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開封市中醫(yī)院兒科,河南 開封 475000
腦癱即腦性癱瘓(Cerebral Palsy,CP)是由妊娠前期病毒感染、產程中腦損傷及產后發(fā)生感染性疾患等各種因素引起的非進行性腦損傷[1]。臨床多表現為姿勢異常、肌肉強硬、吸吮困難、中樞性運動障礙、感知異常、智力低下及行為異常等,若未及時治療或治療不當極易引發(fā)心肌損傷、高膽紅素血癥及心律不齊等嚴重并發(fā)癥,危及患兒生命安全。康復訓練是一種安全、有效的物理療法,可有效改善患兒姿勢異常等腦癱癥狀,但目前其干預效果仍有較大的提升空間。有學者研究指出結合中醫(yī)針灸治療,效果更佳,不僅可緩解患兒腦癱癥狀,且可促進患兒肢體運動功能恢復,提高其生活質量,改善預后[2]。本研究將補腎健腦針法與康復訓練聯合應用于腦癱患兒,觀察其對患兒肢體功能恢復及生活質量的影響,現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6年8月至2018年9月在我院接受治療的65例CP患兒,按照隨機數字表法分組,對照組32例,男20例,女12例;年齡2~12歲,平均年齡(7.57±2.60)歲;病程1~6年,平均病程(3.55±1.21)年;發(fā)病原因:窒息11例,早產18例,核黃疸3例;病情程度:重度8例,重度15例,輕度9例。觀察組33例,男19例,女14例;年齡1~12歲,平均年齡(8.62±2.54)歲;病程1~5年,平均病程(3.67±1.09)年;發(fā)病原因:窒息10例,早產19例,核黃疸4例;病情程度:重度9例,重度16例,輕度8例。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本研究經醫(yī)院倫理委員會審查批準。
1.2 納入與排除標準 納入標準:符合賈建平等主編的《神經病學》中CP臨床診斷標準[3];年齡均為1~12歲;患兒家屬知曉本研究并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伴有腦積水、先天性心臟病、顱內高壓者;存在明顯遺傳基因異常者;合并嚴重智力障礙者;合并慢性傳染性疾患者;治療過程中自行改變診療方案者;依從性差或其他因素導致難以完成本研究者。
1.3 方法 對照組(康復訓練):①肢體平衡訓練。輔助患兒身體側傾(雙腳分開與肩同寬,并雙手插腰,盡量向左右方移動能髖部,向側位移動肩部)、前傾(向后伸展髖部,向前伸展肩部)、立位抬腳尖(站立,分開雙腳,抬起腳跟,伸直雙手維持平穩(wěn))等平衡訓練,5~10 s/次,3~5次/d。②頭部訓練。左右、前后伸屈頭部,全身非對稱姿勢訓練(臥位時),對上肢進行內收、內旋屈曲訓練,肘關節(jié)支撐軀體,手握為拳狀,內收拇指,坐位前傾訓練,20 min/d;沿手、足、肢體等屈曲方向,略施力度,增加旋轉角度,回旋軀干。③翻身訓練。輔助患兒伸展全身、單臂支撐、手足協調,擺放體位,在固定誘導帶輔助下輔助患者進行翻身訓練,20 min/次,2~3次/d。④爬行訓練。將患兒骨盆分離、固定,略上提,下肢交互進行爬行訓練,20 min/d。⑤行走訓練。先輔助患兒小步幅移動左腳,穩(wěn)定站立后再移動右腳,交叉步態(tài)抑制及靜動態(tài)平衡訓練,30 min/次,2次/d。共訓練3個月。觀察組實施康復訓練同時加用補腎健腦針法:①以三陰交、命門、身柱、太溪、大椎、太沖、印堂、腰陽關、腎俞、太沖為體針主穴。依據病情隨癥加減:若步態(tài)不穩(wěn)則取風市、髀關;吞咽困難則取天突、上廉泉等;若言語障礙則取啞門、地倉、廉泉、照海;肢體則取曲池、合谷、足三里、懸鐘、肩髃、內關、環(huán)跳、陽陵泉等。②頭針為四神聰、顳三針、智三針、腦三針。具體如下:對穴位處皮膚予以消毒(消毒液為酒精),體針、頭針取一次性無菌1寸毫針,肢體肌肉豐厚患兒以平補平瀉法于進針后小角度、快頻率捻轉;以平刺或斜刺針刺頭三針及四神聰,左右旋轉毫針,得氣后留針,肩、頸、項部肌層較厚患兒則以斜刺迅速進行針刺,捻轉得氣后留針。捻轉200次/轉,留針30 min,每間隔15 min針刺1次,每治療6 d休息1 d,共治療3個月,毫針為蘇州醫(yī)療用品有限公司華佗牌0.35 mm×25 mm毫針。
1.4 觀察指標 ①統(tǒng)計對比兩組臨床療效。療效評定標準:肌張力恢復正常,殘留原始反射及異常姿勢消失,運動功能與同齡正常兒童基本一致,可見發(fā)育階段相應的正常姿勢反射出現為基本治愈;運動功能、肌張力同異常姿勢明顯改善,正常姿勢反射未完全出現,原始反射消失為顯著好轉;干預后患兒肌張力仍有異常,正常姿勢反射未完全出現,原始反射仍有殘留,運動功能有所恢復為好轉;干預后患兒癥狀無明顯改善,未見發(fā)育階段的正常姿勢反射出現為無效[4]??傆行?(好轉+顯著好轉+基本治愈)例數/總例數×100%。②采用Fugl-Meyer運動功能評分法對兩組干預前及干預3個月后肢體運動功能進行評估比較,總分0~100分,得分越高,肢體運動功能恢復越好,不足50分為肢體存在嚴重運動障礙[5]。③以生活質量評定量表(QOL)評估對比兩組干預前及干預3個月后生活質量,評分越高,生活質量越佳[6]。
2.1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 相比于對照組,觀察組治療總有效率較高,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 [例(%)]
注:與對照組比較,*P<0.05。
2.2 兩組Fugl-Meyer評分比較 與對照組相對比,觀察組干預3個月后Fugl-Meyer評分較高,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2.3 兩組QOL評分比較 兩組干預3個月后QOL評分對比,觀察組較對照組高,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2 兩組Fugl-Meyer評分比較 (分,
注:與對照組比較,*P<0.05。
表3 兩組QOL評分比較 (分,
注:與對照組比較,*P<0.05。
CP為神經內科常見疾病類型,多發(fā)于小兒,發(fā)病率較高,相關數據顯示,我國每1000例小兒中即有1.8~4例患有CP,已成為導致兒童殘疾、死亡的主要疾病之一,加重患兒家庭及社會負擔[7]。有學者指出通過科學、有效的干預措施,可促進患兒腦部釋放神經遞質,激活其他細胞代償功能,緩解腦癱癥狀[8];但該病具有病情兇險、病情進展迅速、致殘致死率高等特點,加之腦癱患兒大腦發(fā)育尚未成熟,導致其治療難度較大。肌肉注射法、藥物療法、佩戴矯形器等為目前臨床治療小兒CP主要手段,雖取得一定效果,但藥物療法及肌肉注射法存在一定的毒副反應,預后效果較差,佩戴矯形器可避免藥物治療不良反應的發(fā)生,但該療法治療時間長,存在一定局限性。
康復訓練是一種通過指導患兒運動來改善其病情的物理療法,其通過對患兒給予合理運動模式指導,充分利用平衡與自發(fā)性姿勢反射,并結合患兒運動障礙具體情況等特點,促進其形成正確運動姿勢及感覺,提高其自身自控能力,糾正異常姿勢;同時該方法可通過誘導反射性移動運動,改善患兒運動模式及發(fā)射通路,促使其形成正常的運動模式及發(fā)射通路,促進患兒肢體運動功能恢復。中醫(yī)認為CP屬“五硬”“五軟”等范疇,因后天失養(yǎng)、氣血虧虛或髓海受損致使肝腎脾虛、髓海失充、血行不暢、血瘀內阻引起,故其治療應以通絡活血、補益肝腎、祛瘀養(yǎng)血、益精生髓、健腦益智為主[9]。補腎健腦針法通過針刺與大腦有關的穴位,促進患兒病灶區(qū)腦組織側支循環(huán)建立,擴張腦血管,解除腦部痙攣;其中頭針四神針位于患兒大腦前動脈主干,通過針刺此穴可調節(jié)患兒感覺功能及大腦皮質運動,改善腦部前動脈循環(huán);顳三針位于患兒腦部顳葉相應皮質投射區(qū),通過針刺此穴可調節(jié)患兒運動功能及記憶、學習力;智三針位于患兒腦部額葉相應皮層投影區(qū),通過針刺此穴,可改善患兒情感障礙及智力障礙;腦三針位于枕葉及小腦,針刺該穴可緩解患兒視力異常及共濟失調癥狀;命門、太溪、太沖、大椎、腎俞等為體針主穴,通過針刺體針主穴諸穴位可達到填髓補腎、益智健腦的作用;與頭針相結合共達補益心腎、調理氣血脾胃、充髓健腦之目的;同時該方法可將處于抑制狀態(tài)下的腦細胞激活,改善患兒腦細胞代謝,修復受損腦組織,促使其腦功能恢復,促進患兒康復;此外其可降低CP患兒血管緊張度,提高腦血流量,進而提高腦部供血效率[10]。與康復訓練聯合使用可有效緩解患兒肌肉痙攣,降低其四肢肌張力,促進患兒恢復正常運動功能,提高干預效果。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治療總有效率及Fugl-Meyer評分均高于對照組,提示補腎健腦針法輔助康復訓練治療CP,可改善患兒肢體運動功能,提高療效;同時本研究發(fā)現,觀察組干預3個月后QOL評分較對照組高,旨在說明補腎健腦針法結合康復訓練可提高CP患兒生活質量。
綜上所述,補腎健腦針法聯合康復訓練應用于腦癱患兒療效較好,有助于患兒肢體功能恢復,提高其生活質量,值得臨床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