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圖/劉劍
長 江口的古城太倉是中國歷史上重要的交通港口,是古代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節(jié)點城市,它崛起于宋元之交,繁盛于元明兩代,尤其是元代的“漕糧海運”和明初鄭和七下西洋,形成了以太倉為中心的輻射我國古代北洋、南洋的航線和向東洋、西洋延伸的國際航線。
太倉這座江南小城在中國航海歷史乃至世界航海和貿易史上寫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太倉擁有一流的物資給養(yǎng)、一流的港口條件、一流的船塢工場、一流的航海船只、一流的水軍力量、一流的修船技師、一流的文人志士……此天時、地利、人和的諸多優(yōu)勢和得天獨厚的地理優(yōu)勢、發(fā)達繁盛的通海貿易、強大的水軍力量、先進完善的造船工業(yè)和碼頭設施等因素的完美結合,才成就了它此段不平凡歷史。這段歷史給太倉留下了海運倉遺址、石拱橋、元代古代沉船、瀏河天妃宮遺跡、元太倉城遺址等眾多重要文化遺產(chǎn),它們都傳遞著許多珍貴的歷史信息。
海運倉遺址位于今天太倉科教新城范圍內,遺址面積40 余畝,所處的臺地高出周圍地面約0.5—1.5 米。周圍河流縱橫成網(wǎng),南有老瀏河,北有新瀏河,西為鹽鐵塘。2009 年,蘇州市考古研究所對遺址進行了考古勘探與調查,發(fā)現(xiàn)了建筑堆積和古代建筑基址,出土大量元末明初時期的陶瓷片、磚塊等。海運倉始建于元代,擴建于明代,是元至明早期的一處規(guī)模較大的國家倉儲遺址。
明崇禎《太倉州志》載:“太倉,在城南婁江北岸,亦名海運倉。洪武二十六年,即元舊創(chuàng),廒九十一,為間者九百一十九,貯浙江、南直隸各處糧至數(shù)百萬石,俗又呼百萬倉。永樂十二年,會通河成,罷海運,倉廢。弘治十年,倉基改教場。”
海運倉遺址全景
太倉石拱橋包括皋橋、州橋、周涇橋、井亭橋、金雞橋5 座橋,同為元代始建的青石橋,州橋、周涇橋、井亭橋為三孔橋,皋橋、金雞橋為單孔。皋橋、州橋、周涇橋跨越古太倉州城內同一條河—致和塘,由東向西排列,南北走向,相距僅1500 米;井亭橋、金雞橋位于科教新城內同一古岡身路段,兩橋相距約400 米。
皋橋,地栿(仰天石)外側中央雕刻“興?!倍?,裝飾蓮花“萬”字紋飾。金剛墻內立石柱,西南石柱有銘文兩行十七字“南隅朱氏妙亭助柱四條增崇福壽延長者”。橋孔內券石上有題記“歲次甲戌元統(tǒng)二年……建”等字樣,上下均裝飾以浮雕云紋和荷花紋飾。
州橋,中孔東西仰天石側面刻有“安福”二字,兩端刻有圭角。中孔內4 塊相對應的券上刻有銘文:“平江路昆山州太倉”“安福橋”“時大元天厲二年歲次已巳十月……崇福寺僧”等。
周涇橋,仰天石外側正中鐫“海門第一”四字,橋面“千斤石”為花崗巖,上刻“輪回”圖案。中孔內券石上有一題記,上雕荷葉,下飾云紋,中刻“元順元年十一月吉日鼎建”和“時次至順庚午仲冬”等字。
井亭橋,橋邊原有一井亭,現(xiàn)已毀。中孔券石刻有銘文:“南廣寺提點佛口通智大師如理一力重建眾安三環(huán)洞橋?!醯虑f嚴先師祖一長老尊靈超登上品更異□袈裟堅固福壽尊崇吉祥如意。元統(tǒng)二年三月□日再住持園智廣慈大師行□題,洞庭繩墨張應□”,上部裝飾以荷葉紋飾,下部裝飾以蓮花紋飾。
海運倉遺址考古現(xiàn)場
金雞橋,因橋面隱約可見有一雞形浮雕而得名。龍門石上鐫刻銘文“治至二年八月□日南廣寺宣授慈光普照大師孤山重建”,上裝飾以荷葉紋飾,下裝飾以蓮花紋飾。
元代,太倉的劉家港是重要的港口,是海運糟糧的基地,被稱為“六國碼頭”。據(jù)記載,當時太倉城有宋橋2 座、元橋14 座?,F(xiàn)存的這5 座橋是這段歷史的重要實物見證。
2014 年,在太倉萬豐村疏浚半涇河過程中發(fā)現(xiàn)一古代木質沉船。該船殘長17.8 米,寬5.76 米。船頭呈倒梯形小平頭,船中和船尾有部分殘缺,船艙前部成“V”字形,至中后部逐漸呈弧形,有主桅座和首桅座,未發(fā)現(xiàn)桅桿和甲板。全船共10道橫隔板艙板,有11 個艙,2 個桅座。
古船首部首封板完整,并在封板的內外側設有加強材。船尾保留了部分尾封板。第1、2、4、5、6、7、8、9 號艙壁板及尾封板存留,但已多不完整。3 號、10 號艙壁板已缺失,但可見這兩道艙壁板安裝的痕跡。右舷外板上尚存留有安裝的兩道護舷木。甲板及上層建筑已無存。尾龍骨完整,不設首龍骨。
圖① 皋橋
圖② 周橋
圖③ 周涇橋
圖④ 周涇橋欄桿雕刻
圖⑤ 周涇橋欄桿雕刻
福建泉州灣出土的宋代海船、寧波東門口出土的宋代海船、上海嘉定封浜出土的宋代船等,這些古船在龍骨與龍骨連接部位還未設加強材。山東蓬萊出土的元末明初的古戰(zhàn)船和浙江象山明代海船,在主龍骨的連接處均設了粗大的橫跨兩個艙的加強材。而2014 年浙江慈溪潮塘江出土的元代古船在龍骨的接頭處設置了長達一個艙半的加強材。太倉古船在龍骨的連接處只設了一個艙長且較細小的加強材,可以看成是一種局部加強結構的過渡階段。泉州灣宋代海船、上海嘉定封浜出土的宋代船、山東蓬萊一號元代或明初古船、蓬萊二號明初古船的船壁與外板的連接,都使用了銅釘,而太倉古船使用的是鐵釘。
明清時期船舶外板的端接縫已經(jīng)出現(xiàn)了鉤子同口、蛇頭同口、斜面同口、滑肩同口、溜肩同口、平面同口等不同結構形式,邊接縫有平對接、啟口對接。太倉古船邊接縫采用的是平對接,端接縫采用的是平面同口。隨船還出土了元代陶罐、韓瓶、墻磚、青瓷殘片等。綜合古船結構和建造工藝,太倉相關歷史、隨船出土物品等綜合判斷,該船當屬于元代,應是航行于內河和近海的貨船。
瀏河天妃宮位于瀏河古鎮(zhèn)中央老瀏河北岸,占地面積4277 平方米。瀏河天妃宮始建于北宋宣和五年(1123),是旅居婁江口閩粵海商肇建的民間私祠,原名靈濟宮,元至正二年(1342)移建于現(xiàn)址,歷經(jīng)元、明、清、民國諸代,屢毀屢建,主修者有鄭和、林則徐等歷史人物。其中,主體建筑后殿樓建于清乾隆八年(1744),正殿于清宣統(tǒng)三年(1911)因失火焚毀。
瀏河天妃宮僅存后殿樓、配殿、廊等建筑及正殿遺址。后殿樓坐北朝南,重檐硬山頂小青瓦哺龍脊,上下二層磚木結構,五架梁帶卷棚頂前軒,并有前后廊。面闊明三間次二間。明三間為抬梁式結構,東、西梢間為穿斗式結構,底層前廊外層為木柵欄門。其用料碩大,金柱為楠木材質,歷經(jīng)200 余年不腐不蛀。配殿坐北朝南,為硬山頂小青瓦哺龍脊,穿抬混合磚木結構,三開間五架梁帶卷棚頂前軒廊,原是太倉州城隍行宮,康熙五十一年(1712)由大學士、禮部尚書王掞回鄉(xiāng)捐資助建。
元代沉船
瀏河天妃宮是見證元明大規(guī)模漕糧海運,明代鄭和七下西洋起錨地的重要遺跡,與多位杰出歷史人物關系密切,也是媽祖文化廣泛傳播影響的具體例證。
圖① 瀏河天妃宮前殿
圖② 瀏河天妃宮后殿
圖③ 配殿(原城隍廟)南立面
圖④ 后殿樓底層和二層前軒
圖⑤ 后殿樓底層和二層前軒
樊涇村元代遺址位于太倉城廂鎮(zhèn)新華東路南、太平南路西、上海西路北、致和塘南岸??脊殴ぷ髡咧饕謻|、西兩區(qū)開展考古發(fā)掘。
兩發(fā)掘區(qū)出土了大量瓷片,另有大量暫時原址保留,小件標本總計2 萬余件,以青瓷為主,有少量卵白釉、黑白瓷、白瓷、黑釉瓷、青花瓷等,時代以元代中晚期為主,其中青花瓷以明清為主??杀娓G口有龍泉大窯、景德鎮(zhèn)窯、磁州窯、建窯等??杀嫫餍斡型搿⒈P、爐、盞、高足杯、尊、缽、渣斗、燈、塑像等,另有石質硯臺、陶質燈盞、瓦當、磨盤、缸、墊餅、宋代銅錢、琉璃管狀飾品等,合計40 余類。發(fā)掘出土的大量元代精美瓷器、瓷片,對補充元代龍泉青瓷標型器和建立元代龍泉青瓷標本庫有重要歷史和學術價值。
太倉建城史晚,也沒有窯廠記載,如此大規(guī)模的沒有使用痕跡的成品瓷器集中出現(xiàn)在太倉,當為外運而來。從發(fā)掘情況來看,以浙江龍泉窯口為主。根據(jù)文獻記載,推測運輸線路有二,其一從寧波沿海岸至太倉;其二,走部分陸路,至太湖轉河道至太倉。然后在太倉外銷或者中轉內銷。遺址很有可能跟海運貿易有密切關系,是太倉歷史上參與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歷史見證。
除此以外,今天的太倉境內還有周聞夫婦墓志銘、陳良紹墓志銘、太倉清真寺碑、海寧寺碑、陳賢墓志銘、周聞之子墓志銘、《通番事跡之記》碑、元代海船舵、元代鐵釜、元代海船棕纜繩等相關海絲遺跡遺物。
樊涇村元代遺址發(fā)掘區(qū)域全景
青釉印花雜寶紋盤
卵白釉“樞府”款盤
青釉鬲式爐
乳濁釉爐
琉璃簪
石硯臺
太倉,素來被稱為“皇帝糧倉”。元、明兩代,中央政府均在太倉設立了全國規(guī)模最大的國家糧倉—海運倉,并從太倉出發(fā)海運漕糧,將江南的糧食運輸?shù)教旖颉⒈本?、遼東,也曾多次運輸?shù)匠r半島。
在大力發(fā)展海漕事業(yè)的同時,負責海漕的朱清、張瑄也在太倉進行大規(guī)模的國內、國際貿易,海內外商船云集于此,國內有浙、閩、粵沿海諸省的客商,國外“凡高麗、琉球諸夷,往來市易”,太倉劉家港由此開辟了通往高麗、日本、琉球及東南亞、南亞、西亞各國的海上航線,成為古代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港口。
元初,朱清、張瑄掌管的行泉府司具有海外貿易管理職能。元后期至正二年(1342),元政府又在太倉設立了“慶元等處市舶分司”。當時的太倉,十分興盛繁華,史籍記載說“官第甲于東南,稅家漕戶、番商賈客云集阛阓,糧艘商舶、高檣大桅集如林木,琳宮梵宇、朱門大宅不可勝記”,故而有“六國碼頭”“天下第一碼頭”的美譽。
明代永樂宣德年間,太倉又一次迎來了航海和對外貿易事業(yè)的高峰期。自永樂三年至宣德八年(1405—1433)的28 年間,由200 多艘船只、近3萬人組成的鄭和船隊7 次從太倉出發(fā),遠航亞非各國,最遠到達了非洲東海岸,堪稱人類航海史上的空前壯舉。鄭和下西洋使自秦漢時代逐漸形成的海上絲綢之路得以徹底貫通,并且使之由單向到多向,由線狀到網(wǎng)狀,由近洋到遠洋,由小型船隊到大型船隊轉變,故而可稱為是海上絲綢之路活動的“極盛期”。太倉是鄭和船隊的起錨港和歸泊港,數(shù)萬水手、將士,以及各國君主、使臣、商人常年進出太倉港。
太倉博物館藏《明武略將軍太倉衛(wèi)副千戶尚侯聲遠墓志銘》就有關于墓主人周聞被選為鄭和下西洋的武官,先后于永樂七年(1409)、永樂十一年(1413)、永樂十五年(1417)、永樂十九年(1421)、永樂二十二年(1424)、宣德六年(1431)六次跟隨鄭和下西洋的記載。
元、明時期,是太倉航海事業(yè)大發(fā)展的黃金時期,同時也是太倉參與海上絲綢之路海貿活動的主要歷史階段。太倉可謂是“海上絲綢之路元、明時期長江口地區(qū)的主要港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