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焦榮華
為了讓孩子更聰明,爸媽們可是煞費苦心,每天到處帶孩子開發(fā)智力,數(shù)學啟蒙、科學啟蒙、美術啟蒙……孩子人不大,課外班都是沒少上。
這些方法的確可以讓孩子優(yōu)秀一點,但有一種更有趣、孩子更喜歡的啟蒙方法卻被爸媽們忽略了,那就是帶孩子運動。
早在1934年,魯迅就在《從孩子的照相說起》一文中寫道:“中國一般的趨勢,卻只在向馴良之類——‘靜'的一方面發(fā)展,低眉順眼,唯唯諾諾,才算一個好孩子,名之日‘有趣’?;顫姟⒔】?、頑強、挺胸仰面……凡是屬于‘動’的,那就未免有人搖頭了,甚至于稱之為‘洋氣’?!?/p>
時至今日,這種觀念還依然無形地支配著我們:人們更為贊賞的是兒童的“靜”“乖”“聽話”,常常指責和批評孩子的“好動”“不安分”“野性”。不論是在家庭教育還是在學校教育中,運動都被擠到了“旮旯”,甚至在所謂的“體育”和“游戲”中,孩子也不能“隨心所欲”地運動。孩子們更多的是長時間在“四角的天空”下,安靜地坐著、聽著。即便是偶爾出外玩樂,成人也因為擔心孩子出現(xiàn)意外,不時叫停孩子們自由快樂地跑跳和攀爬活動。凡此種種,使得孩子的運動活動和能力不同程度地存在缺失。
缺乏運動造成兒童的體質(zhì)孱弱自不必說了。更重要的是,對兒童來說,若沒有自由的運動,他內(nèi)在的生命力便不可能自然生長,他也不可能成為“任性而動、生機勃勃”的生命個體。盧梭在《愛彌兒》一書中指出,“如果你想培養(yǎng)你學生的智慧,就應當先培養(yǎng)他的智慧所支配的體力。不斷地鍛煉他的身體,使他健壯起來,以便他長得既聰慧又有理性,能干活,能辦事,能跑,能叫,能不停地活動,能憑他的精力做人,能憑他的理性做人?!?/p>
兒童的身心本是一體的。若沒有強健的身體,兒童將是一個殘缺的個體,一個干癟的軀殼,他便不能成長為一個精神豐滿、生氣勃勃的真正意義上的人。
兒童本就是在運動中成長的。兒童在運動中與世界“交匯”“對話”,運動是兒童一百種語言之一。越是低齡的兒童越是依靠“體”來感知與探索世界。
在運動中,兒童是用整個身體看、傾聽、觸摸、感受并接近世界,所有的經(jīng)驗沉淀成“身體”的一部分;在運動中,兒童的身體是生成性的、流動的,每時每刻都處在與世界的復雜立體的交流互動中,視覺、聽覺、觸覺等各種感官與世界之間的通道有了深層的敞開;在運動中,兒童的身體又是靈動的、具有無限之可能。總之,在自由運動中,兒童的“身體”與“他者”、自我與“世界”之間不再是一種靜止的“我—它”狀態(tài),而是一個動態(tài)的“我—你”的對話狀態(tài),在生成之力的層次上實現(xiàn)人之“身”與世界之“肉”的深層交融。因此,缺乏運動必然影響兒童探索世界的原始熱情與生命力,隔絕了兒童與世界的關系之維。
若說運動對兒童而言是生命的本能,是“自然生長”;那么,“靜”的學習對兒童來說便是一種“嫁接”。因為在靜態(tài)的學習中,兒童更多是聚在平面、靜止、機械的“空間”,所面對的僅是冷冰冰的“知識”。
而在自由的運動中,兒童寬廣、無限、自由的“未成熟”的動力與能量便處在一種動態(tài)的生成與循環(huán)之中。因此,我們應該盡可能地為孩子提供運動的可能性。那么,在孩子運動中我們應該遵循哪些原則呢?
放手讓孩子自由輕松地運動。在運動中,成人的放手是很重要的。我們潛意識中對孩子都不免有不同程度的過度保護傾向,害怕孩子受傷受挫,因此便有意無意地剝奪了孩子很多運動的機會。其實,孩子正是在“摸爬滾打”“跌跌撞撞”與“磕磕碰碰”中長大的。盧梭甚至認為,學會承受痛苦是孩子應該學習的首要事情,他甚至拿圈養(yǎng)的動物來說明貪圖舒適的環(huán)境而運動不充分只會產(chǎn)生孱弱的兒童。盧梭不僅提倡孩子多運動,還認為不能給孩子穿得太多,應讓他們學會忍受寒冷。特別是在冬天,應該讓孩子到戶外去,到田野去,到冰雪中玩耍和鍛煉。盧梭讓愛彌兒在自然中運動體驗,不僅豐富其經(jīng)驗,增強其體能,也鍛造了其感官。蘇霍姆林斯基所說“藍天下的學?!?,也讓孩子光著腳在田野中,“鍛煉孩子既不怕冷也不怕熱”。
插手為孩子創(chuàng)造運動的環(huán)境。在孩子的運動中不僅要“放手”,也要適當?shù)亍安迨帧?。當然,所謂的“插手”不是以成人固有的觀念去約束與限制孩子的運動,而是為孩子自發(fā)與自由的運動提供豐富的可能性。這種可能性首先來自于成人對孩子運動環(huán)境的創(chuàng)設。而環(huán)境的創(chuàng)設,不是視覺所及的簡單的物品擺放;而是意味著具有內(nèi)在召喚性的環(huán)境的營造。因為,空間不單是一個物質(zhì)性場域,更是具有生命力與召喚力的存在。
環(huán)境的安全性、趣味性、挑戰(zhàn)性和引發(fā)多種運動的可能性都是創(chuàng)設兒童運動空間需要考量的因素。當然,這一切遵循的是孩子的志趣和眼光而非成人的標準。一個理想的運動環(huán)境應該既能夠召喚和激發(fā)孩子運動欲望的物質(zhì)空間,同時也是一個能夠吸引和接納孩子作為存在之中的特殊一員而完全釋放自我,在自由運動中探索、合作、冒險、忘情和成長的精神空間。
與孩子一起進行戶外運動。讓戶外成為孩子和父母的第二個家,讓運動成為孩子和父母共同的生活內(nèi)容。尤其是隨著生活條件的改變,城市化使得兒童自由運動的空間越來越少。兒童被幽閉在“人—人”這一單一的向度,“兒童—自然”成了相對隔絕的“孤立的系統(tǒng)”,兒童喪失了與天地貫通的本源、失去其飽滿與豐沛的根基。兒童被拋入“人為”的存在,被包圍在“鋼筋水泥”之中。可以說,讓孩子在大自然中運動,對孩子來說是無與倫比的“滋養(yǎng)”。因此,多創(chuàng)造機會離開“三味書屋”到“百草園”,讓孩子或跳、或跑、或滾、或爬……孩子會更充分地體驗到運動的樂趣。當然,在這個過程中父母的參與本身勝過所有的鼓勵和說教,而且在孩子運動本能的帶動下成人也得到了一定意義上的喚醒:與孩子一起運動,共同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