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毅
記得初上講臺時,我曾經(jīng)遭遇一個孩子的提問:“老師,這張門為什么叫門呢?”
當時的我信心滿滿,肯定地回答:“門之所以叫門,是因為第一個為門命名的人是這樣稱呼的啊!”
隨著教學的深入,這個不經(jīng)意的片段早沉于腦海,但識字寫字教學上的困惑卻接踵而來且日益嚴重——為什么講了幾十遍的同音字還是會混淆?為什么寫錯的總是那幾個字?為什么有的字里寫作“巿”,有的字里寫作“市”,他們的區(qū)別到底在哪里?“分辨”的“辨”里那兩豎到底是什么?怎么講形近字孩子才會真正明白?
一直以來,我只知形聲字聲旁表音,形旁表義。卻不知,聲旁也是字義的重要組成部分,且是核心部分。如果以聲符來整理漢字,會發(fā)現(xiàn)令人驚嘆的規(guī)律。以“侖”字串為例,“侖”含有編排完整、有次序條理的意思。于是,加上水的“淪”便是編排完整、有次序條理的水(紋)。加上言的“論”便是編排完整、有次序條理的言語。加上“人”的“倫”便是編排完整、有次序條理的人(的關系)。
2018年下學期,人教版五年級上冊綜合性學習單元是《有趣的漢字》。借著教學這個單元的機會,我將整理過的同源字串進一步考證和完善,以此為基礎,嘗試從同源字串的角度給孩子們上了一次漢字綜合性學習課。
漢字的意義是從語音開始的,每一個漢字的發(fā)音不是隨意產(chǎn)生,而是有其深刻緣由的。我們的漢字課第一個重要的環(huán)節(jié)就是感受聲音的含意。一個音節(jié)是由聲母、韻母和聲調三個部分組成的。這個漢字為什么以這個聲母開頭,以這個韻母結尾,配上這樣的聲調,都是和它的語義相關的。所以,我們先一個一個去體會聲母、韻母、聲調的含意,再將這些含意結合起來,推導出它最初的語音含意。一開始,我也對這樣的理論心生懷疑:語音含意真的有這么精準嗎?孩子們真的可以體會得到嗎?在做同源字串的音義研究過程中,我發(fā)現(xiàn)每一個字串竟像數(shù)學公式一樣精美。而在課堂實施過程中,孩子們基本能夠準確感受和表達這種含意。
在感受音義的基礎上,我們再來探討與此音節(jié)相匹配的字形義。我們都知道,漢字的音節(jié)只有400多個,可相應的字形卻以萬計量。漢字表意的精準度,是通過相同的音節(jié)匹配不同的字形來實現(xiàn)的。同樣的音節(jié),配上不同的字形,便是不同的字義,指向不同的事物和現(xiàn)象。
每一個同源字串都有一個字根字,這個字根字成為后面衍生字的聲符,同時為后面的字提供了最核心的字義——以“侖”字為字根的字便承襲了它的字音和字義。后面的字再通過不同的形符,精準地表達自己全新的含意。在確定好字根字的語源義后,我們便引導孩子感受形符加入后字義的變化,感受漢字衍生的內在邏輯。在不斷重復的過程中,幫助孩子建立對漢字源流的正確概念。
等到孩子們有了對漢字音義的基本概念,能夠認識一定的形旁,且對音義、形義、字義的關系有了充分的感性認識,我便開始引導孩子自己去總結探尋音義與字義的方法。在此基礎上,引導孩子嘗試自己探尋字義,自己根據(jù)字義創(chuàng)造字形。通過形式多樣的綜合性實踐,讓漢字音形義一體的概念深入孩子內心,激發(fā)孩子探究漢字的興趣。
(作者單位:中南大學第二附屬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