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 濤,劉玉全,金 明,凡 迪,熊玉唐
(1.貴州省農作物技術推廣總站,貴陽 550001; 2.獨山縣農業(yè)技術推廣站,貴州 獨山 558200)
近年來,隨著農村勞動力的轉移,直播稻在我國發(fā)展迅速,目前,我國直播稻約占水稻面積的30%[1]。2000年后,貴州直播稻率先在獨山、黃平開始研究與示范[2],直播稻尚處于小面積示范階段。2013年開始省農業(yè)農村廳與華南農業(yè)大學羅錫文院士團隊合作開展全程機械化基地建設項目,直播稻從以往的人工撒播向機械化發(fā)展,直播稻進入了科技研究階段[3-4]。2015年貴州省農作物技術推廣總站引進了水稻直播器,推動了各地水稻直播技術的發(fā)展,2018年應用面積7 000 hm2。由于各地生態(tài)環(huán)境、主推品種的差異,直播技術有所不同,為進一步探索能大面積應用的直播技術,2018年選擇在貴州應用面積較大的獨山縣開展主推品種C兩優(yōu)華占的直播器密度試驗,旨在為大面積推廣應用提供依據(jù)。
試驗設在獨山縣上司鎮(zhèn)蓋寨村拉干組陸明兵的責任田上。試驗點東經107°30′,北緯25°32′,海拔890 m,前作綠肥(苕子),黃砂泥,肥力中等。
直播機械:敏能牌人力直播機;供試水稻品種:C兩優(yōu)華占;肥料:洋豐復合肥(15-15-15)、尿素(46%)、草蟲雙冠、噻蟲嗪、吡蟲啉、富士一號。
試驗設6個處理,每個處理播種2個播幅,共播種12行,每個播幅長8 m,小區(qū)面積約30 m2,各小區(qū)面積根據(jù)不同的寬幅有差異。處理1:行距32 cm,1.11萬穴/667 m2;處理2:行距30 cm,1.19萬穴/667 m2;處理3:行距28 cm,1.28萬穴/667 m2;處理4:行距26 cm,1.37萬穴/667 m2;處理5:行距24 cm,1.49萬穴/667 m2;處理6:行距22 cm,1.62萬穴/667 m2。小區(qū)間和重復間間隔50 cm。
試驗于2018年5月9日浸種,11日催芽,13日播種。播種前一個月左右,先將綠肥翻壓,灌水浸泡,播種前4 d全田撒施洋豐復合肥(15-15-15)50 kg/667 m2作底肥,再次進行耕整,田面耙平,待泥土沉實后,四周開溝,放干田水后播種。5月28日施尿素5 kg/667 m2+除草劑(草蟲雙冠)500 g/667 m2,7月21日施洋豐復合肥10 kg/667 m2。稻飛虱、稻縱卷葉螟、稻瘟病分別用噻蟲嗪、吡蟲啉、富士一號各防治1次。10月6日收割測產。
收割時,每小區(qū)取1 m2調查有效穗,隨機抽取50穗考查株高、穗長、穗粒數(shù)、穗實粒及千粒重。同時,每小區(qū)進行實割稱重,計算產量。數(shù)據(jù)用Excel軟件和DPS軟件進行處理。
表1 各處理水稻生育期
浸種(月/日)催芽(月/日)播種(月/日)出苗(月/日)拔節(jié)(月/日)抽穗(月/日)成熟(月/日)全生育期(d)05/0905/1005/1305/2207/1308/0309/26126
表2 各處理水稻經濟性狀調查
處理株高(cm)穗長(cm)有效穗(穗/m2)穗粒數(shù)(粒)實粒數(shù)(粒)結實率(%)千粒重(g)理論產量(kg/667m2)1109.922.35306.2157.9126.279.923.9615.92109.822.36332.6150.6115.276.524.2618.53110.521.65349.4151.4115.276.124.2649.84112.420.87375.6149.1116.177.923.9695.55111.920.72408.8143.3102.371.423.9666.76112.920.12404.3144.899.568.723.9641.1
表3 水稻產量方差分析
處理產量(kg/667m2)X-605.1X-605.6X-607.7X-614.4X-636.54660.155.0**54.5**52.4**45.7**23.65636.531.4*30.9*28.822.12614.49.38.86.73607.72.62.11605.60.56605.1
根據(jù)田間調查觀察,水稻各生育期保持一致,不因播種密度不同而變化,實驗證明播種密度對水稻生育期沒有影響。
從表2看出,隨密度的增加,株高有增高的趨勢,穗長縮短,但各處理間株高和穗長差異不明顯;隨密度的增加,有效穗相應增加,但穗粒數(shù)、結實率則逐漸減少和降低,結實率均低于80%,其中處理6結實率僅為68.7%;各處理間千粒重無明顯差異。理論產量分析,以處理4最高,其次為處理5、處理3,處理1和處理2產量相對較低。
經過對各小區(qū)實割實收、稱重,計算單產(圖1),從處理1至處理4,即當播種密度從1.11萬穴/667 m2增加到1.37萬穴/667 m2時,產量呈遞增趨勢,處理4產量達最高值646.8 kg/667 m2;從處理4至處理6,即播種密度從1.37萬穴/667 m2增加到1.62萬穴/667 m2時,產量呈遞減趨勢。經方差分析(表3),各處理間產量達顯著性差異水平,處理4、處理5顯著高于處理1和處理6,處理4顯著高于處理3和處理2,處理4與處理5之間無顯著差異。說明利用人力直播器播種,在穴距固定的條件下,可通過調節(jié)播種盒之間的間距,即播種行距,使播種密度與當?shù)厣a條件相適宜,以實現(xiàn)最佳的水稻生長群體結構,獲得較高的產量。
圖1 不同密度對水稻產量的影響
從試驗結果綜合分析,直播稻在不同密度下對水稻生育期沒有影響,生育期完全一致。從農藝性狀來看,隨密度的增加,株高有增高的趨勢,穗長有縮短的趨勢,有效穗有增加的趨勢,但穗粒數(shù)、結實率逐漸減少和降低的趨勢,各處理間千粒重無明顯差異。從產量上看,理論產量與實際產量的變化趨勢一致,實際產量出現(xiàn)拋物線的變化,即從1.11萬穴/667 m2增加到1.37萬穴/667 m2時,產量呈遞增趨勢,密度為1.37萬穴/667 m2時產量最高,達646.8 kg/667 m2,密度從1.37萬穴/667 m2增加到1.62萬穴/667 m2時,產量呈遞減趨勢。密度在1.37萬穴/667 m2與1.49萬穴/667 m2時,其產量無顯著差異,說明在獨山縣或者相似生態(tài)條件地區(qū),以C兩優(yōu)華占為應用品種的前提下,直播密度在1.37萬~1.49萬穴/667 m2時可獲得較高產量,可在大面積生產上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