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琳琳
大年初四,梅麗在游樂場跟愛人蔣力大吵一架。原因是蔣力想把孩子送入一所收費高昂的私立學校,而梅麗一直對這所學校不滿意,前陣和閨蜜聚會,聽到一個孩子在這所學校的閨蜜吐槽了很多,梅麗講給丈夫聽,蔣力卻不為所動,執(zhí)意要把孩子送到這所學校。兩人越吵氣越大,連帶孩子去游樂場也不肯休戰(zhàn)。
梅麗又氣又急,氣的是老公半句話也聽不進去;急的是,和老公結婚后就一直吵架,都說吵架傷感情,那自己和老公的感情還剩多少?蔣力也同樣煩惱,自己辛苦工作努力賺錢,想送孩子去個好學校,媳婦不但不領情,還從家里吵到外面,自己忙碌拼搏又得到了什么呢?
夫妻間的吵架,往往始于其中一方的需求未得到滿足。我們習慣于隱藏自己的需求,或意識到了卻不會正確表達,寄希望于對方心有靈犀一點通。遺憾的是,一個人就算再努力,也無法完全讀懂另一個人的心思。一方一旦感受到自己的需求不被重視、無法滿足,吵架就不可避免。
很多夫妻,一邊吵架一邊暗示自己吵架多了感情就淡了,吵架代表自己不夠好、對方不夠愛自己……這樣一來,內心更焦慮了。當你陷入對吵架的恐懼,就會被它吞噬,成為吵架的俘虜,喪失了解決問題和提升能力的良機。
事實上,吵架能反映出人們應對和解決沖突的能力,這種能力是可以通過不斷思考和練習得以提升的。
1.讓你生氣的到底是什么?是一個詞、一句話,還是一個表情,抑或引發(fā)的回憶?
2.引發(fā)吵架的這件事,在你心里有多重要?如果分10個等級,請思考一下是第幾級。
3.此架非吵不可嗎?吵了能解決問題嗎?還有別的解決方案嗎?
這3個問題,吵架前中后都想一想、答一答,這架可能就吵不起來,就算非爭論不可,也能讓自己論個明白。良性的爭執(zhí)可以分享感受、宣泄情緒、澄清想法、解決問題、提升情感。
梅麗本想用閨蜜的例子分析為何不愿送孩子去這所學校,但立刻引發(fā)了愛人的怒火。這種感覺是不是很常見?比如你本意是建議老公專注陪伴孩子,結果一句“你就知道玩兒游戲,能給孩子什么榜樣”,馬上引起老公反唇相譏:“你就做得那么好嗎?”……這種殺敵一千自損八百的吵架,內耗嚴重,非但無法解決問題,還會把問題由點及面擴大到無法收場。
所以,吵架中,一定要謹記“說一不二”的原則,不翻舊賬、不扯旁事。很多時候,話說一半就好,因為前半部分往往是理智主導,說得有理有據建設性強,后半部分卻成了吐槽攻擊倒苦水。吵架是為了溝通想法解決問題,可不要一味逞口舌之快,贏了嘴巴,卻失了人心,更讓問題越積越多。
吵架中,特別忌諱的一點就是沉浸在過去的情緒中無法自拔,看不到未來也不愿去看未來,好容易去想未來卻被恐懼心理搞得似乎前途一片黑暗。這種狀態(tài)的吵架就屬于低質量高耗損。
我們需要在吵架中覺察、吵架后反思,理清自己的和對方的需求,避免雞同鴨講的尬吵。當梅麗抱怨:“這所學校學費高,口碑又不好,真的有必要上嗎?”老公可以問她:“那你希望我怎么做?”梅麗也要想清楚,“我想要的到底是什么?對方怎么做我才會滿意?”這樣,吵架才能回歸正軌,通過同一頻道的溝通來達成和解,做出選擇。
記住,當吵架來襲,你要做的不是戰(zhàn)勝對方、贏得勝利,而是讀懂自己、鏈接對方,讓彼此去感受愛、贏得愛。
責任編輯?李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