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維棟
梭羅在《瓦爾登湖》中說:“每個人都會有自己遺失的獵犬、栗色馬和斑鳩,有的人一輩子都在找,有的人無動于衷?!?/p>
為什么選擇這三種事物呢?當然有其他的意義。但是,為什么不選擇固化而笨拙的東西呢?我突發(fā)奇想,這三樣東西會迅速奔跑飛翔,會頃刻間消失得無影無蹤。是否可以這樣說,人是很容易丟棄某樣東西的,人們又是多么想把它尋找回來?
尋找的途徑或許因人而異,但很多人在收藏著某種物品,那是他們各自的“獵犬、栗色馬和斑鳩”。
物品的意義從來不只在于它的實際用途,盡管人們最開始擁有它也往往是能“為我所用”。然而,當它和特殊的場景、情感、經(jīng)歷相聯(lián)系的時候,它的使用價值也就退居其次了。
正因為如此,一把破舊的藤椅、一塊已經(jīng)不能準確走時的手表在一些人眼里或許一文不值,在另一些人眼里卻是個人“文物”,因為這些物品寄托著一縷情思、一種回憶。
可以說,我們過去的生活與難以計數(shù)的物品聯(lián)系在一起,許多時間、許多事物都可以化解為許多物品。在漫長的日子里,有些物品被毫不經(jīng)意地丟棄,而在毫不經(jīng)意的丟棄中,就丟棄了一段時光、一種回憶,當醒來的時候,我們會不斷地去尋找。那些物品就像一只船,把人帶進了記憶的河流中。
有趣的是,任何家庭都不是一間廢舊物品的倉庫,任何人的行囊中也并非都是具有特殊意義的物品。也許這就是生活,人們在不斷丟棄某種物品,又在不斷添置某種物品,也許這樣,回憶就不會成為一個包袱。當然正是這個過程,人們常常已經(jīng)清點了回憶,留下了那些已經(jīng)沒有了使用意義的物品,實際上這是在收藏某種回憶,也是在尋找。
一般而言,人永遠生活在三種狀態(tài)當中:時而回憶,時而向往,時而在現(xiàn)實中。離開現(xiàn)實而不食人間煙火固然是一種境界,但讓人不敢望其項背;沒有向往,人又恐怕無異于行尸走肉;沒有回憶,恐怕更是一種缺憾,因為能讓人時常回憶的東西,就是觸及心靈的過往,它讓我們過去的生活值得品味與咀嚼。沒有了這種回憶,過去就成了可怕的空白,這會讓人感到恐懼。
盡管人類是自負的,不會輕易承認自己的軟弱,但潛意識里會產(chǎn)生這樣的恐懼感,驅(qū)使他去尋找,尋找未必只屬于將來。
有個詩人寫道:“我要到遠方去,看看我自己?!蔽也恢肋@個“遠方”從時間的角度來說是否只指將來。
如果只指將來,那我想說的是:“我要回到過去,看看曾經(jīng)的自己?!?/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