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學校藝術教育特色建設需要緊扣核心素養(yǎng)發(fā)展,準確把握其價值向度,圍繞致化“課”、亮化“形”、慕化“學”、敏化“人”等重要環(huán)節(jié),用“美”貫穿、用“美”表達、用“美”體驗、用“美”導行,積極探索有效路徑,不斷提升藝術教育特色建設的文化品質。
[關鍵詞]藝術教育;特色建設;博藝;致美
藝術教育是學校教育的重要內容,是貫徹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有效途徑。為了讓學校藝術教育走出一條特色發(fā)展之路,就要站在文化自覺的高度了然“未來”,也要抓住課程重點陶然“健行”,讓藝術教育的品質在深度構建中不斷得到優(yōu)化提升。下面以江蘇省宜興市實驗小學為例進行說明。
一、了然“未來”:
把握藝術教育特色建設的價值向度
蔡元培先生說:“教育者,非為已往,非為現(xiàn)在,而專為將來?!苯逃粌H要“立足當下”,更要“指向未來”,不僅要指向學生的未來,更要指向國家和社會的未來。因此,在當今注重培養(yǎng)學生核心素養(yǎng)的背景下,藝術教育要把握好“未來走向”的行動坐標,把涵養(yǎng)“藝術文化力”作為發(fā)展的向度,把校訓作為校園文化建設的核心,把“博藝”作為藝術特色建設的目標,把“面向每一個”作為課程設計的理念,以更好地引領師生用“向真、向善、向美、向上”的文化精神,沿著文化的軌跡,從容而優(yōu)雅地走向美好生活。
例如,宜興市實驗小學因校制宜地制定了《校園文化建設規(guī)劃》《擁抱“藝術教育的第二個春天”——藝術教育特色建設規(guī)劃》等發(fā)展規(guī)劃,把藝術特色作為校園文化建設的亮點和重點工程來建設,全面拓展合唱、舞蹈、書法、刻紙、丙烯畫、管弦樂、兒童版畫等藝術項目,用博藝促進博學、博見與雅行,著力推進“藝術項目”到“藝術文化”的深層轉化。
二、陶然“健行”:
探索藝術教育特色建設的有效途徑
發(fā)展藝術教育特色,既要有清晰的目標定位,更要有具體的項目“抓手”,要遵循共性規(guī)律,進行個性拓展,構建適己適需的有效途徑。
1.致化“課”,用“美”貫穿
(1)用藝術課程“融發(fā)心靈”
學校課程是實施藝術教育的重要載體。學校要把推進課程的高位發(fā)展和高峰學科的建設作為特色建設的工作重點。如宜興市實驗小學的“博健”課程,本著“為每一個兒童的美好未來而設計”的理念,通過“學科+”的形式,設置了門類齊全、特色鮮明、科學合理的“博健”課程體系。該課程體系以校訓“博健”的內涵為分類依據(jù),以核心素養(yǎng)的三個方面(文化基礎、社會參與、自主發(fā)展)為目標指向,突破學科壁壘,構建以“博課程”“健課程”“博健一體課程”為三大體系的課程群(見表1)。
“博課程”以提升“文化基礎”素養(yǎng)為目標,契合“博學”理念,把藝術與語、數(shù)、英和德育等基礎學科整合在一起,形成“致真合唱團”(藝術)、“文明護照”(藝術+德育)評價性課程,以及“朗朗動聽”(藝術+語文+英語)、“一戰(zhàn)到底”(藝術+語數(shù)英)兩類展示性課程。
“健課程”以“社會參與”素養(yǎng)為要旨,契合“行健”理念,由“致善魅力小隊”(藝術+德育)、“致真大舞臺”(藝術+課本劇+科學等)、“致美書畫院”(藝術+歷史)、“致勇武術隊”(藝術+武術)、“致慧科技苑”(藝術+信息技術)五個課程板塊組成,根據(jù)音、體、美、科學、綜合實踐、德育等課標要求設置課程項目。
“博健一體課程”以“自主發(fā)展”素養(yǎng)為落腳點,契合“博文約禮”理念,由專題教育課程(藝術+品社+綜合實踐)、儀式教育課程(藝術+德育)、主題節(jié)課程(藝術+德育)、“星光秀場”(藝術+課本劇等)、“走近經(jīng)典”(藝術+語數(shù)英等)五個課程板塊組成。
以上三大課程體系體現(xiàn)了用“美”貫穿的“學科+”特點,以審美情趣為生長點,讓藝術特色向“四面八方”打開,多向度塑造“完整的人”。
(2)用藝術課堂“生發(fā)教學”
課堂是藝術教育的主陣地。在藝術課堂教學中,教師要抓住藝術學科的特質,基于“生本”,主張“共創(chuàng)”。
如宜興市實驗小學的藝術教研組,始終把兒童作為藝術教育的出發(fā)點和歸宿點,構建了“明確目標—描述任務—展開體驗—評價過程”藝術課堂教學模式,把“教學目標作為課堂教學活動的指向要素;學生的起始情況作為創(chuàng)設情境的前提要素;教師參與變量作為學生參與的引領要素;效果檢查作為藝術技能掌握或方法形成的反饋要素”四個方面作為藝術“真學課堂”的四個基本設計要素,讓每一個學生都能享受到藝術學習的“真態(tài)”,追尋藝術體驗的“真實”,實現(xiàn)藝術表現(xiàn)的“真我”。
2.亮化“形”,用“美”表達
校容、校貌構成了學校特色的表象層。學校要將養(yǎng)成教育、學校文化主旨等核心要素有機結合起來,用藝術的形式,從兒童“審美”的視角,將教室“展室化”、花園“藝苑化”、走廊“畫廊化”,充分表達美、彰顯美,努力讓每一面墻都“知性可讀”。
如學校將線描室做藝術化的布置,將學生的書畫、剪紙、數(shù)字繪畫等作品陳列其中;把學生視為校園里的小明星,將小花園中的休息長廊布置成“知白”,展示學生在舞蹈、合唱、書畫等藝術學習上的亮點;在連廊、走道、書吧等地方,精心布置有特色的丙烯畫、兒童版畫、剪紙等令人賞心悅目的學生作品,使其成為展示藝術教育成果的重要窗口。
3.慕化“學”,用“美”體驗
只有愛學,才能善學。因此,開展“有意思”的藝術體驗活動更容易觸發(fā)學生“慕學”,從而讓藝術之美抵達學生的心靈,實現(xiàn)學生的本真發(fā)展。為此,學校在開齊、上足、教好藝術課程的基礎上,注重與鄉(xiāng)土文化結合、與美文詩詞結合、與童心童趣結合,組織開展感動童心的藝術活動。如在一年一度的藝術節(jié),開展接地氣的藝術活動,讓所有的學生都參與,“玩”出情趣與智慧;以年級組為單位開展的“星光劇場我來秀”活動,學生可自主申請、自主設計展示內容和展示形式,自己制作海報和邀請函。
以宜興市實驗小學為例,由師生自編自導自演的《走近經(jīng)典》視頻微課,緊抓宜興藝術文化特色,尋訪宜興籍“二胡皇后”閔惠芬,推介剪紙藝術大師周蘊華,尋訪美術大師徐悲鴻與吳冠中的足跡,結合音樂教材中的《叫賣調》采訪江蘇省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小熱昏”傳承人任林海與周玉英夫婦,以實現(xiàn)傳播特色文化的目的。
4.敏化“人”,用“美”導行
藝術教育的核心指向是立德樹人。為努力實現(xiàn)“藝術教育特色化,特色教育最優(yōu)化”的目標,提高藝術教育的層次與品位,學校藝術教育需要緊扣“化人”主題,通過課題研究不斷改進和完善特色建設的內容和方式,建立人本而理性的藝術特色運行機制。
如宜興市實驗小學在分析學校藝術教育現(xiàn)狀的基礎上,通過調查論證,立項了江蘇省“十二五”陶研會課題“小學藝術教學生活化的實踐與研究”,由分管藝術教育的彭東宏副校長主持研究,帶領藝術教師在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理念引領下,把握藝術教育本質,立足藝術課堂教學,依托生活化的藝術課程,探索藝術教學生活化的操作模式。
此外,江蘇省教育科學“十二五”規(guī)劃課題“回歸兒童意義的‘真教育實踐研究”和江蘇省教育科學“十三五”規(guī)劃課題“兒童意義:以學科+架構學校課程研究”,都是基于兒童立場,從核心素養(yǎng)的視角切入,對藝術教育從課堂和課程方面進行更系統(tǒng)的研究,用教育科研的理性尋找適己的特色發(fā)展之道,讓藝術教育不斷在理性構建中更自適地生長。
三、怡然“自得”:
提升藝術教育特色建設的文化品質
學校藝術教育特色化建設過程,實際是素質教育的深化過程。在藝術教學、課外活動和校園文化一體化特色“健行”中,引領學生感受美、鑒賞美、表現(xiàn)美、創(chuàng)造美,不斷創(chuàng)生學校藝術教育品質,促進學生健康而全面地成長。
1.在展示中釋放個性潛能
學校要給學生搭建展示才藝的舞臺,讓人人能參與、個個都受益,激勵學生追求藝術夢想。如宜興市實驗小學的“致真大舞臺”,以國際理解教育為指向,以校園兒童劇、歌舞等多種形式,定期開展藝術體驗活動。用精彩紛呈的草根舞臺,營造了濃厚的校園文化氛圍,豐富了學生們的校園生活。
2.在跨界中內生文化品牌
如宜興市實驗小學的兩百多個“魅力小隊”,將藝術教育與“新小五年計劃”德育活動相鏈接,圍繞“工匠精神”,緊扣“社會參與”,凸顯“責任擔當”,走向社會,尋訪身邊的藝術家和藝術坊,被評為江蘇省少先隊文化建設優(yōu)秀品牌項目。還有“朗朗動聽”活動,將美文誦讀、師生書畫配文、優(yōu)美旋律融于一體,提升了學生的藝術與人文素養(yǎng)。
3.在交流中提升國際視野
如宜興市實驗小學的致真合唱團與德國奧格斯堡大教堂童聲合唱團、“法國木十字”童聲合唱團等知名團體形成了完善的藝術交流機制,深化了國際藝術交流,拓寬了學生的文化視野。
藝術教育特色學校的創(chuàng)建不僅是一種教育思想的實踐,更是一種教育愿景的超越。唯有游藝于心、致真于行,用優(yōu)雅的姿態(tài)走向未來,才能練就更卓越的品質。
(責任編輯 張慧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