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小風
有段時間,我一直在寫文化散文。關于故鄉(xiāng)一些支離破碎的文化痕跡,一直深深印在我的腦海里。所以我總以為這輩子會一直寫這樣的文章。也因此收獲了不少的朋友。這幾年,我寫的很少,也寫的很慢。一度時期,我特別想寫寫故鄉(xiāng),總覺得有寫不完文字,關于我們這個家族,關于村莊的風物,或者那些已經(jīng)消失但還能用文字記錄下來的東西。但好幾次剛一提筆卻戛然而止,腦際中一片空白,甚至覺得自己稚嫩的文字,根本無法表達出內心真實的思想,或者因為敬畏故鄉(xiāng),沒有找到更合適表達的文字,于是索性就干脆停筆,一直擱置到現(xiàn)在。我始終在努力找尋造成這樣結果的緣由,是遠離故鄉(xiāng)太久,還是曾經(jīng)生活過的村莊在歲月更迭中早已物是人非,因此記憶變得模糊,文字也就變得干癟無味了嗎?
盡管如此,我還是想把它們記錄下來,甚至用我無法駕馭的一種敘述方式,讓它們被這個時代的人們所熟知。因為那些已經(jīng)消失在鄉(xiāng)村中的風物,記錄著中國一個特殊時代一段真實的歷史。在當下鄉(xiāng)村文明更替和文化繁榮的時刻,這些烙刻著時代印記的符號更應該被世間珍存,即便是僅僅存在于溫暖的文字里。
我是改革開放以后成長起來的一代人。因此,在改革開放初期,鄉(xiāng)村文明的變革和思想的解放很快讓民眾富裕起來,黃土高原上生存的這代人的生活也發(fā)生著天翻地覆的變化。地坑院、馬坊、石碾、磨盤……這些以前在農耕文明中與民間生活息息相關的建筑和器物在某一天突然全部退出了歷史的舞臺。這樣的結果讓我們猝不及防,甚至就在不經(jīng)意間。在當時看似十分普通的物件,我們現(xiàn)在居然要去圖書館或博物館里才能看的到。因此,一種莫名的傷感涌上心頭,令我的內心有些震撼。于是,在一段安靜的時光里,我再次提起筆,用稚嫩的文字,追記著童年時期這些支離破碎的記憶,把村莊里風物,慢慢地記錄成章。這樣,算是我這個游子在他鄉(xiāng)對故土一種淺薄的緬懷和無盡的懷念吧。因為,我知道,故鄉(xiāng)在那里,我的根就在那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