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清王朝的發(fā)祥地撫順地區(qū),流傳著一種獨具民族風韻的民間舞蹈:撫順地秧歌,它的表演火爆、矯健、粗獷、豪放,被譽為“遼東山區(qū)的爛漫之花”。
撫順地秧歌歷史悠久,據(jù)楊賓所撰的《柳邊紀略》記載:“上元夜,好事者輒扮秧歌,秧歌者以童子扮三、四婦女,又三、四人扮參軍……”另據(jù)該書卷五詩集中的《上元曲》第三首描述:“夜半村姑著綺羅,嘈嘈社鼓唱秧歌?!庇纱丝梢酝茢?,秧歌早在明清之際就已在東北各地廣泛流傳,后在長期的演變過程中,秧歌不斷融入滿族習俗,吸收了關內(nèi)移民帶來的中原民間舞蹈。
撫順地秧歌又稱“太平歌”,俗稱“韃子秧歌”“老韃秧歌”。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人物是旗裝打扮的“韃子官”和僅穿皮襖、斜挎串鈴及各種生活和狩獵器具的“克里吐”(俗稱“外韃子”),其表演以一臂于前、一臂于后、大伸大展為主要特征,以上身晃動、下身屈、雙腳交錯、大起大落為基本動作,這些動作多源自躍馬、射箭、戰(zhàn)斗之類滿族原始狀態(tài)的生產(chǎn)生活,也有的系模仿鷹、虎、熊等動物的動作,其中多有傳統(tǒng)舞蹈的元素。
撫順地秧歌的舞蹈動律可概括為:“揚、蹲、盤、跺、擺、顫”。“揚”指雙臂的動作,特點是幅度開闊、舒展奔放、大伸大展;“蹲”是男性下身半蹲動作,有“拉蹲步”“蹶達步”“七山步”“勒韁步”“蹲襠步”等基本姿勢,造型穩(wěn)健,便于轉動;“盤”多指男性雙手展開,上身左傾右擰,下身低蹲起伏,女性盤旋作勢,眼看右下方,雙肩聳動;“跺”是腿的動作,有“跺嗒步”“雙腳跺步”“單腳跺步”“蹶達跺”等,有烘托氣氛之用;“擺”指女性腰部、胯部的靈活擺動,有“大擺腰”“小擺腰”之分,增強舞姿的表現(xiàn)力和美感;“顫”有雙肩的聳動、腳膝的踮踏、頭部的搖晃、手持扇絹的擺顫,意在細微處表達內(nèi)心的美感,使舞姿處于流動狀態(tài)。
撫順地秧歌是滿族早期漁獵生活和八旗戰(zhàn)斗生活的真實寫照。其伴奏音樂是在滿族薩滿跳神的打擊樂形式上發(fā)展形成的,樂器有大鼓、大鑼、大鈸、中鈸四件,采用民間祭祀跳神時所持抓鼓(或單鼓)的打法,以“老三點”的鑼鼓點貫穿始終。后來,由于滿漢雜居,撫順地秧歌引進了嗩吶及漢族秧歌的曲牌。鼓手也改為雙棒打法,鼓點由簡到繁,增強了撫順地秧歌的感染力。
撫順地秧歌的兩名省級代表性傳承人——袁貴林、巴恒金,目前是兩支最為活躍的秧歌隊的會首。已年過半百的袁貴林,是撫順八旗風秧歌藝術團團長,他自幼喜歡地秧歌,曾專門向滿族秧歌藝人沈同超學習下裝表演,逐漸形成粗獷豪放、矯健英武的表演風格。多年來,袁貴林積極致力于撫順地秧歌的保護和傳承工作,從2004年建團至今,已培育和發(fā)展地秧歌藝人50余人。而身為80后的代表性傳承人巴恒金,則屬于年輕的秧歌傳承人,他出生在撫順薩爾滸的一個滿族村落,父親會打鼓,大爺跳反串,從小耳濡目染的他5歲就學會了跳滿族秧歌。巴恒金常年堅持扭秧歌,除了帶隊員,他還堅持到新賓當?shù)氐臐M族小學向小學生們傳授撫順地秧歌表演技藝。巴恒金說,他現(xiàn)在最想做的事情就是竭盡全力教更多的孩子學會本民族的舞蹈,讓這項珍貴的傳統(tǒng)文化后繼有人,讓這朵絢爛的“爛漫之花”常開不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