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倚
胸腰椎骨折是脊柱外科最為常見的疾病,目前主要采用手術治療,而腹脹便秘是胸腰椎骨折術后常見的并發(fā)癥,短期內導致患者出現腹痛、腸梗阻等癥狀,同時由于患者術后需長期臥床休息,胃腸蠕動功能減弱,糞便滯留時間延長,加重了患者的便秘癥狀,給其生活質量帶來嚴重影響[1]。西醫(yī)主張用開塞露、酚酞片、嗎丁啉等藥物或胃腸減壓、禁食等方法治療,但會使患者胃腸功能紊亂,產生藥物依賴性,效果不甚理想;中醫(yī)認為骨斷傷筋,術后氣滯血瘀,胃腸內堆積大量濁氣,臟器功能衰弱,脾失健運而致糞便塞結,而大承氣湯主治陽明腑實或腹中痞滿燥實之證,具有軟堅潤燥、消痞除滿、清熱通便等功效[2,3]。本研究旨在探討大承氣湯加味對胸腰椎骨折術后腹脹便秘的治療效果?,F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選取2015年3月—2018年10月我院收治的62例行胸腰骨折手術后腹脹便秘患者為研究對象,隨機分為研究組和對照組,各31例,研究組男19例,女12例;平均年齡(42.71±3.79)歲;胸椎段骨折17例,腰椎段骨折14例;傳統(tǒng)切口內固定術13例,經皮微創(chuàng)內固定術18例。對照組男18例,女13例;平均年齡(43.11±3.82)歲;胸椎段骨折16例,腰椎段骨折15例;傳統(tǒng)切口內固定術14例,經皮微創(chuàng)內固定術17例。2組患者一般資料差異不顯著(P>0.05),組間可進行對比研究。我院醫(y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同意本研究。
1.2 診斷標準參照《中醫(y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4]中腹脹便秘的診斷標準:術后腸鳴音弱或無,便閉,糞便干燥堅硬,肝門停止排氣;有腹部脹滿、疼痛、納差、神疲、噯氣、乏力等癥狀。
1.3 納入與排除標準所有患者符合上述診斷標準;年齡在30~75歲者;術后3 d內未排便者;自愿參與本研究,且簽署知情同意書者等。排除血糖、尿糖不能控制的糖尿病者;排除對本研究所用藥物過敏者;排除近1個月內服用抗膽堿、促胃動力等影響胃腸功能藥物者;排除有凝血功能障礙或出血性疾病者;排除由其他疾病引起的胃腸功能異常者等。
1.4 方法
1.4.1 治療方法對照組采取磷酸鈉鹽灌腸液灌腸(四川健能制藥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103472,130 ml/支),患者左側位平躺,將其灌入直腸,1支/次,1次/d。研究組在對照組的基礎上采用大承氣湯加味治療:大黃、枳實各12 g,厚樸15 g,芒硝 9 g。上述藥物先煎枳實、厚樸,而后下大黃,芒硝溶服,以水煎煮濃縮至500 ml,1劑/d,分早晚2次溫服。氣滯血瘀型加用紅花、赤芍、延胡索;熱結陰虛型加用生地黃、白芍、玄參等;氣血兩虛型去芒硝,大黃減量,加用黨參、黃芪、木香等。2組均連續(xù)治療7 d。
1.4.2 觀察指標1)記錄2組肛門排氣時間、排便次數及首次排便時間。2)采用視覺模擬評分法(VAS)評估2組患者治療前及治療1、5、7 d后排便疼痛程度,總分為10分,分數越高說明疼痛越嚴重。3)參照《中醫(y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評估2組治療后的臨床療效:痊愈:治療后納差、腹脹、便秘等癥狀完全消失,用藥8 h內排氣排便,且排便通暢,便質軟潤;顯效:上述臨床癥狀基本消失,用藥24 h內排氣排便,且便質轉潤,解時通暢;有效:各臨床癥狀有所緩解,72 h內排便1次,便質轉潤,排便欠暢;無效:各臨床癥狀未見改善,甚至加重??傆行?(治愈+顯效+有效)例數/總例數×100%。
2.1 2組患者肛門排氣時間、排便次數及首次排便時間比較研究組肛門排氣時間及首次排便時間較對照組顯著縮短,排便次數較對照組顯著增多(P<0.01)。見表1。
2.2 2組患者治療前后排便VAS評分比較自治療前至治療7 d后,2組VAS評分逐漸降低(P<0.01),且治療后各個時間點研究組顯著低于對照組(P<0.01)。見表2。
表1 2組患者肛門排氣時間、排便次數及首次排便時間比較 (例,
注:與對照組比較,1)P<0.01
表2 2組患者治療前后排便VAS評分比較 (例,
注:與治療前比較,1)P<0.01;與對照組比較,2)P<0.01
2.3 2組患者臨床療效比較對照組治愈5例,顯效9例,有效9例,無效8例,總有效率為74.19%(23/31);研究組治愈10例,顯效13例,有效7例,無效1例,總有效率96.77%(30/31),研究組總有效率顯著高于對照組(P<0.01)。
手術應激、長期臥床、心理應激及腹膜后血腫等均會引起胸腰椎骨折患者術后腹脹便秘,導致患者用力排便后牽拉傷口,使其傷口疼痛難以愈合,腸道運動節(jié)律紊亂,影響術后康復效果[5]。目前西醫(yī)治療腹脹便秘首選導瀉劑,長期使用此類藥物可引起結腸黏膜上皮的不良反應,增加結直腸癌的發(fā)病危險性。因此需要尋找通而不瀉、緩而不慢的治療方式,在促進胃腸道功能早日恢復的同時,又不致患者腹瀉。
中醫(yī)認為腰椎術后腹脹便秘是由于創(chuàng)傷或術后氣滯血瘀、臟腑失調,離經之血未能及時排出或消散,瘀血蓄積,氣血運行受阻而致;該病位在大腸,同時與脾、肝、腎等相關,使氣虛津液,大腸傳導無力,大便干結而無力排便。《素問·陰陽應象大論》曰:“中滿者,瀉之于內?!敝我丝嗪疄a下,攻逐瘀血,除脹止痛[6]。因此以瀉熱導滯、潤腸通便為主要治則,本研究所采用的大承氣湯出自張仲景的《傷寒論》,是促進胃腸功能恢復的代表性方劑;方中大黃可蕩滌腸胃,祛瘀通便,破積導滯,為君藥;芒硝可助大黃瀉熱通便,軟堅潤燥,為臣藥;厚樸、枳實可理氣散結、消積除痞,二者共為使藥;全方共奏通里攻下、行氣散結、通暢六腑之功效[7]。本方不拘泥于“痞、滿、燥、實”之癥,根據不同分型,靈活辨證用藥,對于氣滯血瘀型加用紅花、赤芍、延胡索,以攻下逐瘀,行氣活血止痛;熱結陰虛型加用生地黃、白芍、玄參等,以祛邪滋陰;氣血兩虛型去芒硝,大黃減量,加用黨參、黃芪、木香等,以攻下通便,補氣益血[8]。現代藥理研究[9]表明,大黃是傳統(tǒng)瀉藥之一,具有瀉下作用,同時還具有保護胃黏膜、止血、抗炎、抗病毒等作用;芒硝可增加小腸水分含量,稀釋糞便,促進瀉下;厚樸可促進胃腸蠕動,還具有抗菌、抗病毒等作用;枳實可促進小腸的消化吸收能力,加速清除小腸內容物。有研究[10]稱,大承氣湯可增加胃腸道推進功能,增加腸血流量及腸容積,增強平滑肌電興奮性,促進腸肽、胃動素的釋放。本研究結果顯示,研究組肛門排氣時間及首次排便時間較對照組顯著縮短,排便次數較對照組顯著增多;自治療前至治療7 d后,2組VAS評分逐漸降低,且在治療后各個時間點研究組顯著低于對照組;研究組總有效率顯著高于對照組,提示大承氣湯加味可有效緩解胸腰椎骨折術后患者腹脹便秘的臨床癥狀,縮短排氣排便時間,且效果顯著優(yōu)于西醫(yī)常規(guī)治療。
綜上所述,大承氣湯加味可有效緩解胸腰椎骨折術后患者腹脹便秘的臨床癥狀,縮短排氣排便時間,且效果顯著優(yōu)于西醫(yī)常規(guī)治療,值得臨床推廣使用。
(本文校對:郭欽佩 收稿日期:2019-0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