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未都
普通人一般不去設想老了的時候,我說的老了是指喪失了活力,行動受限,思維遲鈍甚至大腦萎縮,總之,需要別人照顧才能生活這樣一種境地。隨著生活質量的提高、醫(yī)學的進步,文明進一步提出了要求,全體社會必須要考慮老年人的生存質量。
我在日本老人院看到令人心顫的一幕,幾個老年人如同孩童一般,圍坐在桌子前,見到志愿者,先是驚愕片刻,然后渴望交流,而那些志愿者,就像哄孩子似的帶著老人做著幼兒園小班常見的游戲,竭力讓他們開心。老人對游戲的反應真誠,但不如孩子們靈活,讓人看了五味俱全。我們每一個人都會老,但不一定老了一定是這般境地。許多人可能沒到這一地步就壽終正寢,所以并不關心老齡化問題。目前的醫(yī)學還沒辦法不讓大腦萎縮,什么器官都可能換掉,但大腦不可能換掉,就算今后科學發(fā)達了,大腦也可以換新的,但換了也就不是你自己了。醫(yī)學的可悲在于局限。
生老病死是人生的幾個層面的狀態(tài),仔細想想是個很深的哲學問題,一兩句話也說不清楚。沒人怕生,但沒人不怕老,不怕病,不怕死。自然界不管你怕不怕,它一定按照規(guī)律生老病死,萬物輪回。
知道這一點,就應該珍惜自己的年富力強,照顧別人的衰老病重,我今天在老人院的書法展覽上看見一老人寫下“不惜身命”四字時,心中感慨萬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