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臣付
時光荏苒,日月如梭。轉(zhuǎn)眼40多年過去了,如今每到晚上坐在明亮的電燈下看書學習時,就會不時地回憶起兒時的煤油燈。
我出生于上世紀50年代末的農(nóng)村,國家還較為困難,電力在農(nóng)村無從談起,樓上樓下、電燈電話是那時不可想象的事情。小時候家境貧寒,全家七八口人,住三間土坯瓦房,父母整日面朝黃土背朝天,日出而作,日沒而息,拼命勞作,辛苦忙碌一年,也滿足不了全家人的溫飽。經(jīng)常是吃了上頓,摸不著下頓,日子過得緊緊巴巴。那時候,家家戶戶都有一兩盞煤油燈,晚上做飯、做家務照明用。為了防止碰倒煤油燈,造成不必要的浪費,都會用比較硬的泥做一個燈座,把煤油燈的底座糊得墩墩實實,放在桌子上穩(wěn)穩(wěn)當當。為了節(jié)省煤油,父親總是把家里煤油燈的燈頭撥得很小很小,只能看見做晚飯。做好晚飯后,常常是每人端上一碗飯到院子里去吃。月圓時光,比屋內(nèi)的小煤油燈還要亮。吃罷晚飯后,我們小孩子都去村里玩去了,母親再把煤油燈端到堂屋開始紡花或縫補衣裳。
家里的煤油燈,是父親手工制作的,簡單而實用。找一個空墨水瓶,在銅錢大小的圓鐵片上打一個筷子粗細的孔當燈臍,用鐵片卷成小筒做燈柱,然后用棉線或者破布條捻成芯條穿進燈柱里面,一個簡易的燈就做好了。那時候,農(nóng)村經(jīng)濟困難,買不起煤油,俺家只用一盞煤油燈。常常是每天晚上先做飯,吃罷晚飯后,把燈端到堂屋放在一個比較高的地方,也就是人們常說的高照低明,大人做家務,孩子們圍在煤油燈周圍,各寫各的作業(yè)或者翻看“小人書”。
我上三年級后,每天晚上要帶煤油燈去學校上晚自習。當時,我用的煤油燈也是自己用空墨水瓶做的。讀書時,我也是把燈芯調(diào)得很省油。有時上晚自習,沒有月光,我端著煤油燈照路,總會被風吹滅,非常煩惱?;氐郊依?,我就想,咋能改進一下,要是做一個小燈籠把煤油燈放在里邊掂著去上晚自習,就不怕風刮了。說干就干,先找來一塊小圓木板做底座,用幾根廢鐵絲均勻地穿在底座周圍拉直,再用一根細鐵絲在上頭把立直的幾根鐵絲連起來,周圍用白紙糊嚴,上方留一個小孔能冒煙就行了。這樣以來,有了制作的這個小燈籠后,在上晚自習的路上再也不怕風吹滅煤油燈了。
在那個特殊年代,煤油也是按計劃供應的。當買不到煤油點燈時,生產(chǎn)隊就會把澆地用的濃度高、燃點低的便宜柴油分給社員們點燈用。這種劣質(zhì)柴油每市斤不到一毛錢,點燈時煙氣特別大,不僅很嗆人,黑灰飛揚,常常把鼻孔熏得很黑。更有甚者,點燃時間不長,燈芯上就會銹滿黑黑的炭灰,也就是燈花,燈花會影響燈光的亮度,還會掉落下來弄臟衣物。于是,每當燈花積到一定程度,就得用縫衣針或小鐵絲,把已經(jīng)燒結(jié)的燈花及時撥掉,這樣燈就會恢復原來的光亮了。
后來,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國家電力迅猛發(fā)展,老百姓收入不斷增加,電燈開始在農(nóng)村普及,煤油燈也逐漸消失了。
一盞盞小小的煤油燈,不僅陪我度過鄉(xiāng)村讀書的歲月,也見證了社會發(fā)展和時代的變遷,已成為我人生道路上美好的回憶。小小的煤油燈不僅使我實現(xiàn)了文學夢,更照亮了我前進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