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子岐/文 青島恒星工作室/圖
春秋戰(zhàn)國時期的趙國有一個人,家里老鼠成災,他便去中山地區(qū)找貓來對付家中的老鼠。有個中山人給了他一只貓,這貓雖然擅長抓老鼠,但也喜歡抓雞。過了一個多月,他家中的老鼠就消失了,然而他家中的雞也沒有了。對此,他的兒子很擔心,說:“父親,貓把咱家的雞都吃光了,你怎么不把貓趕走呢?”
父親回答說:“這你就不懂了,我最怕的是家里有老鼠,至于有沒有雞,就不是那么重要了。因為老鼠會偷吃我們家的糧食,咬壞我們的衣服,在墻上打洞,還會損壞我們的家具。這樣下去,我們就會陷入饑寒交迫的境地,這結果不是比沒有雞更嚴重嗎?沒有雞,就不吃雞吧,那樣離饑寒交迫還遠著呢。既然如此,我為什么要把貓趕走呢?!”
這篇故事中父親的做法又給我們什么啟示呢?
這個故事中的父親和上一篇故事中的父親做法完全相反。他認識到家中的鼠患才是最主要的麻煩,雖然貓會吃雞,但是這個問題跟鼠患比起來,就顯得微不足道了。有時候解決問題并沒有兩全其美的辦法,所以要分清主次,先解決主要問題,再考慮次要問題。和上一篇故事中的父親比起來,這位父親選擇以大局為重,更有遠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