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淑榮
古詩詞和對聯(lián)中有不少“半”字用得十分巧妙。這些“半”字往往非實指數(shù)量,而是借其沒有確定范圍的特點,營造含蓄優(yōu)美的藝術(shù)氛圍。
一、寫人——含羞嬌美
白居易《琵琶行》中是這樣寫琵琶女出場的:“千呼萬喚始出來,猶抱琵琶半遮面?!迸门小疤煅臏S落之恨”,不便明說,也不愿見人。一個“半”字,寫其含羞帶怯,詩人用這一肖像描寫表現(xiàn)她的難言之痛,“半”字之妙,意在言外。
再如,白居易《長恨歌》中描寫楊貴妃的詩句:“云鬢半偏新睡覺,衣冠不整下堂來。”楊玉環(huán)剛睡醒,聽說天子派使者來到,來不及梳妝打扮,迫切希望見到使者,得到玄宗音信。一個“半”字,逼真地顯出楊玉環(huán)慵懶嬌媚之態(tài)。
二、寫景——空靈縹緲
明代梅鼎祚有《水鄉(xiāng)》一詩:“半水半煙著柳,半風(fēng)半雨催花。半沒半浮漁艇,半藏半見人家?!贝嗽娗捎谩鞍搿弊郑枥L了煙雨迷蒙、若隱若現(xiàn)的江南水鄉(xiāng)春景,有霧里看花之美。
蘇軾的詞《望江南》有云:“春未老,風(fēng)細柳斜斜。試上超然臺上看,半壕春水一城花。煙雨暗千家?!贝颂帉懘喝罩?,用“半壕”對“一城”,“春水”對“(春)花”,將“春水蕩漾生姿,花開滿城競放”的景色表現(xiàn)得燦然奪目。
白居易《暮江吟》歷來為人稱道?!耙坏罋堦栦佀?,半江瑟瑟半江紅”,寫殘陽照射江面,天氣晴朗無風(fēng),江水緩緩流動,江面細波粼粼,光色瞬息變化。“半”字平分江面,而朦朧的界線似乎存在于人們的視覺之中,虛幻空靈,迷蒙幽靜。
諸如此類的詩句還有很多。楊巨源的“綠柳才黃半未勻”寫早春之柳新葉初萌、顏色嫩黃、參差不勻的美好風(fēng)姿;劉方平“更深月色半人家”寫半披月華、半隱暗影的庭院,明暗對比越發(fā)襯托出月夜的靜謐;趙嘏“紫艷半開籬菊靜”則寫紫菊似開未開嫻靜肅穆之態(tài);杜甫“半入江風(fēng)半入云”寫樂曲隨風(fēng)蕩漾在錦江之上,冉冉飄入藍天白云間,有行云流水之妙。
三、說理——意味雋永
清代李密庵有一首《半半歌》:“半中歲月盡幽閑,半里乾坤寬展……帆張半扇免翻顛,馬放半韁穩(wěn)便?!边@是一種處世之道,作家林語堂稱之為“半半哲學(xué)”。如同哲學(xué)家尼采所說:“別在平野上停留,也別去爬得太高,打從半高處觀看,世界顯得最美好?!边@告訴人們凡事講究個“度”,適度適中是最好的境界。
品古詩,賞名句,無論寫景狀物還是寫人說理,都能喚起讀者的想象,讓人體會到朦朧含蓄的美感,吟“半”字,余味無窮。
(選自《語文世界》2006年第3期,有刪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