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鵬
摘 要:在本實驗中主要研究了通過可逆加成斷裂自由基聚合(RAFT)法制備一種窄分子量分布的PS以及嵌段共聚物PS-b-PtBA。然后用GPC、核磁共振對產(chǎn)物進行了表征,結(jié)果表明,我們制備了窄分子量分布的PS和PS-PtBA嵌段聚合物。
關(guān)鍵詞:可逆加成斷裂自由基聚合;嵌段共聚物;PS-PtBA
DOI:10.16640/j.cnki.37-1222/t.2019.13.028
0 前言
近年來,合成不同結(jié)構(gòu)、性能的高分子聚合物成為大家的研究熱點。在傳統(tǒng)自由基聚合中,其具有慢引發(fā),快增長,鏈轉(zhuǎn)移反應不可逆和鏈終止等特點,導致聚合度降低,不可控。為了更好地實現(xiàn)對分子結(jié)構(gòu)的控制,美國科學家Szwarc提出了活性聚合,其具有無終止、無轉(zhuǎn)移、引發(fā)速率遠大于鏈增長速率等特點[1],但活性聚合反應適用單體較少,只能發(fā)生于非水介質(zhì)中,條件相對苛刻。
根據(jù)活性聚合和自由基聚合各自的優(yōu)缺點,將二者結(jié)合,即活性可控自由基聚合(CRP)[2]這種方法應運而生。現(xiàn)在其已經(jīng)成為實現(xiàn)分子設計、合成具有特定結(jié)構(gòu)和性能聚合物的重要手段。其適用單體較多,產(chǎn)物的應用較廣,工業(yè)化成本較低??赡婕映?斷裂鏈轉(zhuǎn)移聚合法(RAFT) [3]、原子轉(zhuǎn)移自由基聚合(ATRP)[4] 和 氮氧自由基聚合(NMRP)等是比較常用的活性自由基聚合方法。
氮氧自由基聚合對單體有很強的選擇性,對聚丙烯酸酯類單體聚合效果很不好。原子轉(zhuǎn)移自由基聚合過程中需要用到大量的銅,對產(chǎn)物的后處理帶來很大不便,因而在本文中我們選擇RAFT聚合。RAFT聚合與所有其他可控活性自由基聚合方法的區(qū)別在于它可以與各種單體和反應條件一起使用,并且在每種情況下提供具有非常窄的多分散性的受控分子量聚合物,在本文中,我們用RAFT法制備了窄分子量分布的PS和PS-PtBA嵌段聚合物,并對其進行了一系列的表征。
1 實驗部分
1.1 試劑與儀器
偶氮二異丁腈(AIBN)、苯乙烯(St)、丙烯酸叔丁酯(tBA)、三硫代碳酸酯(TTA)、甲苯。
1.2 儀器與表征
(1)核磁共振(1H NMR):采用Bruker(400MHz)型核磁共振儀檢測,溶劑為CD3Cl3和D2O中,測試溫度為298K,四甲基硅烷(TMS)作為化學位移的內(nèi)標。
(2)凝膠滲透色譜儀(GPC):在配備G7110B泵和G7162A折射率檢測器的Agilent 1260 HPLC系統(tǒng)上,在35℃的四氫呋喃溶液中進行,洗脫速率為1.0mL min -1。
1.3 實驗過程
取史萊克瓶和磁子。稱取TTA 1.2688g,溶于30 ml甲苯中。稱取AIBN 0.0571g,加入St單體20ml,密封。冷凍抽排三次之后放入65℃的油浴鍋中反應八小時。將產(chǎn)物用甲醇沉淀。THF作為溶解劑,甲醇作為沉淀劑,反復洗滌三次,放置于真空干燥箱中,45℃干燥過夜。
取制備好的PS 3g,AIBN 0.0246g,tBA 17.66 g ,甲苯 30 ml,置于史萊克瓶中,密封。冷凍抽排三次之后放入70℃的油浴鍋中反應八小時。產(chǎn)物處理方法同上,用THF、甲醇反復沉淀三次。將產(chǎn)物放置于真空干燥箱中,45℃干燥過夜。
2 結(jié)果與討論
圖1為PS、PS-PtBA的分子量分布圖。我們可以看到,在PS的GPC曲線中,我們合成了數(shù)均分子量Mn為2180、PDI為 1.12、窄分子量分布的PS。
在PS-PtBA的GPC曲線中,其數(shù)均分子量Mn為3130 ,PDI為 1.16,分子量較PS分子量增大,PtBA嵌段成功接到了PS上。我們成功合成了窄分子量分布的PS-PtBA。
圖2為PS、PS-PtBA的核磁共振氫譜圖像。在上圖中,可以看到CDCl3在1H-NMR測量中用作溶劑。δ= 6.33-7.31ppm處的化學位移可以歸屬于PS苯環(huán)上的質(zhì)子??梢宰C明PS成功合成。在下圖中我們可以看到δ=1.45ppm處的強烈特征峰對應于PtBA嵌段的叔丁基中的甲基質(zhì)子,由此可以看到PS-b-PtBA成功合成。
3 實驗結(jié)論
用可逆加成斷鏈自由基聚合法制備了具有特定分子量、窄分布的PS和PS-PtBA嵌段共聚物。并對其進行了核磁共振、GPC表征。其反應條件溫和,實現(xiàn)了分子設計、合成具有特定結(jié)構(gòu)和性能聚合物的目標。
參考文獻:
[1]Szwarc M.“Living”polymers.Nature 1956(176):1168-9.
[2]Braunecker W A ,Matyjaszewski K .Controlled/living radical polymerization: Features, developments, and perspectives[J]. Progress in Polymer Science,2007,32(01):93-146.
[3]Barner-Kowollik C,Perrier S.The future of reversible addition fragmentation chain transfer polymerization[J].Journal of Polymer Science Part A: Polymer Chemistry, 2008,46(17):5715-5723.
[4]Matyjaszewski K.Atom transfer radical polymerization (ATRP): current status and future perspectives[J].Macromolecules,2012,45(10):4015-40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