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楊
1421年,明成祖朱棣正式遷都北京,當時從南方共遷來兩萬七千戶手工匠人,歸入所謂二十四衙門。今天人們常說的“燕京八絕”技藝,從此在北京扎根,也包括“京繡”。
京繡,是一門古老的漢族傳統(tǒng)刺繡工藝,是以北方民間刺繡為基礎,以北京為中心的刺繡產品的總稱。京繡的歷史最早可追溯到唐代。京繡從明清時期開始大為興盛,多用于宮廷裝飾、服飾,用料講究、技術精湛、格調風雅。清朝滅亡之前,京繡可以說專為宮廷及官府服務,所以亦稱“宮繡”或“宮廷繡”。京繡作為“燕京八絕”之一,曾和“四大名繡”中的“蘇、湘、粵”并稱為“四大繡”,可見其當時的輝煌。京繡的代表作便是皇帝穿的龍袍。
出人意料的是,皇宮之中,不論華服還是綢幔,這些精美的京繡作品,均出自男性工匠之手。至于原因,目前尚無確切考證。推測來看,京繡主要是為供奉宮廷、帝王、侯爵服飾之用,講究多。當時有“推而至于服儀衛(wèi),及官匠禁令,無一不與國史相通,絕非玩物喪志之比”的說法,意即宮廷的服裝制度是與國家歷史相通的,所以宮繡又賦予了忠君愛國的內涵,具有嚴肅的歷史使命感。另外是工期長。比如繡制一件龍袍,需要三五年的時間,而且要求針法緊密、力度均衡,繡品一氣呵成,中間不能換人。如果是女工,中途嫁人生子,均會耽誤工期或影響繡品品質。所以男工在氣力、風格及手法上更能保證皇權威儀得以恰當體現(xiàn)。
清朝衰落后,京繡匠人紛紛自立門戶,在前門外西湖營開買賣,形成了“刺繡一條街”。民國初年,京繡曾一度輝煌,好的手藝人月收入可達20圓大洋。但由于社會動蕩,特別是日寇占據(jù)北京后,京繡產業(yè)一蹶不振。
如今曾經專門為帝王親貴服務的皇家刺繡走進民間,和其他繡種相互借鑒,發(fā)展出了“宮廷繡”、“民間繡”、“閨閣繡”三種不同的分支,當然也不局限于男性工匠了。京繡的過往與當下,可以說是宮廷技藝的前世今生,而北京工藝美術的傳承與創(chuàng)新,亟待找準方向與定位,重新出發(fā)。
京城百工坊
在北京光明路附近有一處京城百工坊。百工坊,顧名思義,是各種傳統(tǒng)工藝美術絕技的薈萃之地。其獨特之處在于它是中國首家以動態(tài)展示、推廣宮廷和民間工藝及作品的“活”的博物館。百工坊下設十八個名坊,京繡坊便是其中之一。在這里可以欣賞到京繡技藝第四代傳人姚富瑛老師的京繡作品和工作過程。一間20平方米的小房間里,掛滿了旗袍、中式敞衣、裝飾小件等各色繡品,而如今70歲高齡的姚富瑛卻苦于沒有傳……
俗話說,“民以食為天。”隨著現(xiàn)代生活節(jié)奏的加快,動動手指,便可以用手機的各種外賣APP下單,一個小時內,美味的飯菜就會被送到你的面前。外賣需求的旺盛,也促使外賣快遞員這個新職業(yè)的產生。每到中午和晚上的飯點,滿大街都是外賣小哥送餐路上匆忙的身影。
那么外賣僅僅是現(xiàn)代生活的產物嗎?其實不然。清朝時,道光皇帝就喜歡點外賣。道光皇帝在沒有登基之前,曾經偶然在前門外一家小吃店里吃過湯面。這種湯面其實沒什么特別,以肉片、粉條、豆腐、香菜、蒜苗等配肉湯,加所需佐料制作而成??墒堑拦饣实墼诔赃^湯面后久久無法忘懷。他登基當了皇帝后,當時有太監(jiān)專門候旨聽命,什么時候皇帝想吃湯面了,就立馬出去叫外賣。
其實再往前追溯,北宋張擇端的傳世風俗名畫《清明上河圖》,以事無巨細地重現(xiàn)汴京的風物風景與百態(tài)眾生著稱,其中就有對“外賣小哥”的描繪:左手拿著兩個“打包盒”,右手拿著食具,身上還穿著店里的圍裙,剛從店中走出來,不知道要給哪家送外賣。這一形象被認為是目前最早的外賣小哥的寫照。
說到吃,其實現(xiàn)代人和古人都是一樣的,難怪梁實秋先生在《雅舍談吃》中感嘆:“論到吃,怎么吃,如何吃,還要吃得好,吃得妙,吃出花兒來,中國人天下第一。”
品酒師
有吃的職業(yè),就有關于喝的職業(yè)。一瓶葡萄酒如何成為經典,除了釀造技術之外,還有品酒師給出的意見也不可或缺,這個職業(yè)還需要考試來獲得品酒師資格。葡萄酒品酒師可以憑著靈敏的感知、豐富的經驗和準確的判別力判斷出使用的葡萄品種、采用的生產工藝、酒齡長短以及酒的產地乃至主要缺陷等,為顧客把關。此外,他們還可以幫顧客選擇葡萄酒并搭配不同的菜肴,使酒的最佳品質發(fā)揮出來。
綜藝節(jié)目《向往的生活》第一季的蘑菇屋,選景在北京密云縣大句子村附近,印象深刻的是拍攝時正值冬季,主持人進屋取暖需要先把火炕燒起來。如今這種傳統(tǒng)的火炕早已在城市中消失,偶爾還可以在農村地區(qū)見到。
火炕高出地面二尺左右,炕面用石板或土坯覆蓋,其下曲折的火道與地爐子和柴灶相連,冬季燒熱炕,睡在上面十分溫暖舒服。五六十年前老北京郊區(qū)的人大多住平房。立冬前,為準備過冬,會在屋門上掛好棉簾子,并將取暖用的火炕進行整修。燒火炕多使用的是柴火或煤炭。
說起盤火炕,其中學問很深奧,制作工藝復雜。要是有一個遠近聞名的盤火炕的好手藝人,幾乎家家都請他來盤炕。他會根據(jù)房間大小、家庭人口多少設計炕的形狀和位置。大間屋做通山炕,單間屋做順檐炕,最小的房間可搭成棋盤炕。建成的炕不僅要堅固實用,最關鍵的是要好燒。講究的人家還把炕洞砌成圓形、曲線形,雕上花卉圖案,非常精致美觀。
舊時的宮殿、府邸還有耳宅的火炕,因為隔著磚層,要越暖和越好,尤其是乾隆朝的暢春園、圓明園二園子與慈寧、壽安、壽康三宮的地炕,既要暖和,也不能造成潮濕,不焦地板、不烤木器為佳。精于這項技術的有“地炕焦家”和“炕劉家”。清廷垮臺后,已經不知這些行家的下落了。
隨著現(xiàn)代住宅和生活方式的變化,暖氣已普及到千家萬戶,這門盤火炕的手藝也逐漸式微。
現(xiàn)代民宿農家院
都市里尋不見的火炕,成了冬季最吸引人的住宿方式?;鹂患尤肓巳缃窈芰餍械拿袼扌辛?,成為了農家旅游一大特色。充滿鄉(xiāng)土氣息的火炕民宿幾乎都開在北京郊區(qū)的景點周圍,價格從一百多到三四百不等。游玩一天后,可以躺在溫暖的火炕上,遠離城市的喧囂,享受鄉(xiāng)間的靜謐。
世界上最早的黃包車是英國一個叫培利的牧師發(fā)明的,這一偉大的發(fā)明并沒有在當時的歐洲流行。當黃包車幾經周折傳入東方后,似乎找到了其用武之地。1873年,黃包車第一次從日本傳到上海,后傳入北京,因此黃包車又名“東洋車”,口語叫“洋車”。
1886年,洋車首先在東交民巷出現(xiàn),被稱為“小東洋”。這種車是鐵皮車,木制輪子,外包鐵圈,跑起來噪音很大。宣統(tǒng)三年出現(xiàn)了膠皮車,民國后才全部改用充氣輪胎。當時的洋車必須安裝銅制小喇叭、腳鈴和車燈三樣,夏天安上帆布防雨篷,冬天則掛上棉暖篷。漸漸地,這種車在民間流行開來,坐洋車,成為當時北京人出行的主要交通工具。
老舍曾經在《駱駝祥子》一書中描述過老北京人力車夫的悲慘生活。像“駱駝祥子”一樣的人力車夫,在當時的北京非常多見,但卻沒有祥子曾經的“福分”和“艷遇”。他們大部分都是從農村出來的窮苦人,每天赤腳奔跑在馬路上,日曬雨淋,不分晝夜。人力車夫絕大多數(shù)都依靠租賃車行的洋車拉活兒,也要給車行交“份兒錢”。
抗戰(zhàn)勝利后,隨著三輪車的出現(xiàn),洋車逐漸退出了歷史舞臺。現(xiàn)如今,洋車在大街上早已沒有了蹤跡,取而代之的是出租車,或者是更方便的網約車。這種人力三輪車還能在后海一帶見到,成為外地游客來北京體驗胡同文化的一部分,
后海胡同游
來北京旅游,后海是必去的,后海幾乎成為了北京胡同文化的標簽。而逛胡同,既方便又有歷史感的方式莫過于坐三輪車游胡同了?;揪€路是前海西街老胡同銀錠橋煙袋斜街后海酒吧街大鳳翔胡同柳蔭街前海西街,這一圈下來大概40到90分鐘不等,價格根據(jù)時間長短而定。
坐在顛簸的后座上,會路過許多文人墨客都在文章中提到的荷花市場、遍布著古老四合院的金絲套地區(qū)、京城著名景觀“燕京小八景”之一的銀錠觀山、曾是醇親王載灃府邸花園的宋慶齡故居、清朝時主要經營煙具的商業(yè)街煙袋斜街、巍峨壯觀的鐘鼓樓等等,聽著車夫滔滔不絕的介紹,仿佛從老北京的歷史長河中走了一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