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文斌
《弟子規(guī)》的第一部分“入則孝”,它用什么開篇呢?是“父母呼,應勿緩”。為什么用這樣一個句式呢?大家細細琢磨,里面充滿著奧秘。“父母呼,應勿緩”,它用“呼”和“應”來開篇。我們知道,人的生命是由什么開篇的呢?請問,小孩子剛生下來,是先吸了一口氣呢,還是先呼了一口氣?答案在一個詞里面,呼吸。先呼一口氣,再吸一口氣。所以,《弟子規(guī)》開始說“父母呼,應勿緩”?!案改负簟备鼊傄婚_始的這個“呼”是同一個“呼”。為什么要“應勿緩”呢?因為呼而不應,就相當于你呼了氣卻不吸氣,就會沒氣了。父母一呼,馬上一應:“哎!”這是人在宇宙間進行能量交換的一個基本程序,而且要求迅速。人呼氣了,如果長時間不吸氣,是什么結果大家清楚。所以,你細想古人的話,那都是大有深意的。
“父母呼,應勿緩”,我們從大的宇宙來看這個對應,就是古人講的天人合一,宇宙間的一切運化都是如此。這個宇宙演繹的秩序就是“父母呼,應勿緩”。宇宙間一定是小質量的星體在圍繞著大質量的運轉。相對于地球來講,月球就是小;相對于太陽來講,地球就是小——這是宏觀世界。微觀世界也是如此。原子中一定是電子圍繞著原子核,如果電子突然不見了,那這個原子就會出現(xiàn)問題。宏觀世界,一定是一個小天體圍繞著大天體,微觀世界,一定是小粒子圍繞著大粒子。
這樣的狀態(tài)對應在人間倫理上就是“父母呼,應勿緩”?!案改负?,應勿緩”是一個對等行為,如果父母呼,兒女們沒反應,能量就斷掉了,這就相當于上面說的宏觀世界和微觀世界的秩序裂變,結果就是災難。人間倫理是宇宙規(guī)律的投射,它從開篇就把秘密講出來了——“父母呼,應勿緩”。
那么,“應勿緩”里面的“勿緩”,它說的是什么呢?速度感、敏捷感。古人講,“一勤天下無難事,百忍堂中有太和”。古人認為一個人要想成功、要想幸福,有兩個關鍵要素:“勤”和“忍”。“一勤天下無難事”,我們看《曾國藩家書》,他認為一個人能不能成功,一家人能不能興旺,有一個大前提——看這一家人早晨起得早不早,能不能在日常生活中做到“勤”。說白了,這是對一個人、一個家、一個團隊的反應力、執(zhí)行力的強調。所以,“父母呼,應勿緩”只是《弟子規(guī)》的舉例,由這一句話,我們可以聯(lián)想到“國家呼,應勿緩”“民族呼,應勿緩”……一個人如果父母呼,他沒有反應,可以推理,國家呼,他也不會有很好的反應;民族呼,他也不會有很好的反應。一個人的行動力迅速到什么程度才行呢?父母呼,他馬上有反應,這個人就是一個有用的人,具有建設力的人。
那么,《弟子規(guī)》在童蒙養(yǎng)正階段培養(yǎng)孩子的什么樣品質呢?培養(yǎng)孩子什么樣的素養(yǎng)、學養(yǎng)、教養(yǎng)呢?反應力。一定意義上,人的最大習氣就是惰性,而反應力的培養(yǎng)就是為了反惰性。一個人貪睡、貪吃、貪喝,從本質上講,是生命惰性在作祟。從能量的角度講,惰性生命處在一種負能量狀態(tài)。一個人的反應力不夠了,說明他的能量不夠了,這就像車沒油了一樣,就開不動了。
因此,《弟子規(guī)》從生命力建設開題??v觀全文,我們會發(fā)現(xiàn),“父母呼,應勿緩”跟“不力行,但學文;長浮華,成何人”遙相呼應,也跟最后一句“勿自暴,勿自棄;圣與賢,可馴致”遙相呼應。圣賢是怎么成的呢?“父母呼,應勿緩”。從細節(jié)、從行動力成的。可謂,“天下難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細”。
接下來作者寫道:“父母命,行勿懶?!贝蠹铱础兜茏右?guī)》的次第,呼完了怎么辦?該叫你干活了,是不是?呼你,你卻沒有反應,該怎么辦?開始命了,由溫和變?yōu)閺娭屏恕<热荒悴蛔杂X,對不起,就開始要求你了,你必須給我去。所以,在推進的次第上,“父母命,行勿懶”有了強制的意味。我們可以感受一下“應勿緩”“行勿懶”的細微的差別:“應勿緩”帶有主動性,“行勿懶”則帶有被動性,是“應勿緩”的遞進。接著講“父母教,須敬聽;父母責,須順承”:教,你要敬聽;責,你要順承。
把四句聯(lián)系起來看,是從主動性、被動性,積極性、消極性來講生命力建設。但是,我們看現(xiàn)實生活中,有多少孩子能做到這四句?不要說孩子,大人都做不到。我太太原來喊我吃飯,我一直沒反應,因為我寫東西的時候不愿意被打斷。后來她學聰明了,讓我媽喊,我媽一喊我乳名,我就得馬上關電腦。我太太說,還是要“父母呼”,“妻子呼”不靈啊。這說明我沒有把《弟子規(guī)》學好啊,如果學好了,“父母呼”要“應勿緩”,“妻子呼”也要“應勿緩”。
(常朔摘自《新民晚報》2019年1月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