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益紅
審題能力是一種獲取信息、處理信息、應用信息的綜合能力。良好的審題能力需要有一定的語文閱讀基本功和相關數學基礎知識,更需要有良好的讀題習慣、有效的思考方法。
數學練習或數學測試時總會發(fā)現許多學生因未認真讀題,沒有看清題目要求,沒有理解題意導致解題錯誤占比非常高。只要批改完,學生再重新做一次,就會做對了。學生對這樣的錯誤不以為然,認為自己都會了,只是看錯了題目,教師經常只用“粗心”二字簡單解釋發(fā)生這種錯誤的原因,但不管教師如何要求學生做題要認真,這樣的錯誤還是屢見不鮮,原因是什么呢?除了學生自身的因素,與我們的教學有沒有關系呢?我們又該如何去培養(yǎng)學生的審題能力呢?
一、審題錯誤的成因
(一)教師的原因
教師平時教學中對學生審題習慣培養(yǎng)不夠重視,不夠重視學生審題習慣的培養(yǎng)甚至包辦代替學生分析、講解,學生失去了思考的積極性和動力,久而久之,學生形成依賴性強的壞習慣。
(二)學生原因
1.心理輕視
中、高年級的小學生在數學學習過程中,對于一些看似簡單的數學問題,以為自己掌握得很好,自以為是,因此產生輕視心理,審題時就會思想麻痹,粗心大意,結果在審題時出現了明顯的偏差。例如在學習完長方體、正方體的知識后,教師出示如下練習題:用一根鐵絲正好可以做好一個長2 cm,寬1.5 cm,高5 dm的長方體框架(接頭處忽略不計),這根鐵絲長( )厘米。學生一看到這樣的題目,直接使用棱長總和公式很快得出結論56 cm,造成了錯誤。
2.思維定勢
二、提升審題能力的策略
(一)讀——審題的基礎
在教學中要依據學生的年齡特點及不同學段的學習目標、學生閱讀理解的基本能力,對讀題的形式和要求提出明確的要求,有計劃、有目的地對學生進行讀題方法的指導。
為了讓學生養(yǎng)成認真、嚴謹的讀題習慣,在日常的教學讀題時可以指導學生出聲輕讀、或用手指讀,讀時做到不漏字、不添字,讀懂意思,同時輕聲讀后再默讀題,進一步理解題目的意思。在此基礎上可引導學生在讀題審題的過程中抓住重點詞和關鍵句,并能認真思考,從而理解文字背后的含義,便能達到融會貫通的意境,只有這樣才能逐步提高學生的讀題能力。
(二)說——審題的關鍵
(三)動——審題的捷徑
動手做一做是理解題意的有效辦法。學生通過動手折折、剪剪、畫畫加快對題意的理解。例如:在解決有關空間與圖形的問題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通過動手折折、剪剪,從而達到理解題意、解決問題之目的。如:“把一根長5米長的繩子連續(xù)對折3次,剪成若干同樣長的小段,每段占總長的幾分之幾,每段長多少米?”“用兩個完全一樣的直角三角形可以拼成哪些圖形”等。教師必須讓學生有充分的時間折折拼拼,幫助學生有效地理解題意,正確思考,并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培養(yǎng)空間觀念。
(四)比——審題的技巧
總之,培養(yǎng)學生審題能力是一個長期的艱巨的任務。良好的審題習慣是做對題目的開端,教師必須時刻關注學生良好審題習慣的培養(yǎng),從低年段抓起,把良好審題習慣的培養(yǎng)貫穿于日常教學的每一個環(huán)節(jié),在教學過程中不斷糾正學生在審題中出現的不良習慣。只有通過教師的細致分析,正確、適時指導,傳授審題的技巧及方法,加上學生的反復練習,才能使學生逐步養(yǎng)成良好的審題習慣。學生只有在不斷的嘗試中,才會有感悟,才會更深刻地理解應用教師傳授的審題方法和策略。相信經過一段時間的訓練,一定能夠使學生養(yǎng)成良好的審題習慣,學生的審題能力得到提升,學生的解題正確率得到提高,學生對學習數學更加感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