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221年,秦滅六國,后發(fā)兵50萬大舉進攻嶺南的百越之地,但因山路崎嶇、糧草不濟而久攻不下。于是,秦始皇命令史祿鑿靈渠以通糧道。
靈渠,渠道以靈巧著稱,得其名。它是現(xiàn)存世界上最古老的一條運河,水利工程建筑創(chuàng)造了古代幾個世界之最,具有高度的科學內(nèi)涵,是華夏民族的自豪。尤其在秦國實現(xiàn)嶺南統(tǒng)一后,它作為水上樞紐加快了民族的大融合,加速了嶺南經(jīng)濟的開發(fā),為維護國家統(tǒng)一、促進古代中原與嶺南地區(qū)的全方位交流做出了重要貢獻。
在距桂林市東北60公里的興安縣境內(nèi),有一條穿越南嶺,溝通湘、漓二江,全長約37公里的古老運河,這就是著名的靈渠。
自秦開鑿以來,它經(jīng)千年不衰,推動了古代中原文化和嶺南文化的融合,進而奠定古代中國的基本版圖;是連接海陸絲綢之路的關(guān)節(jié)點,可以說沒有靈渠就沒有海上絲綢之路最早始發(fā)港——合浦港的繁榮……在歷代進行過修整后,靈渠灌溉、分洪等水利功能依然發(fā)揮著重要作用。
正如南宋范成大所言:“治水巧妙,莫如靈渠者?!?/p>
靈渠航拍圖
郭沫若為靈渠填過一闕《滿江紅》,認為其“閘水陡門三十六,辟湘鏵嘴二千丈。湘漓接,通漢壯?!痹u價它“誠足與長城南北相呼應,同為世界之奇觀”。的確,它與長城同出自秦始皇時期,一北一南。前者阻隔了北方民族的南下掠奪,后者則促進了古代中原與嶺南地區(qū)的疆域和人文融合。
靈渠史稱鑿渠、零渠、陡河、興安運河、湘桂運河,于公元前214年鑿成通航,主要分鏵嘴、大小天平、南北渠、泄水天平和陡門5個部分,因連接了長江和珠江兩大水系,構(gòu)成了遍布華東、華南的水運網(wǎng)。它本是戰(zhàn)爭的產(chǎn)物,卻也因宏大的工程建造、曠古爍今的水上功能躋身世界水利建筑之列。
從工程構(gòu)造來看,鏵嘴、大天平、小天平、南渠、北渠、泄水天平、水涵、陡門、堰壩等主體或附加建筑,成為靈渠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盡管它們興建的時間前后不一,但緊密的關(guān)聯(lián)性,讓每一處工程“形散而神不散”,共同組成了一項偉大工程的整體。
鏵嘴筑于大小天平之前,位于興安縣城東南3公里海洋河的分水塘(又稱渼潭)攔河大壩的上游。由于前銳后鈍,形似鏵犁,故有此稱呼。
它是與大小天平銜接的具有分水作用的砌石壩,從大小天平的銜接處向上游砌筑,銳角所指的方向與河主流方向相對,把河水劈分為二使其“三七分派”,三分由南渠而合于漓,七分由北渠而歸于湘。早期的鏵嘴在現(xiàn)存鏵嘴30丈外的上游,清光緒十一年至十四年修渠時,由于它被淤積的砂石所淹,才不得不把其移建于現(xiàn)今的位置。現(xiàn)今的形狀不是前銳后鈍,而是一個一邊長40米、另一邊長38米,寬22.8米,高2.3米的斜方形平臺。它的四周用長約1.7米、厚寬60厘米至1米左右的大塊石灰?guī)r砌成,末端的南邊在新中國成立后還筑了長約30米的石堤。
接鏵嘴下游的是攔河滾水壩,大天平即攔河壩的右部,長344米;小天平為攔河壩的左部,長130米。大小天平銜接呈人字形(夾角108度),壩高2~2.4米,寬17~23米。
大小天平的建造目的是使汛期洪水能從壩面流入湘江故道,而平時則保持約1.5米的渠水深度。小天平左端設(shè)有南陡,即引水入南渠的進水口;大天平右端設(shè)有北陡,即引水入北渠的進水口。兩者壩體外部皆采用漿砌條石及魚鱗石做了防護設(shè)計。條石砌成臺階狀,頂面用石榫連接形成整體。中部塊石近于直立砌筑,就是所謂的魚鱗石,其厚度在0.7~1.3米。魚鱗石下伏的砂卵石,上部為人工混黏土的砂卵石壩體,下部為原生沉積砂卵石。上下兩部分很難分清。條石及魚鱗石之間的膠結(jié)物,一部分為沙黏土及石灰,已風化松散;另一部分是摻有桐油的乳白及粉紅色之膠結(jié)物,結(jié)構(gòu)致密,抗風化力強,特別堅硬。
靈渠水系由南北兩渠組成。它是溝通湘江和漓江的通道,全長36.4千米,平均寬度10米,水深約1.5米。
其中,南渠全長33.15公里,可分為4段:第1段自南陡口起,經(jīng)飛來石、泄水天平、馬氏橋等,長3.15公里。渠線沿湘江左岸西行,大部分為半開挖的渠道。左側(cè)沿石山或地面開挖,右側(cè)為砌石渠堤,即通常所說的秦堤,內(nèi)外坡均用條石砌筑,中間填土,開始一段砌石堤高5米,下臨湘江。第2段自大灣陡口到漓江小支流始安水止,長0.95公里。這一段全線均為開挖的渠道,工程十分艱巨,穿過太史廟山處深挖約30米。第3段自始安水起,長6.25公里,是利用天然小河擴寬而成的,同時增加了渠道的彎曲段,以減緩坡降。第4段長22.8公里,從清水河匯合處到靈河口匯入大溶江的沿程有一些支流匯入,水勢增大,河面寬闊。
北渠俗稱湘江新道,開鑿于湘江北岸寬闊的一級階地上。它全長3.25公里,全部由人工開鑿而成,大致與湘江故道略成平行,渠槽在田疇間,其水位高過湘江故道。湘江水在分水塘經(jīng)鏵嘴分流和大小天坪壩引流后,大部分流入北渠,在高塘村與湘江故道相會。
泄水天平分別位于南北二渠上,為大小天平的補充,用于大汛時的二次泄洪。南渠上建有宣泄洪水的泄水天平。渠內(nèi)水深超過泄水天平堰頂時,渠水即排入湘江。
南北渠道上還建有多個陡門。所謂陡門,就是古代的船閘,通過陡門的開啟與封閉,調(diào)節(jié)水位,保證南來北往船只不受水位落差影響而順利通行。作為建筑在靈渠的南北渠中的一種通航設(shè)施,它功能齊備,能夠?qū)崿F(xiàn)簡便靈活的操作,只是比現(xiàn)代船閘建造簡陋一些,可謂“世界船閘之父”。
堰壩是建筑在渠道里的一種攔河蓄水、引流灌田或積水推動筒車的設(shè)施。
現(xiàn)今能見到的堰壩有兩種:一種是由石塊砌成的半圓形堰壩,與石砌陡門相似,不同之處在于塞陡用的是陡杠、陡篳,而塞堰用7塊長約5米,寬約0.3米的扁平方木作為閘板開關(guān)。這種堰壩很少,南渠有2座。另一種堰壩多建在河面較寬的渠道中,自趙家堰以下共有32座。它的結(jié)構(gòu)一般都用長木樁密排深釘,框架里堆砌鵝卵石,砌成高3~4米的斜面滾水堤壩。較簡單的,不用大小框架,而是用竹簍囊石,橫亙江面,再用長木樁排列竹簍兩邊,密密釘固。堰壩上開有堰門,以便船舶往來。門有大松木樁4條分別豎在兩側(cè),每邊的兩條又用橫木串連,并與其他框架相接,以便穩(wěn)固。堰門寬4~5米,一般都用直徑約0.3米,長5~6米的大松木做堰杠,用來關(guān)堰門。
靈渠之所以被稱為古代中國勞動人民創(chuàng)造的一項偉大工程,不僅在于它穿越復雜地質(zhì)結(jié)構(gòu)的浩大工程量,還體現(xiàn)在其選址合理、設(shè)計精巧的建造想法。
說起靈渠水利建筑中的獨具匠心之處,當?shù)厝苏J為那是它自帶的“靈氣”。
在沒有任何系統(tǒng)的地理資料和精準的勘察技術(shù)的情況下,秦人想要開鑿運河溝通湘漓兩江實屬不易。從地質(zhì)勘探到工程選址、測量、設(shè)計、施工,古代勞動人民依靠智慧和汗水解決了海拔高低差、地質(zhì)條件惡劣等諸多難題,足以令當代的建筑大家們驚嘆不已。與此同時,形似鏵犁的鏵嘴、呈現(xiàn)人字形的大小天平等皆不是憑空筑成。不管是建筑選址也好,還是選材、外形設(shè)計也好,匠人們考量著它們的實際功用,或分流、或提高水位、或蓄水、或引流……每一項小工程背后都有著不少門道。
與眾多享譽世界的工程設(shè)計相比,靈渠毫不遜色之處還在于它同自然的和諧。即便過去千年,這項工程仍生生不息配合著時代的發(fā)展,集航運、灌溉、防洪等功能于一體。河段內(nèi)附設(shè)的排灌設(shè)施,既有效實現(xiàn)排洪,又使農(nóng)田旱澇保收,保障了上萬畝農(nóng)田的收成。
除了別具一格的設(shè)計、造福千秋的功用價值,靈渠的另一個寶貴之處在于對歷史文明古跡的催生和延續(xù)。舊時,人們多喜傍水而居,人群的積聚不僅能帶來區(qū)域的繁榮,還能實現(xiàn)文化的傳承和創(chuàng)造。作為重要的水上交通樞紐,靈渠自然是不遑多讓。
四賢祠位于距南陡下游約半里的南渠北岸,是座庭院式的建筑,內(nèi)有對靈渠有過貢獻的秦監(jiān)御史祿、漢伏波將軍馬援、唐桂管觀察使李渤、桂州刺史魚孟威半身塑像。
四賢祠又名靈濟祠、靈濟廟,始建于何時,史說不一。乾隆《興安縣志》記載:“元至正乙未廉訪副使乜兒吉尼建”,道光《興安縣志》也記載為元至正十五年廉訪副使乜兒吉尼建。但元代人黃裳卻在《靈濟廟記》中稱,乜兒吉尼建祠之時,原來已有四賢祠,只因原祠“廟貌簡陋,不稱神棲”,乜兒吉尼“撤敝為新,易卑以崇”,加以改建而已。四賢祠在明清兩代曾被多次修葺,后因焚毀,于光緒十四年再建。二殿并列共6開間,寬24米、深11米,東西北3面砌墻,南面有雕花木門36扇,西殿前臨靈渠有門樓,建筑面積共280平方米。新中國成立后,它因年久失修再次重建。新祠為五開間,上下2層,寬21米、深11米、高12.3米。院內(nèi)增建了回廊、住房、售貨廳及東西院門等,主體建筑基本上保留了原有民族形式。四賢祠內(nèi)除保存有元明以來10余方石刻外,院內(nèi)尚有大重陽樹一株,樹身橫吞乾隆年間石碑一塊。古樹吞碑,為四賢祠內(nèi)一大奇景。
在四賢祠西約半里的靈渠北岸邊,是一座突出堤上的天然巖石,略成方形,上平如砥。其高約4米,周約20米,上有四季桂一株,有石級可以攀登而上。石壁各方,前人題詠石刻很多?!帮w來石”的名號源自傳說——此石是四川峨嵋山飛來的仙石。它具有很強的志怪意味,從側(cè)面反映了修渠工程艱難、民夫受累的歷史現(xiàn)實。
在粟家橋附近的靈渠南岸,系明朝封張、劉、李鎮(zhèn)國將軍的神墓。清乾隆年間立墓碑,道光十三年立碑記。墓為圓形,高約2米,直徑為4米。清乾隆五十六年立的三將軍墓碑刻,文為:“三將軍墓由來久矣。其遺事記未詳載,相傳筑堤有功,敕封鎮(zhèn)國將軍,卒于吾邑,合葬東北山陽,三公一冢。則是生為當時良佐,死為后世福神。故吾邑立廟崇祀者二處,其墓雖有碑記,載事亦略……”
位于興安縣城中水關(guān)的靈渠上,萬里橋為昔日往來南北的必經(jīng)之道。據(jù)說該橋距唐都城長安水路約萬里,故稱萬里橋,為當時修靈渠之際所建。橋上原無亭,為虹式單拱,只有1層斧刃石發(fā)券砌成,兩邊橋欄的石條是后來所置。明朝構(gòu)亭復橋,清朝重修橋亭。1964年,興安縣人民政府依照原樣再次重修,重修后的橋面長6.25米、寬6米,橋拱半徑3米。
古代水平測量儀
四賢祠
萬里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