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 江 雪
2019年春節(jié)檔,電影《流浪地球》上映6天票房超20億,同時也獲得了超高的關注度,有觀眾稱其開啟了中國科幻元年。
電影一開場,便進入宏大敘事,太陽將要發(fā)生叫氦閃的劇烈爆炸,人類在地球表面上裝滿發(fā)動機,推動這個星球去往比鄰的星系。電影中的故事,正是發(fā)生在這一段旅程中。叛逆少年離家出走,最終在父輩的感召之下成為讓地球從木星引力中掙脫出來的英雄。這個為地球尋找新家園的“流浪地球計劃”飽含著中國人的家國情懷。
影片拍攝歷時4年,2000多個特效鏡頭,3000多張概念設計圖,8000多張分鏡頭畫稿,1萬多件道具……圍繞這部電影作品,7000多人的龐大團隊傾盡心血,可謂精心打造。
這部國產科幻劇不同于美國個人英雄主義科幻大片,而是另辟蹊徑,帶著地球一起突圍,著重突顯了中國人對家園的眷戀與深情。
當然,觀眾也有不同看法,有些劇情的設計也引發(fā)網友爭議,但這部電影如此廣受關注,其意義已經超出電影本身,也讓人們對中國科幻電影和科幻產業(yè)的崛起,有了更大期待。
《流浪地球》和諸多西方世界拯救地球的電影不同,體現(xiàn)了我們中華人文精神和價值——中國精神、中國價值、中國氣魄。影片符合新時代大背景,傳遞了中國聲音,讓觀眾看到不一樣的國產大片,不一樣的文化,不一樣的價值,不一樣的追求和不一樣的精神。從影片中,我們能看到中國人的世界觀、中國人的思維方式、中國人的行為邏輯。
●銳見
十八大后,黨中央在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的基礎上,增加了文化自信。習總書記說文化自信是更基礎、更廣泛、更深厚的自信。古人曾經說過,“欲知大道,必先為史。滅人之國,必先去其史?!币粋€國家一個民族的歷史承載了這個國家這個民族的文化,去其史,就是去其文化,沒有了文化,就如同一個人失去了靈魂。
回顧改革開放40多年來,我們國家取得了飛速的發(fā)展,但是蒼蠅蚊子也飛了進來,國外的一些糟粕文化大行其道。更為反常的是,雖然老百姓的日子一天比一天富裕,“樓上樓下電燈電話”的小康夢想早已實現(xiàn),但是總有那么一小撮人,嚴于律己到苛求的地步,認為外國的月亮總是更圓,認為自己國家5000多年的歷史文化一文不值。
這種極度沒有自信的文化現(xiàn)象,到了今天這個新時代,應該休矣。君不見,《流浪地球》《戰(zhàn)狼2》《芳華》《紅海行動》等國產影片成為“爆款”,走向世界;君不見,《舌尖上的中國》《國家寶藏》《經典詠流傳》等引發(fā)觀眾情感共鳴;君不見,《朗讀者》《我在故宮修文物》《中國詩詞大會》等成為現(xiàn)象級節(jié)目;君不見,感知中國、中國文化年、歡樂春節(jié)、四海同春等對外文化交流品牌日益成熟;君不見,改革開放40年來,中國與157個國家簽署文化合作協(xié)定,建成35個海外中國文化中心。我們的文化已經站起來,也強起來了。
在文化方面,發(fā)達國家有的我們遲早都會有,而我們所擁有的悠久文化,他們卻永遠不會有。這,就是文化自信!
(至秦《從《〈流浪地球〉再次感受文化自信》)
面對災難,以中國人為主導的地球大救援不拋棄不放棄不逃離,選擇為“家”而戰(zhàn),選擇帶著地球一起流浪。這是家國情懷的體現(xiàn)。電影里有這樣一幕:在地球即將撞擊木星的危急關頭,中國航天員劉培強駕駛載有數十萬噸燃料的空間站主控室撞向木星,使地球得以擺脫木星引力而獲救。它擊中了人們的心靈,更體現(xiàn)了千百年來中國人生生不息的家國情懷和奉獻精神。
●銳見
《流浪地球》打動億萬觀眾,口碑與票房雙贏,在筆者看來絕非偶然。影片講述了50年后,太陽系面臨解體危險,地球聯(lián)合政府決定開啟一個延續(xù)千年的移民新太陽系征程的故事。
從精神層面說,無論是犧牲、忍讓、顧全大局舍棄個人利益,還是執(zhí)著的親情紐帶、向死而生的勇氣;無論是對家園故土的眷戀和珍視,愚公移山一般的執(zhí)著,還是影片中因為缺乏交流溝通而疏離的父子關系,都有很多現(xiàn)實中的投影。
長久以來,中國的很多電影用帶有中國特色的故事情節(jié)來體現(xiàn)非本土的價值觀,從而使電影整體呈現(xiàn)出違和的感覺?!读骼说厍颉吩谶@一點上處理得很巧妙,使我們在科幻場景中看到的依舊是純而又純的中國人,體會到的依舊是中國人的處事原則和道德標準。
在肯定《流浪地球》家國情懷的同時,我們也要看到其對中國科幻電影的探索意義??苹秒娪捌鹪从跉W美,是類型電影中重要的一種。長期以來,大家都覺得中國缺少科幻的土壤,但劉慈欣獲雨果獎就表明我們在科幻文學領域是可以有所作為的;而在導演郭帆的帶領下,《流浪地球》用4年時間證明中國也能拍出一部屬于自己的科幻電影。在探索中,《流浪地球》借鑒了西方特別是好萊塢科幻電影的創(chuàng)作模式,結合中國電影發(fā)展現(xiàn)狀與資本狀況,建立一套中國科幻電影前期籌備、拍攝和后期制作的完整流程。而最終呈現(xiàn)的影片效果也讓西方媒體驚嘆中國有能力挑戰(zhàn)這一曾經由好萊塢壟斷的題材。
(張焱《〈流浪地球〉何以動人》)
這部歷時4年拍攝而成的科幻電影,在大場面特效制作方面完全可以和西方科幻大片相媲美。拍攝一部電影佳作,必然要求高度的敬業(yè)態(tài)度和專業(yè)水準。作為第一部國產科幻大片,從概念設計到服裝、道具、化妝、場景、后期特效都要摸索前行。由此我們可以一窺這群電影人的初心和匠心——正是這種精益求精、力求完美的工匠精神,才換來影片上映后的好評如潮。
●銳見
《流浪地球》票房與口碑齊飛,主要因為它的精良制作。
劉慈欣原著小說中的科幻設定,成為電影的最大支撐——給地球裝上推進器與轉向器,把地球帶離太陽系,在宇宙中為人類尋找新家園,這確定了電影的“硬核”。
從文本到影像的轉換,是一項非常專業(yè)而又系統(tǒng)的工作?!读骼说厍颉返某晒χ?,在于簡單直接地完成了落地工作——把劉慈欣宏大的宇宙觀嫁接到成熟的科幻電影制作體系中。制作技術的突飛猛進以及全球化的共享,才是《流浪地球》誕生的最基本保障。
科幻電影的制作技術可以分為兩個層面:一是軟硬件方面,比如幾乎囊括計算機所有視覺呈現(xiàn)創(chuàng)作藝術的CG技術、3D虛擬攝像機,以及用于電影特效制作的各種軟件;二是技術的實現(xiàn)——通過大量技術工種的配合與工時的消耗,來達到理想的效果。
因此,在為《流浪地球》點贊的時候,不要忘記那些幕后的技術工作者,他們是參與制作這部所謂開啟“中國科幻電影元年”的重要力量。
近年科幻電影的發(fā)展,被融入了更多的哲學思考,不再著迷于地球毀滅與末日災難,而更多借助科幻載體來探討人性與情感的復雜,這成為科幻片導演追求的創(chuàng)作精神。
《流浪地球》為國產科幻片開創(chuàng)了新的局面,我們有理由相信這一類型的國產電影,會在接下來有日新月異的發(fā)展勢頭。
(新京報社論《〈流浪地球〉開啟中國科幻電影元年》)
作為國產科幻大片,《流浪地球》無論是視覺效果,還是特效鏡頭;無論是其呈現(xiàn)的思想、情感和審美,還是細節(jié)中呈現(xiàn)的質感,都開辟了電影新途徑。影片氣勢恢宏、想象奇特,其“帶球跑”的立意也獨辟蹊徑,為國產科幻電影提供了一種范式。正如影評家戴錦華所評價的,《流浪地球》開啟了中國科幻電影元年。它開辟一個中國科幻電影、中國類型化大片的全新時代。
●銳見
在影片中,我們看到了許多不同于美式科幻片的元素。在春節(jié)的北京地下城,街頭張貼著“?!弊?,孩子們穿著藍白相間的校服,課堂上朗讀朱自清的《春》;而冰封的大地上,濟寧、上海、杭州的路標清晰可見。甚至對“流浪”與“回家”這一組關系的理解,都充滿了中國式的對家的向往、對故土的眷戀。
在《流浪地球》中,面對危機的人類是帶著地球這個家園一起逃亡的。這或許也是很多人對這樣一部電影開啟的世界更為期待的原因——我們期待能看到更多中國價值、東方理念。
一部成熟的電影,源于強大的文化體系的支撐。劉慈欣的《三體》、郝景芳的《北京折疊》等作品屢獲國際大獎,帶熱了中國科幻文學;從《我不是藥神》到《無名之輩》等風格各異的電影佳作,在抬高電影創(chuàng)作品位的同時,也一次次抬高中國電影票房。這些,同樣是觀眾對中國科幻電影充滿期待的文化與心理背景。
科技創(chuàng)新的“中國浪潮”讓世界側目,也打開了中國人對于科學的認知。比如,貴州山區(qū)中的“中國天眼”,就讓人產生強烈的“科學感”;玉兔降落月球背面,激發(fā)國人無數關于宇宙的想象。這讓中國科幻電影的創(chuàng)作有可能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為世界的科幻文藝創(chuàng)作提供中國經驗和中國故事。
《流浪地球》能成為公共話題、激發(fā)公共討論,也意味著這個片子有討論的價值,更意味著觀眾對中國科幻有著進一步的期待。對于觀眾而言,對電影的評價,或許可以少一些意氣之爭,多一些理性之言;既看到長處,也看到短板,既不是捧殺也不是棒殺,這樣才能激勵文化產品質量的進一步提升。
(金蒼《〈流浪地球〉爭論意味著更高的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