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艷,王金耀,李 森,史曉露,亢秀萍,邢國明
(1.山西農業(yè)大學園藝學院,山西 太谷 030801;2.山西省設施園藝工程技術中心,山西 太谷 030801)
近年來,美麗鄉(xiāng)村建設和古村落保護成為我國生態(tài)文明建設的重要實踐形式,并取得了顯著成績[1],然而在建設過程中也出現盲目抄襲、景觀同質化、缺乏可識別性等現象,造成景觀營造缺乏文化底蘊和地方特色,失去了自身原有的文化差異性和地域可識別性特征,不利于生態(tài)文明的可持續(xù)發(fā)展[2]。因此,賦予景觀地域性和文化性特征成為生態(tài)建設發(fā)展的必然趨勢。植物作為園林景觀中最有生命力的自然要素,是地域性和文化性特征的突出載體[3],與此同時,植物人格化[4]是我國傳統(tǒng)園林的重要特征,能夠反映人們的價值取向和精神追求,利用植物營造景觀地域特色倍受重視[5]。
晉商大院是指山西境內留存的明清時期獨具北方特色的深宅大院,以明清時期山西晉商對個人居住場所的營建為主[6],其民居建筑特色體現出了儒家思想與商賈文化的雙重影響[7],形成了獨特的晉商古典園林文化,成為中國傳統(tǒng)私家園林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山西人文景觀的重要組成元素。而晉中地區(qū)的晉商大院極具特色,是目前保存最為完好的晉商大院,如祁縣喬家大院[6]和渠家大院、榆次常家大院[7]、靈石王家大院[8]、太谷三多堂[9]等。這些建筑多為明清時期建設,格局完美、技藝精湛,對我國現代園林建設同樣具有重要借鑒意義。值得一提的是,將植物文化以繪畫、建筑設計、景觀設計等多種形式融入造園活動是晉陜民居的一大特色[10-11],因此,深入挖掘晉商大院植物應用形式,對當代園林景觀營造具有一定的借鑒作用,對美麗鄉(xiāng)村建設和古村落保護具有重要意義。
本試驗以晉商大院為研究對象,通過調查大院彩繪、磚石木雕和楹聯(lián)匾額中的植物元素,綜合分析其與當地所處的風土民情和歷史人文的融合形式,凝練晉中地區(qū)傳統(tǒng)園林景觀地域性文化內涵,通過調查植物種類及其生活型和觀賞特性,分析園林植物應用特色及其文化寓意,研究不同空間區(qū)域景觀中植物的種類選擇與應用模式,為晉中及周邊地區(qū)的古村落與古建景觀再造提供參考。
采用實地調查、文獻查閱與統(tǒng)計分析相結合的方法,于2018年3—8月對喬家大院、曹家大院、王家大院、渠家大院、常家莊園等5 個大院的彩繪、磚石木雕、楹聯(lián)匾額進行調查研究,全面分析植物元素的應用形式,系統(tǒng)統(tǒng)計植物名稱、生活型、觀賞特性、植物寓意、出現頻率和保護狀況等內容。
1.2.1 植物種類選擇 植物種類鑒定參考《中國植物志》[12],外業(yè)調查無法鑒定的植物則拍照、攝影請專家鑒定;分別按自然分類系統(tǒng)和人為分類法對植物種數進行統(tǒng)計,分析其科屬種組成及出現頻率[13]。
1.2.2 植物生活型、觀賞特性分析 植物生活型分析以調查植物種類和數量為基礎,按照生態(tài)學原則,根據植物生活型分類標準將植物分成常綠和落葉、針葉和闊葉、喬灌草等進行記錄與統(tǒng)計,計算得出不同生活型植物的百分比;植物從觀花、觀果、觀葉和觀姿4 個觀賞類型進行調查統(tǒng)計,計算其觀賞特性的多樣性及其占比[14-15]。
1.2.3 植物寓意分析 植物寓意通過參考文獻[16-18]進行研究,對不清楚的植物寓意則聯(lián)系相關大院負責人及訪問當地的街坊鄰居收集資料進行確認。
調查5 個大院彩繪、磚石木雕、楹聯(lián)匾額中出現的植物題材共計應用1 328 次,植物種類59 種。多是應用直接或間接取自平民生活或自然界中比較常見的具有觀花、觀葉、觀果和觀姿特性的植物。應用頻率高于5.0%的有荷12.6%、松10.2%、牡丹9.3%、梅9.3%、竹8.3%、菊8.1%、蘭6.6%和桃5.3%,應用頻率較低的有藜0.1%、萬年青0.1%、杉木0.1%、香蕉0.1%等(表1)。
王家大院中植物題材共出現240 次,其中,磚石木雕189 次,楹聯(lián)匾額51 次;應用植物36 種,應用頻率最高的是竹,占比11.3%,其次是荷9.6%、松9.6%、梅9.2%等。
常家莊園中植物題材共出現199 次,其中,磚石木雕163 次,楹聯(lián)匾額36 次;應用植物32 種,應用頻率最高的是荷,占比13.1%,其次是竹12.6%、松10.6%、蘭10.1%等。
渠家大院中植物題材共出現359 次,其中,彩繪共計60 次,占總數的16.7%,大多數繪制在天花板上;磚石木雕298 次,占總數的83.0%;楹聯(lián)1 次,匾額無應用植物。應用植物26 種,應用頻率最高的是荷,占比14.8%,其次是牡丹13.4%、桃8.1%、梅7.5%等。
喬家大院中植物題材共出現130 次,其中,磚石木雕118 次,楹聯(lián)匾額12 次;應用植物21 種,應用頻率最高的是荷和梅,二者共占比27.7%,其次是葡萄13.1%、菊11.5%、松7.7%、牡丹7.7%等。
曹家大院中植物題材共出現400 次,其中,彩繪共計275 次,占總數的68.8%,大多數繪制在貼墻門樓、門楣、室內墻體等處;磚石木雕123 次,占總數的30.8%;楹聯(lián)1 次,匾額1 次。應用植物22 種,應用頻率最高的是松,占比15.0%,其次是菊13.3%、荷11.8%、梅9.8%等。
因大院年代久遠,少數植物受自然環(huán)境或人為破壞,以及在彩繪、磚石木雕、楹聯(lián)匾額中表意不明無法辨認的影響,不包括在統(tǒng)計數據之內,其中包括王家大院的21 處,常家莊園11 處,渠家大院2 處,喬家大院7 處,曹家大院1 處。
表1 晉商大院植物種類應用頻率
2.2.1 植物生活型分析 對5 座大院植物的生活型進行分析,結果表明,喬木22 種,占比37.3%,其中,常綠喬木有柏、杉木、松3 種,落葉喬木19 種;灌木11 種,占比18.6%,其中,常綠灌木有桂、佛手、忍冬、月季、西番蓮5 種,落葉灌木有牡丹、郁李、海棠、芙蓉、苧麻、木槿 6 種;草本植物 22 種,占比37.3%;藤本植物有西瓜、葡萄、紫藤3 種,占比5.1%;此外,還有一些竹類(表2)。
表2 晉商大院植物生活型情況
2.2.2 植物觀賞特性分析 經過對大院植物的花、葉、果、姿等觀賞特性進行統(tǒng)計,分析觀賞特性占比。結果表明,觀賞特性的應用次數占植物總次數頻率的209.3%,總頻率大于100.0%是因為所調查的植物中,有些植物具有2 種及2 種以上觀賞特性[16],如荷花的花、葉、果均具有觀賞價值,海棠既可以觀花也可以觀果,菖蒲既可以觀葉也可以觀果等(表3)。
表3 晉商大院植物觀賞特性
觀花植物24 種,共計657 次,占植物總次數比例為49.5%;次數大于50 的有荷、牡丹、梅、菊、蘭5 種,共計 601 次。
觀葉植物50 種,共計1 079 次,占植物總次數比例為81.3%;次數大于50 的有松、荷、竹、牡丹、菊、桃、蘭、石榴、葡萄9 種,共計805 次。在大院中出現葉片特征即記一次,多數應用植物都具有葉片特征,所以,觀葉植物統(tǒng)計次數最多。
觀果植物21 種,共計359 次,占植物總次數比例為27.0%;次數大于50 的僅有桃、石榴、葡萄3 種,共計172 次。
觀姿植物28 種,共計684 次,占植物總次數比例為51.5%;次數大于50 的有松、梅、竹、蘭、荷5 種,共計488 次。在大院中出現2 種及2 種以上觀賞特性的植物一般都具有觀姿效果,所以,觀姿植物統(tǒng)計次數多于觀花、觀果植物統(tǒng)計次數。
在我國古典園林中廣泛采用比擬、聯(lián)想等藝術手法,借花木自然生態(tài)特征賦予人格意義,借以表達人的思想、品格和意志[19]。植物寓意美賦予了園林景觀深刻的文化內涵,晉商大院中常見的有將2 種或2 種以上的植物、植物與動物、植物與人、植物與器物組合在一起,根據它們的形態(tài)特征、生活習性、生長環(huán)境、動植物文化等多方面因素進行歸納總結,組成具有特定吉祥寓意的圖案,以此表達百姓渴望光宗耀祖、科舉及第、加官進爵等入仕思想,以及企盼家族昌盛、父母安康、子孫滿堂、兄弟和睦等方面的家族思想[20]。常見的組合有四君子、歲寒三友、鹿鶴桐松、鳳戲牡丹等(表4)。
表4 晉商大院中植物寓意
古村落保護和古建大院修復中植物景觀營造時,應根據村落和大院中不同綠地區(qū)域的特點及其功能需求,依據生態(tài)學原理、園林美學原理、環(huán)境心理學原理等景觀規(guī)劃設計原理,選擇特色植物,還原古村落的景觀特色和文化意境。依據植物的基本特性和規(guī)劃空間的私密性,探討景觀開敞空間、半開敞空間和圍合空間中的植物應用模式。
開敞空間一般以天空、水面、草地等色彩單一的環(huán)境背景做襯托,靠近水面附近選擇“垂柳+桃樹+菖蒲”和“香椿+金銀忍冬+菊花”進行喬、灌、草配置,豐富空間層次,周圍再配以梓樹、側柏、木槿等植物,使整個開敞空間的林冠線高低錯落有致,統(tǒng)一景觀的銜接性、連續(xù)性和過渡性(圖1);半開敞空間多采用自然式設計手法,運用“國槐+棗樹+萱草”的疏密關系對比,突出空間良好的開合性。平面線型分化明確,選擇色彩艷麗、花形美觀且具有芳香氣味的“玉蘭+海棠+牡丹”組合種植,起到聚焦視線的作用(圖2);圍合空間特別是宅院綠化,注重植物意境、植物季相的變化,選擇“白皮松+紅楓+月季+矢車菊”、“核桃+梅+郁李+百合+茅草”私密性較強的樹叢、樹群形式,為居民提供一處優(yōu)美的室外活動空間(圖3)。
古建大院中的花園或后花園作為宅院設計中特殊的一類私密空間,每一個小空間的設計都在營造一種有意蘊的內涵,修竹、青磚、瓦片、沙石湖水和植物寓意的綜合應用,以及傳統(tǒng)造園手法的運用均能體現地域文化的特殊性。例如,曹家大院后花園的“L”型廊架,使用葫蘆攀爬與廊架之上,既起到遮陽避陰的功效又運用植物的觀果價值,達到美學效果,還寄寓了院主人“家族興旺、綿延不斷,多子多孫,福祿雙全”的美好祝愿。
我國從春秋時期開始,就已經出現以植物名稱、觀賞特性、生活習性等植物文化為標志命名的園林景點、建筑、宗教場所等。此后,隨著歷代文人造園活動的廣泛開展,植物文化元素逐漸成為我國傳統(tǒng)園林的重要組成部分[19-21]。由于植物分布受地域條件和氣候特征的直接影響,因此,不同地區(qū)的園林形成了不同特色的植物景觀。如蘇州園林常見桂花、枇杷、梅等喜溫性植物[22],嶺南園林則以棕櫚屬、樟屬、檳榔屬等熱帶常綠闊葉植物為主[23],而北京皇家園林則多采用松、柏、槐等北方鄉(xiāng)土植物[24]。晉商大院雖然地處高原,氣候干旱,降水偏少,植物多樣性相對較低,但卻充分發(fā)揮了植物元素的應用價值。如柿、葫蘆、石榴、葡萄等寓意吉祥的植物均以彩繪、磚石木雕、楹聯(lián)匾額的形式出現,反映出農耕社會里“多子多?!钡馁|樸愿望[25]。本研究調查發(fā)現,荷、梅、松、竹、牡丹、月季、石榴、芭蕉、葫蘆、菊和蘭是晉商大院磚石木雕和彩繪中出現頻率較多的植物類型,這些植物基本上是我國傳統(tǒng)園林應用中較為常見的植物,也是植物文化的集中體現;而楹聯(lián)匾額出現頻率較多的是松、竹、梅、槐、蘭等具有典型文化寓意的植物??梢钥闯?,彩繪、磚石木雕和楹聯(lián)匾額等不同形式對植物類型的選擇也有不同,大多依據植物自身的觀賞特性和文化寓意選擇較為適宜的表現形式,充分說明晉商民居建設者極為重視植物的應用并表現出較高的水平。
隨著社會經濟的飛速發(fā)展,園林綠地已經成為城市最主要的基礎設施,植物也成為了人居環(huán)境的主要載體,充分發(fā)掘鄉(xiāng)土植物在營造地區(qū)景觀中的作用,才能構建出適應當地氣候的穩(wěn)定植物群落[5],一方面可以降低養(yǎng)護成本,一方面可以有效提升地域景觀特色,避免均質化現象,從而實現生態(tài)建設的可持續(xù)發(fā)展。古典園林植物配置強調自然美和意境美,將古典園林植物造景手法合理借鑒到現代園林景觀建設當中,可實現我國園林景觀的傳承與發(fā)展。如古典園林植物造景常用的障景、框景、空間劃分等手法已經得到了很好的應用[26]。本研究依據空間類型提出了3 種植物配置模式,喬—灌—草搭配應用,其中,開敞空間提出了梓樹、梧桐、桃樹、木槿、菊花、菖蒲等植物配置模式,半開敞空間提出了國槐、海棠花、玉蘭、牡丹、萱草等植物配置模式,圍合空間提出了紅楓、白皮松、郁李、月季、百合等植物配置模式。除此之外,植物調查種類中桂花、芭蕉、香蕉、蘭、萬年青因其生活習性和氣候條件的影響,多不用于晉中地區(qū)的植物景觀營造;白芷、蕓香、苧麻因其特殊的藥食同源性,可作為中草藥花田花海景觀營造的植物選擇依據;稻谷、菜豆、南瓜、西瓜可用于鄉(xiāng)村農田景觀規(guī)劃中農作物的種類選擇。
通過對晉商大院植物的調查與分析,充分挖掘傳統(tǒng)園林植物在古村落與古建大院景觀中的應用形式,進一步突出地域性與文化性在景觀規(guī)劃設計中的重要性。結合植物寓意、植物名稱、觀賞特性、生活習性等特征為晉中地區(qū)古村落保護、古建大院修復中的景觀重建與景點題名提供參考。同時進一步研究在不同的空間區(qū)域景觀中植物的種類選擇與應用模式,綜合體現園林植物自然美與意境美的統(tǒng)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