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中華
1945年4月,隨著世界反法西斯聯盟的形成,納粹德國戰(zhàn)敗的命運不可扭轉,發(fā)動這場戰(zhàn)爭的罪魁禍首——阿道夫·希特勒在柏林國會大廈地下室自殺。就在這普天同慶的時刻,位于歐洲西部的愛爾蘭共和國總理德·瓦勒拉卻冒天下之大不韙,親自前往德國大使館對希特勒進行悼念。此舉立刻在西方世界引起了軒然大波,很多人在問:“德·瓦勒拉是瘋了嗎?”
德·瓦勒拉當然沒瘋,不但沒瘋,他還是個極其精明老練的政客。他從20世紀初開始涉足政壇,經歷了愛爾蘭獨立、內戰(zhàn)、“二戰(zhàn)”、冷戰(zhàn)等風云變幻,擔任過愛爾蘭國家議會主席、愛爾蘭總理和總統(tǒng),直到1973年以90歲高齡退休,創(chuàng)下最年長國家元首的世界紀錄。
那么,這位在世人眼中“瘋了”的政客為何能掌控愛爾蘭政壇超過半個世紀?他的秘訣到底是什么?
德·瓦勒拉全名是埃蒙·德·瓦勒拉,他并非是純正的愛爾蘭人。1882年,德·瓦勒拉出生在美國紐約,父親是西班牙人,母親是愛爾蘭移民。不幸的是,父親早亡,母親難以維系生計,便將兒子帶回愛爾蘭交由外祖母照顧。
1913年,德·瓦勒拉進入當地一所學校工作,這時他開始接觸并積極參與愛爾蘭的獨立運動。當時的愛爾蘭已被英國殖民700余年,人心思變,英愛雙方的矛盾沖突不斷加劇,戰(zhàn)爭一觸即發(fā)。
1916年4月24日,正值西方傳統(tǒng)的“復活節(jié)”,愛爾蘭革命黨人發(fā)動了一次武裝起義,占領了都柏林市中心的郵政大樓,并宣讀了《愛爾蘭獨立宣言》。這是愛爾蘭獨立運動的一個重要里程碑,其意義不亞于中國的辛亥革命。遺憾的是,由于準備不周,起義在持續(xù)一星期后便宣告失敗,16名起義領袖被英國當局判處死刑。
德·瓦勒拉本在被處決的名單內。在即將被拖上刑場的最后一刻,美國駐英國大使匆匆趕來,向英國政府提出嚴正交涉,要求立即解除德·瓦勒拉的死刑判決,理由是德·瓦勒拉出生于美國,按照美國的法律,他也是美國公民。當時英國急于拉攏美國,便同意了美國大使的要求。就這樣,德·瓦勒拉僥幸逃過一劫。
1917年6月,出獄后的德·瓦勒拉聯絡其他愛爾蘭革命黨人秘密組建了愛爾蘭國民議會,由于突出的組織才能和卓越的演講口才,他被選為議會主席,同時進入議會的還有一位來自愛爾蘭科克市的年輕人——邁克爾·柯林斯??铝炙鼓攴?7歲,具備過人的膽識與智慧,他被德·瓦勒拉一眼相中,負責收集情報和組織暴動。
然而,連德·瓦勒拉自己也沒想到,這位名不見經傳的年輕人將來竟會是他政壇上的勁敵。
剛成立的愛爾蘭國民議會面臨著多重困難,經費不足,在國際上缺乏影響力。1919年5月,德·瓦勒拉決定親自前往美國,一方面爭取美國人對愛爾蘭獨立運動的支持,另一方面籌集相應款項??铝炙沽衿淙∠谐?,在他看來,求人不如求己,只要堅持斗爭,相信愛爾蘭早晚能獲得獨立,但是德·瓦勒拉不聽勸阻,一意孤行,并將議會日常事務托付給柯林斯。
德·瓦勒拉的美國之行持續(xù)了一年半,但卻是乘興而去,敗興而歸,錢未籌到,美國的援助未爭取到,甚至連美國總統(tǒng)的面都沒見到。出乎他意料的是,愛爾蘭國內的革命形勢卻是一片大好??铝炙诡I導組建了“飛行縱隊”,正是人氣高漲之時,大有取德·瓦勒拉而代之的勢頭。
德·瓦勒拉為此悶悶不樂,一方面,他瞧不起柯林斯領導的游擊戰(zhàn)爭,他認為這是小打小鬧,雖可逞能一時,卻非長久之計;另一方面,柯林斯頗有些功高震主,很多革命黨人的眼中只有柯林斯,沒有他這位名正言順的議會主席,這也讓德·瓦勒拉有些嫉恨。不久,他主持召集會議,公然指出“飛行縱隊”在國際上聲譽不佳,和恐怖組織無異,而革命黨人的目標是要建立一個堂堂正正的共和國,所以他宣布:“立即停止游擊戰(zhàn),組織正規(guī)軍隊,和英國人正面對抗!”
在德·瓦勒拉的領導下,愛爾蘭革命軍很快對英軍駐地發(fā)起了正面攻擊,這正中英軍下懷,他們大戰(zhàn)經驗豐富,裝備齊全,補給充足,很快便掌控戰(zhàn)爭局面,幾周下來,愛爾蘭革命軍傷亡慘重。
就在愛爾蘭革命軍即將全面崩潰的時候,英國政府突然決定休戰(zhàn)講和,并邀請愛爾蘭革命黨人派代表團赴倫敦談判。
去還是不去,這不是問題;讓誰去,這才是問題。
第一個閃現在德·瓦勒拉頭腦中的人選是他自己,但鑒于他之前和時任英國首相就愛爾蘭的問題也進行過溝通,他很清楚英國人的底線,他認為這次談判是場硬仗,英國人不會輕易讓步的。
他想到一個合適人選,那就是柯林斯,他想讓柯林斯吃點苦頭。
果然不出所料,1921年,在倫敦舉行的英愛談判十分艱難。雙方各有底線,互不相讓,眼看半年過去了還沒有重大進展。英國人急了,給柯林斯下了最后通牒:要么全盤接受英國人開出的條件,要么英愛雙方繼續(xù)開戰(zhàn)。深知愛爾蘭革命軍實力的柯林斯不得不妥協,與英方簽署了《英愛條約》。
回國后的柯林斯當即受到德·瓦勒拉的嚴厲批評,他表示絕不接受此項條約,尤其是不能接受愛爾蘭被一分為二的安排。他們將這一條約交由愛爾蘭國民議會投票表決,出乎德·瓦勒拉意料的是,條約獲大多數議員支持。此時,德·瓦勒拉才發(fā)現自己是搬起石頭砸了自己的腳,現在騎虎難下,進退維谷。他決定一不做二不休,帶領一幫追隨者就此脫離愛爾蘭國民議會,另立山頭。
就這樣,德·瓦勒拉領導的愛爾蘭共和軍開始與柯林斯領導的愛爾蘭臨時政府軍交戰(zhàn),開始了愛爾蘭歷史上為期一年的內戰(zhàn)。
但德·瓦勒拉并非軍事將領出身,在調兵遣將方面與柯林斯相比尚有差距,同時,愛爾蘭共和軍也并沒有得到愛爾蘭國民的真心擁護,幾場戰(zhàn)役下來,愛爾蘭共和軍已經顯露頹勢,占領的幾座城市也被政府軍收復。
強攻不行,不如智取。德·瓦勒拉派屬下給柯林斯送了一張紙條,表示愿意停戰(zhàn)和談,并約好和談的時間和地點??铝炙箾]想太多,立即帶領隨從趕往和談地點,不想半路上被一記冷槍擊中,一代英雄從此謝幕。
柯林斯到底是被誰暗殺,到目前為止還沒有確切證據,這已經變成了一樁歷史懸案,但是,不少學者認為這和德·瓦勒拉以及其領導的愛爾蘭共和軍有莫大關系。
勁敵已去,德·瓦勒拉重新站在了愛爾蘭政治舞臺的中央。
1932年,德·瓦勒拉率領愛爾蘭共和黨在大選中獲勝,他本人當選為總理。隨后的16年中,他牢牢把控著愛爾蘭政府的大權,成為名副其實的國家元首。此時的歐洲,戰(zhàn)爭陰霾密布,愛爾蘭也被裹挾其中。
1939年9月,納粹德國進攻波蘭,掀開了“二戰(zhàn)”歐洲戰(zhàn)場的序幕。隨后,納粹德國依靠其閃電戰(zhàn)迅速攻占了挪威、丹麥、荷蘭、比利時、盧森堡和法國,大半個歐洲都被德軍鐵騎長驅直入,英國和愛爾蘭岌岌可危。在此危急關頭,德·瓦勒拉宣布愛爾蘭中立。
德·瓦勒拉的這一表態(tài),對時任英國首相丘吉爾而言可謂當頭一記悶棍。丘吉爾性格剛毅,寧折不彎,人送外號“斗牛犬”。他決心要力挽狂瀾,誓與希特勒戰(zhàn)斗到底。對于英國而言,一衣帶水的愛爾蘭至關重要。如果愛爾蘭能協同作戰(zhàn),并允許英軍使用其港口,那么英軍取勝的概率將大大增加。
1940年6月,丘吉爾派遣衛(wèi)生部長麥克唐納前往都柏林,試圖說服愛爾蘭參戰(zhàn)。麥克唐納是德·瓦勒拉的老朋友,兩人十多年前就認識,私交不錯,哪知麥克唐納費勁唇舌,德·瓦勒拉卻一反常態(tài),毫不松口。麥克唐納只好無功而返。
幾天后,麥克唐納又來了,這次他帶來了一個德·瓦勒拉無法拒絕的允諾:如果愛爾蘭參戰(zhàn),英國將支持愛爾蘭收復“北愛爾蘭”。這還要追溯到1921年 的《英愛條約》。根據此條約規(guī)定,愛爾蘭被一分為二,北方六郡單獨成立議會,并歸屬英國管轄,又稱“北愛爾蘭”。德·瓦勒拉一直對此耿耿于懷,收復北愛、統(tǒng)一全國是他的終極理想。
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此時的德·瓦勒拉雖心有所動,但他的疑心病占據了上風。丘吉爾只是許諾“原則上”支持愛爾蘭統(tǒng)一,又沒有具體實施方案,萬一是個空頭支票可如何是好?于是他第二次向丘吉爾說不。
1940年9月,納粹德國對英國倫敦進行了密集轟炸,倫敦受創(chuàng)嚴重,超過4.3萬名倫敦市民死亡,約10萬幢房屋被摧毀。丘吉爾在一次公開演說中嚴厲抨擊了德·瓦勒拉所堅持的“中立”政策。他大聲疾呼:“如果愛爾蘭參戰(zhàn),允許我們使用他們的港口,那我們就不會有這么多市民白白送命!”
1941年12月7日,日本海軍突然襲擊美國珍珠港。僅僅5小時之后,丘吉爾給德·瓦勒拉發(fā)送了一份絕密電報。當時是凌晨兩點,正在熟睡中的德·瓦勒拉被緊急喚醒,他心里一驚:莫非丘吉爾要對愛爾蘭宣戰(zhàn)了?他立即命令軍方保持戰(zhàn)爭戒備,讀完電報之后,他才松了一口氣。原來丘吉爾的電報是這樣寫的:“現在是愛爾蘭的最后機會,以后再也不會有了,‘建立統(tǒng)一的國家!”
德·瓦勒拉思量再三,他的心中仍然充滿了疑慮,于是還是拒絕了丘吉爾的提議。就這樣,在歷史的關鍵時刻,德·瓦勒拉放棄了愛爾蘭民族團結、國家統(tǒng)一的道路,北愛爾蘭從此愈走愈遠,英愛兩國關系也降到了冰點。
美國的參戰(zhàn)加速了“二戰(zhàn)”的進程。1944年6月,300多萬英美聯軍在法國諾曼底勝利登陸,巴黎解放。次年,蘇聯軍隊攻陷柏林,希特勒在總理府地下室自殺,歐洲戰(zhàn)場取得決定性勝利。
然而,兩天之后,德·瓦勒拉做出一項令世人無法理解的舉動。他親自來到德國駐愛爾蘭大使館,對希特勒的死亡表示深切悼念。消息一出,全世界為之震驚,曾經遭受納粹侵略的國家對此更是強烈抨擊和譴責,畢竟,納粹給歐洲及全世界帶來的夢魘還是那么清晰和深刻。
不但外人不理解,就連德·瓦勒拉的同胞、戰(zhàn)友和親人都無法理解。他們猜測,也許這就是德·瓦勒拉的執(zhí)念,既然堅持中立,那么就要堅持到最后一刻。
丘吉爾此刻已成萬眾矚目的英雄,他以他的堅韌和執(zhí)著為英國贏得了戰(zhàn)爭的最后勝利。他在一次演說中贊揚了英國人民的偉大,同時又不失時機地再次譴責了德·瓦勒拉和愛爾蘭:“當愛爾蘭人拒絕我們使用他們的港口時,我們的國家正處于生死存亡之際,但我們的人民是如此克制和鎮(zhèn)定,我們完全沒有對愛爾蘭采取任何暴力的手段,我們任由德·瓦勒拉政府去和德國人、日本人勾肩搭背!”
這篇演說在愛爾蘭引起了軒然大波,所有人都在靜候德·瓦勒拉的回應。他們沒有失望,幾天之后,德·瓦勒拉也發(fā)表了一篇精彩的廣播演說。
“丘吉爾先生說得很清楚,在某些情況下,只要英國覺得必要,他們就可以對我國使用暴力,但讓我很驚訝的是,難道丘吉爾先生不覺得這是赤裸裸的強盜邏輯嗎?愛爾蘭是個小國,但并非膽小怕事的國家。幾百年以來,愛爾蘭人民忍受著剝削、災荒、屠殺,但他們從未屈服,每次都能從廢墟中爬起來,繼續(xù)斗爭!”
這篇演說字斟句酌,綿里藏針,字里行間并無咄咄逼人之勢,但整體卻呈現千鈞壓頂之力,一經發(fā)表立刻引起了轟動,不但被無數次翻印,而且有人還專門配了幅漫畫。畫中的丘吉爾正側耳傾聽德·瓦勒拉的演說,旁邊還題寫了一行字:“認真傾聽,好好學習!”
這讓德·瓦勒拉人氣飆漲,但現實卻不容樂觀。愛爾蘭因為保持中立付出了沉重的代價:與英美交惡,貿易戰(zhàn)不斷,經濟萎縮。終于,1948年,德·瓦勒拉在大選中失利,不得不離開了總理的寶座。
但德·瓦勒拉并沒有退出愛爾蘭的政治舞臺。1957年,他領導的愛爾蘭共和黨再次勝選,他本人再次出任總理,之后又當選總統(tǒng),直到1973年才卸任,結束了其長達57年的政治生涯。
對于這位出生于美國,卻馳騁愛爾蘭政壇半個多世紀的老人,愛爾蘭民眾內心是十分復雜的。一方面,他們感激德·瓦勒拉帶領他們度過那段歐洲歷史上最紛亂復雜的歲月;但另一方面,德·瓦勒拉的保守和固執(zhí)也導致愛爾蘭的統(tǒng)一變成遙不可及的夢想,愛爾蘭因為缺席“二戰(zhàn)”而被西方國家普遍孤立,經濟發(fā)展停滯,人民生活水平低下,數十萬愛爾蘭人移居他國,戰(zhàn)后的愛爾蘭變成死水一潭。
不知當德·瓦勒拉回憶自己的一生時,他會想起什么?他是否會想到邁克爾·柯林斯,那位他曾經的下屬和政治對手,雖然智勇雙全,卻因為一記冷槍而早早離開人世?他是否會記得丘吉爾,這個人稱“斗牛犬”的男人,在“二戰(zhàn)”中堅決主張英國毫不妥協地對抗納粹德國并最終取得勝利,卻因為一篇小小的演說而遭到自己的反諷與奚落?
這些歷史上與德·瓦勒拉有過重大交集的人物,無論其當時多么英勇,多么偉大,最終都是先德·瓦勒拉而去,而笑到最后的德·瓦勒拉,年過九旬依然還是一國元首,或許我們從中能得出一句至理名言:
國不在大,在于國民是否偉大;人不在強,在于生命是否頑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