長5、寬2.7、厚0.7厘米。
雙魚玉墜,圓雕,白色玉質(zhì)。雙魚腹鰭相連,雙尾相連,眼、鰓微凸。體部陰線刻菱形鱗紋,在魚的腹、脊、尾部刻斜陰線,雙魚背鰭刻成鋸齒狀,魚尾分叉向兩側(cè)翻卷。兩魚頭部上方雕含苞待放的蓮花,扇形蓮葉與魚背相連,雙魚嘴均插入蓮莖之中。在花的鏤孔內(nèi)系一條銀鏈。雙魚玉墜體長5.7、寬3.7、厚0.4厘米。
雙鳳玉墜,圓雕,青白玉,體扁平,雙鳳相對。頭部雕鳳冠,雙鳳嘴相對,雙翅并攏,長尾下垂,腹部陰線刻菱形羽毛。鳳冠之間鏤孔穿系銀鏈。雙鳳玉墜體長5.4、寬2.2、厚0.4厘米。
雙龍玉墜,圓雕,玉質(zhì)白色泛青。雙龍體相對,首部有角,鳥翅魚身,腹部陰線刻菱形魚鱗紋。雙龍嘴部共銜1寶珠,在珠中鏤孔,可穿系銀鏈。雙龍玉墜體長5.9、寬2.7、厚0.6厘米。
蓮魚玉墜,圓雕,白色玉質(zhì)。體扁平細長,雕圓眼,背鰭呈鋸齒形,腹部陰線刻菱形魚鱗紋。體側(cè)鏤雕一荷葉,腹鰭浮于荷葉上,葉旁有2個蓮蓬。蓮魚玉墜體長7.5、寬2.9、厚0.4厘米。
(三)雜佩玉飾的造型特點
雜佩主要由玉質(zhì)飾件和其它材質(zhì)飾件組合而成。此類組佩共計2組15件,軟玉飾件4件。
盤腸(或吉祥結(jié))形玉珩系鑲金盒形魚玉墜組佩1組9件,在鏤空盤腸(或吉祥結(jié))形玉珩上系細金絲,金絲上穿系3顆珍珠、2顆琥珀珠、1顆松石珠、1顆水晶珠、1件鑲金盒形魚玉墜,全長23.5厘米,其中軟玉佩飾2件(圖二:4)。
盤腸(或吉祥結(jié))形玉珩,白色玉質(zhì),外廓為長方形,片狀,鏤空盤腸(或吉祥結(jié))形,體長4.5、寬2.8、厚0.3厘米。
鑲金盒形魚玉墜,白玉質(zhì),表面有灰白色雜質(zhì)。用一塊玉料雕成魚形,從中剖為兩半,體內(nèi)掏膛中空,子母口扣合。在魚的體表陰線刻眼、鰓、腹鰭、尾部,魚嘴部橫鉆1孔,內(nèi)穿金絲。在盒形魚的頭部兩邊鑲嵌薄金片。鑲金盒形魚玉墜體長10.6、寬5.2、厚2.2厘米。
扁桃形玉珩系螺形玉墜組佩1組6件,扁桃環(huán)形玉珩上系銀絲,銀絲上穿系2顆深藍色玻璃珠、1件螺形玉墜及2顆綠松石珠,其中軟玉佩飾2件(圖二:5)。
扁桃環(huán)形玉珩,白色玉質(zhì),片雕,桃形,中部鏤空桃形。玉珩體長3.4、寬2.6、厚0.8厘米。
螺形玉墜,白色玉質(zhì),表面有石化斑痕。圓雕,體表陰線刻隨形的螺紋、鱗紋,腹空,由蓋、身兩部分組成,蓋、身均有鉆孔。螺形玉墜通高7.5、寬4.2厘米。
遼陳國公主墓出土的佩飾類玉器組合形式多樣,造型各具特色。佩戴使用時既有單件佩飾,也有多件組合而成的組佩飾,這些飾件的造型和題材與中原王朝貴族墓葬中出土的佩飾有明顯的差別。這些玉佩飾作為遼代玉器的重要組成部分,體現(xiàn)了契丹貴族用玉的民族性和創(chuàng)新性。
三、玉佩飾雕琢工藝、題材及文化內(nèi)涵
從遼陳國公主墓出土的佩飾類玉器的種類和形制看,玉器雕琢工藝運用了多種技法,玉器題材多樣,文化內(nèi)涵豐富,體現(xiàn)出遼代玉文化多元性的特點。
(一)玉佩飾的雕琢工藝
遼陳國公主墓出土玉佩飾雕琢工藝多樣,主要有圓雕、片雕、鏤雕、陰線刻、掏膛、子母扣合、鑲嵌、鉆孔、拋光等技法。
圓雕玉器呈三維立體形態(tài),以動物形和工具形佩飾為主。圓雕動物形玉器有交頸鴻雁佩、交頸鴛鴦佩、雙魚組佩,玉蛇、猴、蟾蜍、蜥蜴、蝎子形墜飾,玉龍魚、蓮魚、雙魚、雙鳳、雙龍墜飾等,器表據(jù)動物形態(tài)用陰線刻畫裝飾,器物形態(tài)生動傳神。圓雕工具形玉器有玉剪、觿、銼、刀、錐、勺形墜等,器形較簡潔。
片雕玉器器體較薄,體呈片狀,以玉珩為主,有蓮花形玉珩、璧形玉珩、鏤空盤腸(或吉祥結(jié))形珩、桃形玉珩等。
鏤雕指的是據(jù)器物造型的需要將沒有物象部分剔除掏空。鏤雕玉飾主要有鏤空盤腸(或吉祥結(jié))形玉珩、扁桃形玉珩、蓮花形玉珩及雙魚、雙鳳、雙龍、蓮魚形玉墜等,為了突出器物的造型,在器表運用鏤空技法雕琢出盤腸(或吉祥結(jié))形、蓮花形、桃形及雙魚、雙鳳、雙龍、蓮魚形等不同的形態(tài)。
陰線刻技法主要用于龍鳳紋盒形佩、交頸鴻雁佩、交頸鴛鴦佩、鑲金盒形魚、雙魚組佩、螺形玉墜、璧形玉珩等飾件,在器表用陰線刻劃動物形體的細部特征,線條簡練,生動傳神。
掏膛技法雕琢的玉器主要有龍鳳紋盒形玉佩、盒形魚玉佩、鑲金盒形魚玉墜、螺形玉墜等,這些玉器由兩部分組成,子母扣合,體內(nèi)中空,掏成膛狀。
子母扣合技法雕琢的玉器主要有龍鳳紋盒形佩、盒形魚玉佩、鑲金盒形魚玉墜、螺形玉墜等,玉飾整體由兩部分組成,體內(nèi)掏空,兩部分有子母口,可扣合成一體。
鉆孔技法應(yīng)用廣泛,在每件佩飾上均有為佩戴穿系而設(shè)計的鉆孔。
比如交頸鴻雁佩、交頸鴛鴦佩在頸部穿孔,以穿系佩戴。龍鳳紋盒形玉佩在凸鈕上有穿孔,系鎏金銀鏈。盒形魚玉佩、鑲金盒形魚玉墜均在魚的嘴部有一橫鉆孔,一個系鎏金銀鏈,一個穿銀絲。兩組雙魚組佩也是在魚的嘴部各橫鉆1孔,孔內(nèi)穿1條金鏈,兩條金鏈一起系于1小金環(huán)上。在璧形玉珩外緣上部有3個鉆孔,在正中部的孔內(nèi)系鎏金銀絲,鎏金銀絲上端系1鎏金銀環(huán);璧形玉珩下部有5個鉆孔,每個孔內(nèi)各穿系一條鎏金銀鏈掛動物形玉墜。扁桃形玉珩與螺形玉墜為主組成的雜佩,穿系方法比較復(fù)雜。螺形玉墜由蓋、身兩部分組成,蓋、身均有鉆孔。螺身靠近蓋部有2個鉆孔,從其中一個鉆孔將銀絲穿入螺體內(nèi)到達另一個鉆孔,在兩個鉆孔處分別穿入用銀絲固定的1顆綠松石,扣上螺蓋后將穿入的銀絲從蓋上部的螺口抻出體外,然后將兩條銀絲打結(jié)固定,其上再系2顆棗核形玻璃珠,最上端系在扁桃形玉珩的鏤孔上。
鑲嵌主要是金鑲玉。在玉佩飾中,只有鑲金盒形魚玉墜運用了這種技法。在盒形魚頭部兩邊各鑲嵌一塊長3.5厘米、寬0.8-1.8厘米的薄金片,并各用5枚金鉚釘固定。魚盒尾部每面釘有合頁形金片各1片,各用2個鉚釘固定,1頁金片上系有金鏈,鏈的一端焊接于合頁上,一端有1根金插銷,魚形盒合上后插入孔內(nèi)。這些技法與唐代的金鑲玉技術(shù)相似,在唐代何家村窖藏出土的金鑲玉玉鐲用的就是包金鉚固法[11]。
拋光技法是玉器雕琢成形后,在器表進行打磨拋光。遼陳國公主墓出土的玉佩飾均經(jīng)打磨拋光,不僅可呈現(xiàn)出玉石潤潔的質(zhì)地,而且使玉飾件更加光潔溫潤。
遼陳國公主墓出土佩飾類玉器運用的雕琢技法,主要是中國古代傳統(tǒng)的玉雕技法。運用這些技法雕琢的玉佩飾呈現(xiàn)出種類多樣、器形豐富的特點。
(二)玉佩飾的題材及文化內(nèi)涵
就玉佩飾題材而言,遼陳國公主墓出土佩飾類玉器,以動物、工具、器皿、植物為題材進行設(shè)計、雕琢,題材豐富,形制多樣。
運用動物題材雕琢的玉器有圓雕的玉龍、玉鳳、玉魚、龍魚、鴛鴦、鴻雁、海螺、蛇、猴、蟾蜍、蜥蜴、蝎子等飾件,還有在璧形玉珩上陰線刻畫的12生肖圖案。工具形玉器有玉刀、玉剪、玉錐、玉銼等墜飾,造型簡練。以盒形器皿為題材的玉器有龍鳳紋盒形玉佩、盒形魚玉佩、鑲金盒形魚玉墜等。植物形玉器主要以蓮花、竹子為題材,有蓮花形玉珩、蓮魚玉墜等,竹節(jié)形紋飾主要用于飾件的局部,在玉觿、玉銼、玉刀、玉錐、玉勺形墜的柄部均雕竹節(jié)形進行裝飾。
遼陳國公主墓出土佩飾類玉器蘊含多元文化元素,包括中國傳統(tǒng)玉文化、契丹族游牧文化及佛教題材的外來宗教文化等內(nèi)容。
在佩飾類玉器中,占主導(dǎo)地位的是中國古代具有悠久歷史的傳統(tǒng)題材,有的在新石器時代已出現(xiàn),比如玉龍、玉鳳、玉魚及云紋等,也有漢唐以來漢文化中常見的十二生肖及具有吉祥寓意的蓮魚、鴛鴦、竹節(jié)等題材。具有契丹族游牧漁獵文化色彩的玉雕題材有動物形鴻雁佩及工具形玉錐、玉刀等墜飾,體現(xiàn)了契丹玉文化的民族特色。在契丹貴族用玉中吸收佛教文化元素的玉佩飾有玉海螺、龍魚、蓮魚、盤腸(或吉祥結(jié),則為中國文化特色)等,這些題材是佛教八寶的重要組成部分。
此外,遼代貴族玉佩飾中還出現(xiàn)創(chuàng)新的題材,主要有玉蛇、玉猴、玉蟾蜍、玉蜥蜴、玉蝎子及玉刀、玉剪、玉錐、玉銼等,這些動物形和器具形題材在目前所知的中國古代出土的玉組佩中是沒有先例的,是契丹貴族用玉獨有的題材,具有創(chuàng)新性。
總之,遼陳國公主墓出土的佩飾類玉器題材豐富,造型獨特,組合形式多樣,玉雕技法成熟,文化內(nèi)涵豐富。這些玉器具有多元文化特色,主要是繼承中國古代貴族用玉的文化傳統(tǒng),凸顯契丹游牧文化特點,同時吸收融合了外來文化元素并具創(chuàng)新性,豐富了中國古代玉文化的內(nèi)涵。遼陳國公主墓出土的佩飾類玉器不僅為研究遼代契丹貴族用玉及玉文化的特點提供了重要的資料,而且這些玉器作為中國古代玉文化的一個組成部分,為中國古代玉文化的繼承、創(chuàng)新、發(fā)展做出了重要的貢獻,對研究中國古代玉文化發(fā)展史具有重要價值。
參考文獻:
〔1〕〔2〕內(nèi)蒙古自治區(qū)文物考古研究所.陳國公主墓.文物出版社,1993.
〔3〕張明華.古代玉器.文物出版社,2006.77-89.
〔4〕李明.隋唐組玉佩芻議.考古與文物,2016,(03);多麗梅.中國古代組玉佩研究.中央民族大學(xué)碩士論文,2011.
〔5〕古方.中國古代出土玉器全集(陜西卷).科學(xué)出版社,2005.179.
〔6〕廣東省文物管理委員會,華南師范學(xué)院歷史系.唐代張九齡墓發(fā)掘簡報.文物,1961,(06).
〔7〕昭陵文物管理所.唐越王李貞墓發(fā)掘簡報.文物,1977,(10).
〔8〕洛陽市第二文物工作隊.伊川鴉嶺唐齊國太夫人墓.文物,1995,(11).
〔9〕陜西省考古研究院.陜西西安唐梁行儀夫婦墓發(fā)掘簡報.中原文物,2017,(02).
〔10〕褚馨.漢唐之間組玉佩的傳承與變革.考古與文物,2012,(06);多麗梅.中國古代組玉佩研究.中央民族大學(xué)碩士論文,2011.
〔11〕陜西省博物館文管會革委會寫作小組.西安南郊何家村發(fā)現(xiàn)唐代窖藏文物[J].文物,1972,(01). (責(zé)任編輯 孫國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