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輝
摘 要:利用現(xiàn)代的多媒體技術,將教學內容的重難點部分做成微課,讓學生利用課前的空余時間進行學習,課堂上圍繞學生課前學習的情況進行交流、探討等一系列學習活動,引領學生學習,在學習中深入思考,培養(yǎng)學生思維品質,全面提高學生素養(yǎng)。教師要關注科學技術的進步,引入科學技術輔助教學,更要關注微課輔助學習后,學生怎樣提高素養(yǎng)。
關鍵詞:微課;引領;深度思考
中圖分類號:G623.5 文獻標識碼:A 收稿日期:2019-01-01 文章編號:1674-120X(2019)09-0088-02
“微輔助教學”從形式上看是將教學內容做成講解視頻,讓學生在自學的基礎上利用課上時間自主學習,師生再圍繞有關問題進行探究、交流并完成相應練習。但從本質上看是由教師為中心的課堂向以學生為中心的課堂轉變,即將 “教師的教”轉變?yōu)椤皩W生的學”。因此“微輔助教學”不但要關注教學形式的改變,更要關注由此引發(fā)的教學內涵的改變。在教學中要從問題入手,通過問題引領學生由淺入深地展開知識的探究與思考。關注問題的引領作用,在教學過程中讓學生自主提煉數(shù)學問題,充分激發(fā)其學習積極性,讓學生圍繞自主提出的問題進行探索學習、操作實踐,在相互啟發(fā)、主動思考中完成對知識的建構。因此在實踐“微輔助教學”中,教師要從有效聚焦問題入手,引領學生深度思考、積極探索,達到提升思維品質的目的。下面結合六年級上冊《圓的認識》為例,談談進行 “微輔助教學”的一些做法。
一、輔學有度,讓學生有思考
傳統(tǒng)的教學中教師布置給學生的預習任務較為粗放,往往只是布置課前的預習內容,但預習所要達到的具體要求并不明確,學生無法達到相關要求時如何進行方法指導,也沒有可操作的執(zhí)行方案。而“微輔助教學”通過視頻、動畫等方式將知識呈現(xiàn)給學生,這些學習內容既有量的標準又有度的把控,學生通過觀看對知識的理解能達到一個大致相當?shù)乃?,達到預習所要達到的“度”的要求。為了使“微輔助教學”達到更好的效果,在制作“微課”時教師要對教學內容進行深度解讀,根據知識的內在邏輯和學生的認知水平確定先學的內容與輔助教學的知識呈現(xiàn)方式。教師提供輔助學習的相關視頻、動畫材料要有趣味,能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生學習的自主性,而不是電子版的“灌輸”。通過輔學的“微課”學習,學生對學習的內容和要達成的目標就清晰了。對于微課輔助教學視頻呈現(xiàn)的知識如果學生一次觀看無法達到學習要求,可以讓學生反復多次觀看,這時可以讓學生思考多次觀看是為了看懂什么知識;而有些學生一次觀看就理解了相應的知識,就要求其試著思考學到了什么知識。通過這樣的思考能有效達成預習的目標。
《圓的認識》這一課對于六年級的學生來說,是第一次接觸曲線圖形,但學生已經經歷了多次平面圖形的學習探究過程,具有一定的空間想象能力。圓的一些基本概念如圓心、半徑、直徑,學生完全可以通過自學掌握,教師在平時的教學中,也往往是讓學生自主學習,因此這些內容就可以做成視頻在“微輔助教學”階段讓學生進行學習。不同的學生動手能力差異較大,用圓規(guī)畫圓這一操作對不同學生來說也不一樣,學生將圓畫好所要經過的練習次數(shù)也不盡相同,所以“微輔助教學”階段通過視頻向學生介紹用圓規(guī)畫圖的動作要領,引發(fā)學生思考自己練習畫圓時為什么不能把圓畫好。學生經過再次練習大部分都能較好地掌握畫圓的動作要領,并在自己認為畫得最標準的圓上標上各部分名稱。這樣學生既熟練掌握畫圓技巧,又增強對圓的特征的理解。通過“微輔助教學”視頻使學生明確學的內容和要達成的目標,達到對圓的初步學習的“度”的要求。
二 、導學有方,讓學生愛思考
學生通過課前自學和課上微課輔學,對所學知識有了一定的了解,但這些知識往往是表面的、碎片化的,只有通過教師有效的“導學”才能對知識進行思辨,通過對知識的對比和運用完成知識的建構。因此在導學部分教師應當關注如何進行問題引領,讓學生在學習活動中提升思維品質。
(一)反饋問題提煉,引發(fā)思維碰撞
雖然學生通過觀看視頻等方式對知識進行了學習,但要了解學生的掌握程度,教師需要讓學生對“輔學”情況進行反饋。通過反饋教師一方面可以了解學生的學習情況,以便幫助學生有序梳理知識,建構知識體系;另一方面可以查漏補缺,對學習過程中發(fā)現(xiàn)的問題進行必要的補充教學。對學生的課前學習進行有效反饋,可以提高學生學習的自主性,增強學習有效性。對學生課前學習內容的檢查往往要占用一部分的課堂教學時間,所以我們要對學生的反饋進行優(yōu)化,提高反饋效率。對學習反饋出現(xiàn)的問題要進行必要的提煉,在提煉問題過程中能引發(fā)學生的積極思考,在相互交流中碰撞出思維的火花,在碰撞和沖突中不斷前進,對知識的理解也隨著問題不斷深入。
通過課前先學,學生知道了圓心、半徑、直徑概念的含義,也初步學會用圓規(guī)按要求畫圓。教學反饋時教師既要了解學生對圓的特征理解的程度,也要了解學生用圓規(guī)畫圓技巧的掌握情況。因此教師在教學中可以讓學生展示自己所畫的圓,讓學生對課前掌握的知識進行介紹分享,通過同學之間的溝通進行必要的補充教學;再讓同學猜測一些沒有畫好的圓產生的原因,對學生存在的一些共性的問題加以指導解決。再讓學生小組交流畫圓方法,教師在巡視中幫助學生解決個性化的一些問題。通過提煉圓的學習過程中的問題,讓學生在互相交流中呈現(xiàn)各自對圓心、半徑、直徑的認識差異,在思維的碰撞中進行知識梳理,初步建立知識的表象。
(二)核心問題聚焦,引領深度學習
學生通過視頻觀看及反饋學習對知識形成初步表象,課堂上教師應當引導學生對知識的重難點進行聚焦,圍繞重難點進行深度探究學習,這樣才能使“微輔助教學”有意義。通過課前的自主學習和課上的學習反饋,學生對學習的知識已經有了一定程度的理解,教師要充分發(fā)揮主導作用,根據學生心理特點把學習重點內容轉化成有梯度、有邏輯的“問題串”,引領學生展開相應的探究活動,讓學生經歷由淺入深、由表及里的學習歷程。在這個過程中教師要巧妙地把新知識內容和學生形成的知識表象進行聯(lián)系,引發(fā)學生的認知沖突,讓學生在矛盾沖突中探究前進,對知識的學習不斷深入,理解知識更為本質的內涵。通過引發(fā)學生對數(shù)學知識的重要問題的思考,使得學習有深度。
學生通過學習,對圓的一些概念和屬性有了一些理解。為了進一步理解圓的本質屬性:圓心決定圓的位置、半徑決定圓的大小,教師可以通過特殊的畫圓操作及理解古人對圓的定義這兩個核心問題來引領學生對圓本質屬性的探究。特殊的畫圓操作為:①讓學生在光滑的玻璃平面上畫圓;②用較松的橡皮繩畫圓。在①的操作中由于玻璃面非常光滑,無法有效固定圓規(guī)的針尖,讓學生思考:為什么在玻璃面上畫不好圓?理解由于圓規(guī)的針尖固定不了,因此無法畫圓,進而理解圓心決定圓的位置的重要性;在②的操作中由于橡皮繩固定長度,畫不成規(guī)整的圓,讓學生思考為什么用橡皮繩畫不好圓,體會半徑長度不固定對畫圓的影響。接著引入古人對圓的定義,讓學生說說對“一中同長”的理解。圍繞這個問題讓學生理解所有的半徑都相等,所有的直徑都相等,進而理解一條直徑等于兩條半徑的和。圓的兩個重要屬性在這些問題的交流中不斷接近知識本質,通過這一環(huán)節(jié)的問題聚焦,讓學生經歷一次深度的學習,思維得到良好發(fā)展。
(三)創(chuàng)新問題發(fā)散,促進思維拓展
“微輔助教學”必然會給課堂留出比較多的空余時間,空余時間的利用充分考驗教師的教學智慧。有些教師會利用空余時間多做一些練習,鞏固新學的知識;有些教師充分利用這個時間,和學生一起圍繞知識進行 “異想天開”的交流。表面上第一種方案更實際有效,第二種方案教學目標似乎不夠明確。但在“微輔助教學”中充分利用節(jié)省出來的空余時間對學生進行思維發(fā)散訓練無疑能很好地體現(xiàn)這種教學方式的最本質優(yōu)點:提高學生思維靈活性,讓學習更具創(chuàng)造性。因為和學生不著邊際的漫談能引發(fā)學生對新學知識進行新的思考,對學生進行思維發(fā)散,鍛煉學生思維的靈活性和敏捷性,使“微輔助教學”產生更大的價值。
學完了圓的知識,思考:車輪為什么是圓的?不能是方的嗎?學生在交流中達成共識:圓上任意一點到圓心的距離相等,運動中的車軸始終保持水平狀態(tài),乘車的人比較舒服;而正方形四條邊的點到正方形的最中心距離是不相等的,在運動過程中,正方形的中心點的運動軌跡是上下變化的,因此不能用正方形做車輪。通過動畫演示,學生基本都能解釋。思維的拓展得以展開:裝了一個方形的車輪的汽車能在路上平穩(wěn)行駛,這是為什么?學生之間通過相互啟發(fā)得出:如果路面是波浪起伏形,方形的車輪滾動時正好與路面相契合,車輪的中心點在一個水平面上運動。這個發(fā)現(xiàn)對學生來說是相當驚奇的,對學生固有認知是一次巨大沖突。又如思考生活中窨井蓋為什么是圓的,學生通過交流知道,因為這樣的井蓋直徑大于窨井口,這樣可以有效避免窨井蓋掉到窨井里。這時教師可以讓學生做一個試驗:在一張紙上畫一個比硬幣小一些的圓,讓學生想辦法使硬幣通過這個小圓洞。通過試驗發(fā)現(xiàn)可以通過折和拉的方法使硬幣順利通過這個小洞,這能再一次引發(fā)學生的思考,拓展學生的思維。
三、測學有趣,讓學生會思考
課堂上對教學內容進行檢測會讓學生感受到壓力,限制學生的思維發(fā)展。現(xiàn)實中學生對測試也普遍存在排斥心理,教師在對學生進行課堂教學內容的檢測時應當注意內容的呈現(xiàn)和形式的變換,盡量實現(xiàn)內容的有趣和形式的“無痕”,讓課堂檢測更好地為教學服務。因此在課堂的檢測環(huán)節(jié)中教師要思考怎樣讓課堂測試擺脫嚴肅的形式,讓檢測既能體現(xiàn)學生的學習成果,也能讓學生愛上思考,將數(shù)學學習向課外延伸。通過“微輔助教學”既能了解學生掌握知識的程度,適當調整今后的教學,也能讓學生通過檢測喜歡上思考,習慣用數(shù)學眼光去分析身邊的事物。
讓學生對所學知識進行檢測可以這樣進行設計:①思辨:直徑4厘米的圓和用兩腳間的距離為2厘米的圓規(guī)所畫的圓哪個大?②動手操作實踐:在長6厘米、寬4厘米的長方形里分別畫最大的圓和最大的半圓。③理解:在一堵墻的墻根處用4米的繩拴一頭牛,牛的活動范圍如何?
參考文獻:
[1]黃青霞.翻轉課堂,構建小學數(shù)學課堂新生態(tài)[J].黑河教育,2018(11):55-56.
[2]倪連學.翻轉理念下小學數(shù)學微視頻應用有效性的探討 [J].中國現(xiàn)代教育裝備,2018(18):51-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