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麗娟
(西安翻譯學院 文學院,西安 710105)
隨著中國國力的日益增強,漢語也逐漸成為世界各地的熱門語言,來華留學成為新一代外國大學生的熱門選擇。對于完善來華留學生教育管理工作已經迫在眉睫,做好留學生的教育工不僅推動了教育事業(yè)的改革和發(fā)展,同時也具有深遠的經濟意義和政治意義[1]。
西安這座城市既古老又現代,本身已經是中外游客非常青睞的旅游勝地,而且西安的高等教育水平較高,聚集了近百所高等院校,這無疑給來華留學生創(chuàng)造了更多的選擇機會。如果來華學習,西安將作為來華留學生的首選。
來華留學生的不斷增加,無疑給各個高校的留學生教育管理模式提出了新的課題和挑戰(zhàn)。中國地大物博,地理位置不同,人文及當地方言差異巨大。即使是華南地區(qū)的中國學生在華北生活仍需要積極適應當地的環(huán)境和文化,不同地區(qū)的在華留學生生活留學模式更不能一概而論。 西安位于中國西北地區(qū),以其作為本地區(qū)的研究對象具有代表性、針對性和實踐性。本文將以西安幾所高校為個案,針對這幾所大學留學生的具體情況,設計“互聯網+背景下美國文化適應模式在對外漢語教學中的影響研究”調查問卷,對收回的數據進行統(tǒng)計分析,為本地區(qū)各個高校了解及針對來華留學生適應本地學習生活提供理論依據,已達到全面提升和改善來華留學生快速適應西安的留學生活,并利用互聯網+背景下設計出對外漢語教學模式。
“文化適應模式”是由美國學者John Schumann(1986)提出來的,它的基礎是在自然社會環(huán)境下的二語習得,學習者處在目的語環(huán)境中,并從社會距離和心理距離兩個方面探討了學習者在第二語言習得的速度和成效方面存在的一些顯著差異的原因。
國外學術界關于“文化適應模式在第二語言習得中的應用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幾個方向:1)文化適應模式在英語作為第二語言習得中的應用。如Schumann(1986)和Ellis(1994)都從英語作為第二語言習得過程開展了研究,他們使用實證定量或是定性,橫向或是縱向的調查方法, 獲得了部分非常有意義的結論。2)文化適應模式從社會距離和心理距離兩個維度來分析與第二語言習得水平之間的關系,到底哪個更重要,未得出一致的結論。Schumann(1986)和Ellis(1994)認為,社會距離較之心理距離占有更重要的地位(王建勤,2009);Stauble(1978)對三位母語為西班牙語的學習者習得英語的情況進行了實證研究,結果印證了社會距離比心理距離更具有解釋力(Schumann,1978a);Stauble, A. M.(1981) 對西班牙語人習得英語情況做了實證研究,得出社會距離和心理距離都與第二語言習得的水平呈零相關;Schmidt, R.(1983)對33歲日本藝術家Wes個案進行跟蹤,結果顯示社會距離與第二語言習得水平呈負相關,這些實證都是在文化適應模式基礎上的研究結果,可是未得出一致的結論。3)拓寬了文化適應模式的適用范圍和語種。Maple(1982)對在美國上學的母語為西班牙語的學生為被試,研究結果印證了Schumann的理論,進一步證明文化適應模式也適合其他語種,也可能適合非移民群體。
國外關于文化適應模式在漢語作為第二語言習得中的應用的研究幾乎沒有,主要集中在英語作為第二語言習得中的應用。碩博論文方面,僅以“acculturation model”作為關鍵詞,對國外碩博論文全文的數據庫進行了檢索,從1990年到2014年,相關的研究成果已達到161篇之多,其中社會科學領域的研究成果最豐富,共81篇,教育科學領域研究位居第三,共42篇;論文集中發(fā)表于2010年至2014年,共62篇,發(fā)表于2005年至2009年共有58篇;博士學位論文達到了136篇,占到了總篇數的84.5%;沒有找到一篇漢語在第二語言習得中的應用研究的文章。
國內關于文化適應模式在漢語作為第二語言習得中的應用的研究比較多。碩博論文方面,僅以“文化適應模式在漢語作為第二語言習得中的應用”作為關鍵詞,對中國知網招錄的碩博論文數據庫進行了檢索,從1983年到2014年,相關的研究成果就達到了2326篇之多,其中中國語言文學研究成果最為豐富,共1847篇,高等教育領域研究較薄弱,共28篇;論文集中發(fā)表于2008年至2013年共1 816篇;博士學位論文223篇,碩士學位論文1 154篇。
國內的研究現狀:1)在Schumann提出的“文化適應模式”的基礎上,分別從社會文化包含的8個社會距離因素和4個心理距離因素,分別研究這些因素對目的語文化的適應過程。2)文化適應模式從社會距離和心理距離來分析與第二語言習得水平之間的關系,到底哪個更重要,未得出一致的結論。王建勤(2009)提出心理距離占有更重要的地位,緊接著他的學生鄭岱華提出相反的結論,其他學者各抒己見。
雖然以上這些研究對我們認識文化適應模式在第二語言習得中的應用情況進行了有益的嘗試,但就文化適應模式在對外漢語教學中的應用還有待進一步研究。隨著“漢語熱”的興起和對外漢語教學研究的不斷深入發(fā)展,我們發(fā)現,對外漢語教學過程中還有非常大的提升空間。為此,我們提出創(chuàng)“互聯網+對外漢語教學”模式。
以“留學生生活滿意度調查”為前提,研究者設置了問卷調查,并采用了最大限度的抽樣原則,從西安2所高校選出40名留學生進行交流,并查閱相關的文獻資料,將二者相結合,確定了問卷調查,問卷的范圍主要是圍繞美國學者John.H.Schumann 提出的“文化適應模式”,從社會距離的8個因素和心理距離的4個因素的維度出發(fā),這些因素不僅影響著留學生的生活滿意度,還和第二語言習得之間的關系息息相關[2],如表1、表2所示。
表1 社會距離與第二語言習得的關系
表2 心理距離與第二語言習得的關系
問卷的發(fā)放及收回采用面對面的方式,采取自愿選擇填寫問卷,問卷收回后,采用Excel對回收的數據進行了初步的描述性統(tǒng)計分析,計算每個問題的滿意度均值和百分比,從而直觀地觀察來西安留學生對于生活滿意度情況。然后運用SPSS2.0對數據進行描述、分析、推論及匯總,從不同維度進行調查。
以西北大學、陜西師范大學、西安外國語大學、西安石油大學、西安翻譯學院、西安博愛國際學校和西安英特思語言學校的留學生為研究對象。因為西安是絲綢之路的起點,調查的210個留學生,有效問卷210份,其中73.2%的留學生來自中亞地區(qū),這除了表明問卷數據收集的結構性偏差,也反映出了西安留學生國籍分布的偏差。本次參與調查的學生中,其中中學生56名(占26.7%),本科生93名(占44.28%),研究生61名(占29.05%),并且195人(占92.86%)早先都有來華留學的經歷。
來西安留學生的跨文化適應存在的問題主要是社會距離和心理距離兩個方面。比如來西安留學生適應程度比較困難的是公共廁所的環(huán)境、公共設施及排隊問題;還有西安留學生適應程度還有來自西安的餐桌文化、餐桌工具及部分飲食等的干擾。因此,西安留學生的留學生活問題導致其心理問題,從而導致影響他們的學業(yè)。
雖然大部分來西安留學生都在來西安之前都學過漢語,但是在應用時不夠自信,會有一定的恐懼感,因此可能因為害怕說錯而羞于張口,而產生語言休克,嚴重者盡可能拒絕與目的語者共同完成某項活動。
當他們進入到不熟悉的文化環(huán)境后,很多人會有手足無措的緊張,原來會干的事情因為找不到地方不知如何做,慣用的解決問題的方法也不再奏效,與人溝通遇到阻礙,內心空虛失落以及不知所措。因此,有的留學生在留學學習前,需要很長一段時間才能融入新的文化中,甚至還會反復好幾次。
在與行政機關打交道時,沒有公開的預約程序,辦事情時會浪費掉很多時間和精力。在公共服務方面,留學生對于窗口行業(yè)的服務人員要求還是比較高的,覺得有些公共服務人員服務意識淡薄,服務的質量不如自己國家的好[3]。
在互聯網無線技術及移動通信技術不斷發(fā)展及普及的過程中,使用智能手機及平板電腦上網已經成為現代學生的習慣,人們希望能夠隨時隨地通過互聯網得到服務和信息,如何將此習慣和現代教學相互結合已經成為社會人們所關注的內容。在對外漢語教學過程中,手機也成為了課堂中的內容,學生能夠利用手機進行計算、錄音、拍攝課堂照片等,學生利用手機和平板電腦能夠隨時隨地和互聯網相互連接,從而實現信息查詢及知識共享。在此背景下,就需要全新的學習方式,也就是動態(tài)教學。此教學模式將學生作為中心,并且學習自由,提高學生學習效率,所以在互聯網+背景下創(chuàng)建對外漢語教學平臺,實現對外漢語教學是需要研究的問題。例如使用微信技術創(chuàng)建微課輔導教學平臺,此方式能夠有效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還能夠實現教學的改革。
教師首先要充分理解課程大綱的要求和熟悉教材的基礎之上,將課程的內容按照翻轉課堂的要求,布置學生學習的任務清單,任務清單中根據章節(jié)對知識點進行劃分,錄制相應的學習視頻并提出問題,然后預留作業(yè)。學生自行下載視頻,然后進行自主學習,并按照要求上傳自己學習中的遇到的問題以及回答教師設置的問題。教學平臺還可以對學生的疑問進行解答,使學生掌握知識。學生能夠根據自身的需求獲得自己想要的內容,具有一定的選擇自主權利,利用微信平臺能夠自主進行學習,實現理論和實踐的相互整合。
學生的思想較為活躍,并且觀念較為多樣化,不喜歡循規(guī)蹈矩,自身具備較強的創(chuàng)新意識,傳統(tǒng)教學模式無法滿足學生需求,但是微信能夠有效彌補此方面的問題。1、微信技術進行輔助教學,學生能夠隨時隨地的進行學習,實現了學生學習的自主性。2、使用微信技術學習,其中的學習內容不僅包括學習課件、圖片文字及文本形式,還具有學習視頻等,多樣化的學習內容。3、微信平臺屬于一對多的服務,能夠從單中心轉變成為多中心,創(chuàng)新傳統(tǒng)教學以教師為中心的教學方式,有效提高了教學效率。
中國有著悠久輝煌的文化,漢語博大精深,詞匯豐富,比喻貼切,能表達細膩的感情,掌握中文就是掌握了燦爛的中國文化。所以就要針對學生的學習狀態(tài),對傳統(tǒng)教學方式進行改革,使學生能夠在學習過程中由被動學習轉變成為主動學習,使學生能夠成為學習的主體,自主探索。在互聯網+背景下創(chuàng)建學生自主動態(tài)學習的理想平臺,能夠創(chuàng)新傳統(tǒng)教學方式,并且有效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和主動性,減少文化適應中的語言休克和文化休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