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仙 鄭燕飛 高健強 余正英
猴頭屬于非褶菌目猴頭菌科,俗稱猴頭菇,刺猬菇,猴頭菌,等,猴頭菇是一種藥食兩用,真菌,性平,味道微苦,利于五臟肋消化,滋利抗癌,治療神經(jīng)衰弱,國內(nèi)已經(jīng)用于醫(yī)治療消化不良等疾病,鮮嫩的猴頭菇經(jīng)過特殊烹調(diào),色味鮮美,為一種名菜,與熊掌,燕窩,魚翅列為中國四大名菜之一。素有山珍猴頭,海味燕窩之美味,之稱。由于市場需求量過大,為了提高猴頭菇產(chǎn)量,和社會經(jīng)濟效益,此文將進行一種猴頭菇栽培技術(shù)的方法,與研究。
一、材料與方法
1供試菌株
2016年從梵凈山野外所采集的野生猴頭菇從子實體分離出的f1號猴頭菇和f100號猴頭菇健燕1號猴頭菇。
2配方
一級種:馬鈴薯500g/L,米糠50g,蛋白胨75g,瓊脂37.5g,葡萄糖50g,k2hpo42.5g,mgso41.25g,酵母粉7.5g,玉米粉25g。
二級種:水稻9000g,Gapo4200g,蔗糖100g,k2hpo425g,mgso4,25g。
三級種:棉籽殼85%,水120g,米糠12%,石膏1%,Gapo41%,白糖1%。
3栽培季節(jié):適合春季栽培,4月配置栽培種,5月份開始出菇。
栽培種制作:首先用棉籽殼浸泡24小時,棉籽殼85斤,水85%,糖1%,過磷酸鈣1%糠1%,根據(jù)上述的配方比例用浸泡好的棉籽殼與稱取各原料混勻,撒在棉籽殼上,混勻,棉籽殼上的含水量為65%即可。
4裝袋:選用規(guī)格為12*24耐高溫高壓聚丙烯接種袋,裝袋時,我們打開接種袋,使用小鐵鏟鏟好混勻好的原料,放入接種袋中,高度大概為18cm,菌袋的松緊度可由手感與袋面的接觸的彈性度來測定,一般以手指輕按袋表面后能彈起恢復為宜,每袋均重500g。裝好菌袋后,用手拿好袋口,用規(guī)格為:12g的菌種棒,用右手從袋口插入到袋中,插入完畢后,將環(huán)套套入袋口,將褶皺的袋口往外翻,使用菌蓋順時針將袋口封住。
5蓋子處理:用棉花將蓋子上的漏孔封住。
6滅菌:利用立式高壓滅菌鍋來對裝好袋的原料進行高壓滅菌,將裝好袋的原料菌袋裝入滅菌框內(nèi),抬入到滅菌鍋內(nèi),滅菌之前我們先對滅菌鍋內(nèi)的水位進行檢測,水位刻度居中后我們調(diào)整時間,溫度,2小時溫度上升到128攝氏度,維持此溫度1個小時,當氣壓降下來后我們打開排氣閥1h,冷卻后我們將菌袋移開高壓滅菌鍋。
7接種:經(jīng)過滅菌后的菌袋,冷卻24小時,便可進行接種,接種前先用高錳酸鉀熏蒸接種室,開紫外線殺菌2h,接種臺打開紫外線2小時,將滅好菌的的菌袋用酒精擦棉球拭菌袋表面,移動到接種室后又用酒精棉球擦拭一遍,將擦拭好的菌袋迅速放到接種臺上,接種時我們需要用到的工具有:酒精燈2盞,鑷子2把,裝有酒精的燒杯1只,菌種架子1個,在接種之前我們先對鑷子進行灼燒滅菌處理,首先,點開酒精燈,將接種架子用鑷子夾起,在酒精燈火焰上來回灼燒4遍,每次30秒,灼燒好后放在接種臺面,其次對兩把鑷子進行灼燒滅菌,在酒精燈上來回灼燒8次,每次30秒,接下來,我們放鑷子冷卻2分鐘,然后,打開菌袋中的菌蓋,蓋子放在一個通過酒精消毒過的瓶子上,用鑷子從菌種瓶將猴頭菇菌種夾住快速接入袋中,迅速蓋好菌蓋,避免雜菌感染。
8養(yǎng)菌:將接種好的菌袋移動到培養(yǎng)室,培養(yǎng)室的光照條件要光線弱,溫度為22攝氏度為宜,接種后的5天菌絲體開始啟動,此期間不可貿(mào)然手移動菌袋,防止菌絲體斷裂,菌絲體啟動后便迅速進入到吃料發(fā)展到快速生長期,此期間袋內(nèi)溫度上升,我們將溫度調(diào)整到18攝氏度,打開換扇器,培養(yǎng)28天左右菌絲體長滿袋子,出現(xiàn)原基后,將其轉(zhuǎn)入出菇棚。
二、出菇管理
1出菇棚的搭建:在生產(chǎn)之前就搭建好出菇棚,出菇棚的位置選的位置要通風,水源豐富,出菇棚的支架需要鋼筋彎曲支架,在支架上鋪好兩層遮陽網(wǎng)和一層黑色塑料,棚內(nèi)需要有手動噴水裝置,出菇棚高4米寬8米長15米,出菇棚兩側(cè)通風。
2出菇架的搭建:利用萬能角鋼搭建,床架高1.5米寬0.5米分三層,每層相隔20cm。最低一層隔地面高15cm,每個床架并列排開,在床架上套好遮陽網(wǎng),防蟲網(wǎng),在最上面一層用黑色熟料膜蓋起。
3菌袋擺放:將菌袋橫放于每層床架上,每層可擺放兩列菌袋,兩列的菌袋低端挨著,頂端朝朝著兩邊。
三、環(huán)境因素的控制
1溫度:在出菇架中培養(yǎng)子實體時,子實體的發(fā)育階段的溫度需要控制在20攝氏度到22攝氏度左右,原基到成菇需要13到15天的時間,溫度在過高或過低都會對子實體產(chǎn)生影響,影響其形狀,其商品價值也會大大降低。
2濕度:猴頭菇子實體在生長期間,要適宜的在空氣中噴灑水,或在地面中噴水加濕,提高出菇棚內(nèi)的相對濕度,以滿足猴頭菇生長需要,棚內(nèi)的全天濕度維持在77%-90%,如果濕度低于77%,子實體容易會造成褐色,和子實體失水干枯,嚴重的會造成畸形的沒有菌刺的禿型菇,影響商品價值和商品美觀,如果濕度高于90%,則子實體容易被其他雜菌污染。
3通風:子實體培養(yǎng)當中也需要保持通風,出菇棚內(nèi)空氣必須保持空氣新鮮,每天都要通風換氣,所以每天都要把出菇棚兩側(cè)的大門打開,形成空氣流通,有需要的可以裝上換氣扇,必要時要強制性通風換氣,通風的目的最主要是為了把出菇棚內(nèi)的CO2排出棚外,因為CO2濃度超過0.1%時,會刺激子實體不斷分枝,形成珊瑚狀的畸形菇。
四、采收
從原基到子實體成熟一般需要18天左右,正常成熟的子實體顏色潔白,子實體表面布滿菌刺,菌刺有的細有的粗,采收時,我們要采大的留小的,我們雙手先戴手套,防止手上的汗液粘在猴頭菇上,左手握住菌袋,右手拿著鋒利的剪刀從猴頭菇子實體基部割下,除去基部上的雜質(zhì),我們便可放入我們準備好的規(guī)格盒子內(nèi)即可用來進行商品銷售。
猴頭菇塑料大棚立架栽培技術(shù)的生產(chǎn),在生產(chǎn)栽培的過程當中受到外界條件的影響比較少,溫度,濕度,光照,通風等都可以人為控制,所以猴頭菇的產(chǎn)量,品質(zhì)都會比較穩(wěn)定,在加上梵凈山這邊特有的得天獨厚的天然環(huán)境和猴頭菇的成本比較低,再加上目前銅仁市場比較大,結(jié)合國家相關(guān)的扶貧政策非常適合銅仁地區(qū)的老百姓推廣的一種猴頭菇栽培技術(shù)。
(作者單位:564300貴州省銅仁市銅仁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