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顥明
摘要:“夕陽”這一意象作為古往今來中英文詩歌中的??停兄匾难芯恳饬x。本文通過對五首中英文詩歌的分析時比,指出“夕陽”于中文詩歌多表消沉,而于英文詩歌則更顯平和這一差異,而這一差異多與中外詩人生死觀與中外社會政治因素相關聯(lián)。
關鍵詞:夕陽:生死觀:社會政治
古往今來,“夕陽”這一意象一直是詩歌中的???,越來越多的學者致力于分析研究詩歌中的“夕陽”。然而“夕陽”相對較少地出現(xiàn)在英文詩歌中,所以很少有學者深入探討英文詩歌中的“夕陽”意象。并且,由于中英政治制度、經(jīng)濟文化發(fā)展水平與模式等背景不同,以及中英詩人們的創(chuàng)作技巧和創(chuàng)作時的心情等多方面的差異,使得“夕陽”在中英詩歌中呈現(xiàn)出多種多樣的含義。所以,本文通過對《送友人》、《浣溪沙·一曲新詞酒一杯》、《縣西郊秋寄贈馬造》、《過沙洲》和《秋頌》五首中英文詩歌的分析,呈現(xiàn)“夕陽”這一意象在中英文詩歌中產(chǎn)生的不同情感內(nèi)涵,并對產(chǎn)生差異的原因進行探討。
1 依依惜別的不舍之情
青山橫亙城北,白水流過東城。我們就要在此分別,一去萬里,將要登上孤獨的行程。天空中漂浮不定的云朵就好像是游子的心境,依依不肯落山的夕陽正是老朋友的不舍之情。在這里揮手告別,詩人只能聽到離群之馬的哀鳴?!端陀讶恕肥且皇罪柡钋榈乃蛣e詩,作者利用夕陽西下的大背景渲染出依依不舍的別離氛圍。頸聯(lián)“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描寫的是分別時的孤獨與悲傷,這句中的“浮云”與“落日”兩個意向相對應,天空中的“浮云”,指的是即將遠行的好友就好像天上的白云,漂浮不定,不知會漂泊去哪里,遠處那一輪徐徐落下的太陽,走得如此緩慢,就像是不忍心在一瞬間消逝在地平線。李白借此景表達了對即將遠行的友人難舍之情。
2 年華飛逝的惋惜之情
《浣溪沙·一曲新詞酒一杯》的作者是宋代詞人晏殊。該詞的大意是:填曲新詞時品一杯美酒,想起當年氣候與亭臺池榭也是這樣,落下的夕陽何時才能又升起?繽紛的花朵已經(jīng)衰敗,相識的小燕子又飛回來了,獨自在小路上飛來飛去。這首詞滿含對時光流逝的悲嘆,對年華飛逝表達了無限的惋惜。詞人在開頭是滿懷輕松愉快的心情,瀟灑而又安逸,沉浸于宴會對酌的氣氛之中。但慢慢的,詞人又想起了去年今日的相似場景。但是,相似的場景下有些事物卻又發(fā)生了不可逆轉的改變,這就是逝去的時光和人事。所以詞人從心底涌出“夕陽西下幾時回?”的慨嘆?!跋﹃栁飨隆钡木跋笥|發(fā)了詩人對美好事物的留戀,以及對歲月流逝的惆悵。夕陽西下,是無法避免的,只能希望它可以再次出現(xiàn),這就好像時光流逝一樣,無法重復。“幾時回”這三個字,表達出一種期盼其返、卻又情知難返的惋惜心態(tài)。
3 懷才不遇的郁悶之情
紫閣峰以西,渭河以東,在夕陽夕照下,野煙籠罩的幽深之處,荷葉已接近枯老,雖然還有一絲綠意,但抵不過蕭索,水中還有留有一些殘花未凋謝,只留下發(fā)紅的枝干,在秋風中,顯得更為孤獨。我的心情就像這秋天的蕭瑟景象,郁郁不得志。《縣西郊秋寄贈馬造》大約創(chuàng)作于白居易從忠州召回長安任尚書司門員外郎時期,當時他已經(jīng)五十多歲,心系國家,想干出一番事業(yè),但卻始終不得賞識。夕陽西下的一片沒落景象,觸發(fā)了詩人對自己生平命運的感嘆,借此景抒發(fā)了自己懷才不遇的郁悶之情。
4 對死亡的坦然之情
《過沙洲》是英國詩人丁尼生在八十歲時創(chuàng)作的。丁尼生借《過沙洲》表達了自己獨特的死亡觀:不是害怕、恐懼與逃避,而是一種坦然的接受。對于丁尼生來說,死亡是踏上回家之途。八十歲高齡對于詩人來說已是“人近黃昏”,靠近生命的盡頭,但詩人不害怕,不逃避,他把死亡看作是人生中的必然經(jīng)歷。丁尼生毫不畏懼,坦然接受死亡。
5 自然美景的贊美之情
《秋頌》的主題是秋天的溫暖和豐碩。春天朝氣蓬勃,而濟慈則贊美秋天的成熟。1819年9月的某個周末,詩人在鄉(xiāng)間漫步,空氣清新,剛收割過的田地顯溫暖動人,詩人回到家就將此景寫成詩歌。該詩的第三節(jié)描寫秋天的聲音,飛蟲、群羊、蟋蟀、知更鳥和燕子共同譜出一首動聽的秋日交響樂。夕陽西下溫暖的黃昏景色更加襯托出了萬物的和諧,滲透出詩人對美好秋日的無限贊美之情。
通過分析研究這五首中英文包含“夕陽”意象的詩歌,不難發(fā)現(xiàn)其中的差異:“夕陽”于中文詩歌多表消沉,而于英文詩歌則更顯平和。這一差異多與中外詩人生死觀與中外社會政治因素相關聯(lián)。中文詩歌對于時光易逝的傷感情緒反映了中國人的死亡觀:哀死。中國文人很少關注超自然的事物,比如神、鬼、后世等等,不會刻意避開也不真的相信。[1]而西方詩人,依靠宗教信仰的慰藉,向往天堂,相信來世,對于死亡持有一種樂觀的態(tài)度。生死觀的差異也就導致了“夕陽”中英詩歌中不同。另外,由于社會政治因素的影響,中國封建社會是一個官本位的社會,主流社會的價值取向始終是入仕做官,把有沒有做官,官做到多大,作為衡量一個人是否成功的標志。[z1然而多數(shù)詩人窮盡一生都未實現(xiàn)其人生目標,所以“夕陽”這一景象觸發(fā)的是詩人對于自己未曾實現(xiàn)的人生理想的慨嘆。而在西方,貴族與等級的存在使西方文人并不執(zhí)著追求政治理想,他們偏好從景物本身出發(fā),描繪客觀現(xiàn)象。西方詩歌中出現(xiàn)的“夕陽”往往單純作為自然景觀,著重刻畫夕陽的色彩等客觀特征,贊美這一自然現(xiàn)象。
參考文獻
[1]高旭東.中西文學與哲學宗教[M].北京大學出版社,2004.
[2]傅葆良.中國古代文人的政治情結及其政治悲劇的分析與反思[J].浙江傳媒學院學報,2008(03):83-85,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