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由敦煌本《二十四孝》看儒釋倫理的融通

2019-04-27 15:19買小英
絲綢之路 2019年1期
關鍵詞:二十四孝人生哲學敦煌

買小英

[摘要]中國傳統(tǒng)的儒家哲學思想與外來佛教哲學思想的相互融通構成了敦煌人生哲學的主要思想內涵,并在敦煌文獻與石窟藝術中得到了充分體現(xiàn)。本文以敦煌文書S.3728《故圓鑒大師二十四孝押座文》作為儒釋融通的典型文本示例,分析古代敦煌地區(qū)流傳的《二十四孝》《孝子傳》《孝經》等版本在內容、形式和作用等方面同中原地區(qū)流傳版本之間同根同源的關系,體現(xiàn)出儒家倫理和佛教倫理在發(fā)展過程中的融匯與貫通。

[關鍵詞]敦煌;人生哲學;《二十四孝》;儒釋倫理

[中圖分類號]K870.6? [文獻標識碼]A? ? ?[文章編號]1005-3115(2017)24-0054-05

中古時期,特別是魏晉隋唐時期,中國傳統(tǒng)哲學思想(主要以儒家思想為主)受到外來佛教哲學思想的影響,從而經歷了不同思想文化之間的碰撞、沖突、融合、變通的歷史過程。在這一劃時代的歷史進程中,敦煌首當其沖。敦煌人通過手手相傳的文書范本,通過直觀可見的石窟藝術,借助神圣莊嚴的宗教儀軌,表達他們對于宇宙人生問題的思考與關照。

“傳統(tǒng)中國文化在某種意義上,可稱為孝的文化;傳統(tǒng)中國社會,更是奠基于孝道之上的社會,因而孝道乃是使中華文明區(qū)別于古希臘羅馬文明和印度文明的重大文化現(xiàn)象之一。在傳統(tǒng)的中國社會與文化中,孝道實具有根源性、原發(fā)性、綜合性,是中國文化的一個核也觀念與首要文化精神,是中國文化的顯著特色之一?!眥1}對傳統(tǒng)孝道文化的繼承和豐富是儒釋倫理融變與合璧過程中最為顯著的方面。敦煌文書S.3728《故圓鑒大師二十四孝押座文》即為儒釋融通的典型范本。以下引錄全文,以便說明。

〔左街僧錄圓鑒大師賜紫云辯述〕

世間福惠,莫越如來。相好端嚴,神通自在。

佛身尊貴因何得?根本曾行孝順來。

須知孝道善無疆,三教之中廣贊揚。

若向二親能孝順,便招千佛護行藏。

目連已救青提母,我佛肩舁凈梵王。

萬代史書歌舜主,千年人口贊王祥。

慈烏返哺猶懷感,鴻雁纔飛便著行。

郭巨愿埋親子息,老萊歡著彩衣裳。

最難誑惑謾衷懇,不易輕欺對上蒼。

泣竹筍生名最重,臥冰魚躍義難量。

若能自己除譏謗,免被他人卻毀傷。

犬解報恩能碾草,馬能知主解垂韁。

休消賄貨耽淫欲,莫惱慈親縱酒狂。

男女病來聲喘喘,父娘啼得淚汪汪。

兩肩荷負非為重,千遶須彌未可償,

勤奉晝昏知動靜,??搭伾珕柊部?。

吐甘咽苦三年內,在腹懷耽十月強,

試出去遙和夢逐,稍歸來晚立門傍。

孝慈必感天宮福,五逆能招地獄殃。

勤苦卻須歸己分,資財深忌入私房。

須憂陰騭相摩折,莫信妻兒說短長,

自是意情無至孝,卻怨庚甲有相妨。

四鄰忿怒傳揚出,五逆名聲遠近彰,

若是弟兄爭在戶,必招鄰里闇遷墻。

至親骨肉須同食,深分交朋尚并糧,

祗對語言宜款曲,領承教示要參詳。

誡乖斟酌虧恩義,稍錯停騰失紀綱,

切要撫憐于所使,倍須安? 向孤孀。

〔姑姨舅氏孤孀子,收向家中賜寵光,

貧闕親知垂?jié)?,崎嶇道路置橋梁?/p>

佛道若能依此教,號曰慈悲大道場?!?/p>

晨昏早遣兒妻起,酒食先教父母嘗,

共住不遙還有別,相看非久即無常。

生前直懶供茶水,沒后虛勞酹酒漿,

志意順從同信佛,美言參問勝燒香。

柔和諫要慈親會,丑漏名須自己當。

正酷熱天須扇枕,遇嚴凝月要溫床。

殘年改易如流速,甘旨供承似火忙。

若解在生和水乳,卻勝亡后祭豬羊。

爭無里巷明宣說,自有神祇闇記將。

共樹共枝爭判割,同胞同乳忍分張。

如來演說五千卷,孔氏譚論十八章。

莫越言言宣孝順,無非句句述溫良。

孝心號曰真菩薩,孝行名為大道場,

孝行昏衢為日月,孝心苦海作梯航。

孝心永有清涼國,孝行常居悅樂鄉(xiāng)。

孝行不殊三月雨,孝心何異百花芳。

孝心廣大如云布,孝行分明似日光。

孝行萬災咸可度,孝心千禍總能禳。

孝為一切財中寶,孝是千般善內王。

佛道孝為成佛本,事須行孝向耶娘。

見生稱意免輪回,孝養(yǎng)能消一切災,

能向老親行孝足,便同終日把經開。

善言要使親情喜,甘旨何須父母催,

要似世尊端正相,不過孝順也唱將。

文中講述三層意思:一是宣傳孝是成佛積善的根本,列舉出目連救母、釋迦牟尼孝父、舜主“孝感動天”、王祥“臥冰求鯉”、郭巨“為母埋兒”、老萊“戲采娛親”、孟宗“哭竹生筍”、 楊香“扇枕溫衾”等的孝道行為。二是從個人言行、家庭關系、為人處世,對父母的關愛等方面列舉了人們在日常生活中所應遵循的各種孝行。三是強調孝心與孝行并行,指出孝乃儒釋兩家共同的倫理準則,須行孝道,便能成佛。我們將文中人物故事所涉及的各類事項列表1如下。

依上表所示,文中各位孝子孝親的對象大多為母親,孝行的方式也多為自我犧牲,孝子的范圍既有佛祖,又有俗弟子,上至遠古皇帝,下至平民百姓,既有成人,也有兒童,反映出盡孝心、行孝行、報母恩的孝親行為是不分時間、空間,不分人物、階層、年齡。眾生皆可盡孝心、行孝行。

眾所周知,“二十四孝”是古代24位孝子故事的集合,內涵豐富,表現(xiàn)形式十分多樣,不僅是儒家宣揚孝道思想的教化之品,還是佛、道的宣傳品,歷來被講唱文學、戲曲作品及各類圖畫等形式所應用。大澤顯浩在《明代出版文化中的“二十四孝”——論孝子形象的建立與發(fā)展》中認為,“二十四孝”主要存在三大系統(tǒng),即《孝行錄》系、《二十四孝詩選》系、《日記故事》{2}《故圓鑒大師二十四孝押座文》中提到的舜、王祥、郭巨、老萊、孟宗、楊香等在“二十四孝”三系統(tǒng)中均出現(xiàn)過,屬于“二十四孝”故事系統(tǒng)中的骨干孝子,故事的時間都集中在晉及晉以前。

該《故圓鑒大師二十四孝押座文》被認為是現(xiàn)今最早提到“二十四孝”的文獻,作者為僧人圓鑒(即云辯)。據(jù)S.4472《左街僧錄與緣人遺書》、《佛祖統(tǒng)紀》卷四二《法運通塞志》、卷五二《國朝典故》以及《洛陽縉紳舊聞記》卷一《少師佯狂》等可考,云辯是五代后唐至后周時期著名的俗講僧人,活躍于洛陽、開封一帶。在后唐明宗天成元年(926)皇帝誕辰之時,曾應邀赴內殿講論,直到后晉。云辯除從事俗講活動外,還參與一些世俗的娛樂活動。后卒于廣順元年(951)。此“二十四孝”故事的編撰應成型于晚唐,至五代宋初時已廣泛流傳。在敦煌發(fā)現(xiàn)的云辯詩文都是從內地傳抄過去的。由此可見,云辯所講《二十四孝》變文不僅限于敦煌一地,而是當時社會的普遍情況,其中的孝子故事在唐代類書中的也多有記載。如表2所示。

值得注意的是,在《故圓鑒大師二十四孝押座文》中,將佛經與《孝經》(孔氏譚論十八章)相提并論,體現(xiàn)出儒家孝道與佛教俗講的結合。而且“二十四孝”故事中多次展現(xiàn)出的自我犧牲精神更符合佛教所提倡的慈悲精神。這些情況表明,在唐宋之際,包括云辯在內從事俗講活動的僧人,他們接受了儒家“百行孝為先”的思想,同時也迎合統(tǒng)治者的統(tǒng)治需要和廣大群眾的心理需求,將佛教經典中可以用來宣揚孝道的內容同本土的歷史故事結合起來,將中國人喜聞樂見的孝子故事融入到俗講中,大力宣揚孝道倫理觀念。對于聽眾而言,則在這些孝行故事和俗講文學中漸次接受著佛教思想的熏陶。張國剛先生甚至推測,儒家倫理所大力宣揚的“二十四孝”故事極有可能是佛教徒最早編撰的。實質上,儒家奉行的《孝經》和民間《二十四孝》故事之間是理論與實踐、因與果的關系?!缎⒔洝肥恰抖男ⅰ返睦碚摳鶕?jù)和指導思想,《二十四孝》則是《孝經》的具體實踐和成功典范。據(jù)《后漢書》記載,早在東漢時期就已有《孝經》傳入西北地區(qū),并在涼州一帶流布。

敦煌文書中現(xiàn)存的S.728、S.1386、S.3993、S.5545、S.5821、S.6177、P.2545、P.2674、P.2715、P.2721、P.3378、P.3382、P.3428、P.3698、P.4775、P.4897等數(shù)十件都是抄有《孝經》的寫卷(下圖為P.3378《孝經》)。同時還有為《孝經》注疏的作品,如P.3274《御注孝經注疏》、S.3824《御注孝經集義并注》、P.3369、P.3830《孝經白文》等。其中,玄宗《御注孝經》參照諸家注解,擇善從之,全文雖僅有1700余字,但內容卻包括《開宗明義章》《天子章》《諸侯章》《卿大夫章》《士章》《庶人章》《三才章》《孝治章》《圣治章》《紀孝行章》《五刑章》《廣要道章》《廣至德章》《廣揚名章》《諫諍章》《應感章》《事君章》《喪親章》等,共計十八章。玄宗開元年間御注《孝經》意在將之作為立法制度建設的重要環(huán)節(jié),并著重強調“孝”的教化作用,突出孝中所蘊含的“忠”之義;天寶年間再注《孝經》,更多的是著眼于思想意識形態(tài)領域,強調君主的個人品行,力圖強化對孝的道德約束和后天教育,這也是儒釋道并舉措施中大力提倡儒家的重要體現(xiàn)。敦煌文書S.6074《勸孝歌》,S.5739《孝經贊》,P.3943、P.4560《孝順樂贊》,P.3910《新合孝經皇帝感辭》,P.2633、P.3386、P.3582《楊滿山詠孝經十八章》,P.2418《失調名·阿娘悲泣》等詩文作品宣揚的都是孝道觀念。這些流傳至今的俗文學作品充分體現(xiàn)了在儒釋倫理的共同作用和影響下,敦煌人對于家國孝道的關注與重視。

從東漢到隋唐時期,文人士子編寫了多種《孝子傳》,如東漢劉向《孝子傳》、晉陶潛《孝傳》、劉宋王韶之《孝子傳》、宋躬《孝子傳》、隋蕭廣濟《孝子傳》、師覺授《孝子傳》、虞盤佑《孝子傳》等。在敦煌變文中就存有殘卷S.389、P.3536、P.3680《孝子傳》,三卷皆無標題,文中除記述孝子故事外,文末都以詩作結。如表3所示。

此外,孝子故事中的孝子形象在墓葬“孝子圖像”中亦被廣泛采用,如東漢晚期的山東嘉祥武梁祠石室畫像,四川樂山柿子灣1號東漢崖墓,河南洛陽翟泉村北鄺山出土的北魏孝昌三年寧憊石室,美國納爾遜藝術博物館所藏北魏孝子石棺等。在甘肅境內發(fā)現(xiàn)的數(shù)十座宋金時期的墓葬中也有磚雕或彩繪的“二十四孝”人物故事,主要集中在隴西縣宋墓、蘭州中山林金墓、榆中金墓、臨夏金墓以及永登連城、會寧、清水縣的白沙電峽、賈川董灣等宋金墓葬中。其中,見于隴西宋墓、清水電峽金墓中的睒子鹿乳奉親的故事,在山西省壺關南村北宋元祐二年(1087)墓和洛陽北宋崇寧五年(1106)石棺刻線中也出現(xiàn)過。睒子本生故事本為佛教藝術題材的作品,在新疆克孜爾千佛洞、莫高窟第428窟、麥積山第127窟等北朝或以前的石窟壁畫中有較多體現(xiàn),都是對傳統(tǒng)孝道文化的宣揚。《故圓鑒大師二十四孝押座文》中提到的孝子在歷代《孝子傳》中均可見。如下表4所示。

據(jù)統(tǒng)計,敦煌本《孝子傳》中有16位孝子被編入后世流傳的“二十四孝”,其輯寫的26則孝行故事與《日記故事》系“二十四孝”的內容也多有契合。敦煌本《董永變》《舜子變》《父母恩重經講經文(二)》《目連緣起》、楊滿川《詠孝經十八章》、蒙書《古賢集》等中提到的孝子也都不出《孝子傳》的范圍。他們同甘肅宋金墓葬中所見的孝道人物相符,大部分依據(jù)各代史書或孝子傳記載,或詳或略,可與史籍互證,甚至有些故事是依據(jù)當時口頭傳說而成,與宋金墓葬所表現(xiàn)的情節(jié)一致。這說明,這些孝道人物故事在當時的內地和敦煌地區(qū)都十分流行,以致于敦煌地區(qū)的佛教徒也借此來宣揚儒家的孝悌觀。這些都充分體現(xiàn)出當時儒釋融合的歷史現(xiàn)象。

任何宗教的傳播,既會受到世俗政權所擁有的強制執(zhí)行力量的制約,又會受到人們的習慣性理解與思維方式的限制,同時還會受到歷史傳統(tǒng)和權威的約束。佛教在中國的發(fā)展必定會與中國傳統(tǒng)文化之間產生觸碰,互有融合。為了生存和發(fā)展,佛教一方面努力融合儒家孝道觀,迎合中土文化,從緣起、平等、慈悲觀念發(fā)展出佛教中知恩、報恩的理念,并由報恩而引申出忠孝觀念。另一方面佛教高僧與民間信徒用極大的熱情翻譯佛家經典、撰文反駁儒家的批判,并用壁畫、寶卷、俗講等藝術方式使佛教的孝道觀漸次深入民心,成為具有中國特色的佛教,這是佛教社會化的成功嘗試。

綜上所述,敦煌地區(qū)流傳的孝子故事同中原地區(qū)的孝子故事同根同源。敦煌變文《維摩詰經講經文》中曰:“忠既行,孝既晨,必見高官名謂顯。”《目連緣起》中提到“奉勸座下弟子,孝順學取目連”,“莫學一輩愚人,不報慈親恩德”等,則是孝道觀念在政治領域的升華,體現(xiàn)出“移孝作忠”的倫理思想。上述敦煌民眾對孝道思想的宣揚和踐行,包括以石窟壁畫為載體流傳下來的孝子孝行、佛教經典以及變文等,都是在吸收儒家孝道故事及佛事活動的孝親色彩的過程中,體現(xiàn)其時其地佛教對傳統(tǒng)孝道思想的主動貼合,而且這種“貼合”不僅反映在歸義軍政權的上層統(tǒng)治階級,而且更多地與普通民眾的日常生活相關聯(lián)。這些孝子故事、佛事活動的本質和涵義是訴諸于民眾在心理和文化層面的熏陶和教化,其對于國家、民族而言更具穩(wěn)定性。從這個意義上講,這些孝道資料的價值在一定程度上兼及敦煌以外的其他地區(qū)。

儒家倫理將為父母盡孝視為一切教化的根本,“以孝為教,即為教化”,強調施從親始,而其根本精神在于更多地遠離對個人利益的關切,把愛心更多地釋放于社會及他人,從而養(yǎng)成一種關懷他人、關懷社會的胸懷和情懷。即由親親施始,親親啟蒙,人情陶冶,進而達到道德的升華。而中國化的佛教倫理在儒家孝親倫理的基礎上,不僅倡導子女對現(xiàn)世父母的孝行及勸善,而且視“六道眾生皆是我父母”,將關愛之心、慈悲之行擴展到社會大眾,乃至一切無量眾生。由此可見,中國化的佛教倫理在保持原有印度佛教的倫理規(guī)范之外,充分地吸收和接納了中國傳統(tǒng)世俗倫理(主要是儒家倫理)的道德倫常。這種吸收與接納的過程,是對儒家倫理和佛教倫理二者之間契理契機地融匯與貫通,并加以發(fā)展和利用,繼而實現(xiàn)中國佛教從“出世”宗教向“入世”宗教的轉變,使其內容和形式更加的豐富和具體,實現(xiàn)其普及大眾、惠及眾生的宗教意旨。就此而言,在所有的宗教(甚至哲學)中,佛教以其思想的開放型與融通性,理論的非獨斷性或宰制性,使它能與其他宗教對談溝通,籍以自我改善與自我創(chuàng)新。這既是佛教中國化的需要,也是佛教中國化的結果。

[注? 釋]

①肖群忠:《〈中國孝文化研究〉介紹與摘要》,《倫理學研究》,2004年第1期,第107頁。

{2}大澤顯浩認為,《孝行錄》于元末高麗首見,前二十四章為“二十四孝”,供童蒙或教化用;《二十四孝詩選》編撰者署“元末福建郭居敬”,與《孝行錄》存在同一時期、不同地域流傳的可能;《日記故事》是明代通俗類書的典范,一般包含“二十四孝”內容,為萬歷至今最為普遍的系統(tǒng)。

{3}《初學記》中沒有提到郭巨為母埋兒的故事,但有郭道孝行的記載,從中可見與郭巨相似的孝行。

[參考文獻]

[1]王重文.敦煌變文集[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4.

[2]張國剛.唐代家庭與社會[M].北京:中華書局,2014.

[3]吳崇恕,李守義.《二十四孝》與《孝經》的關系及其揚棄[J].孝感學院學報,2004,(4)。

[4]趙超.“二十四孝”在何時形成(上)[J].中國典籍與文化,1998,(1):40~45.

[5]魏文斌,師彥靈,唐曉軍.甘肅宋金墓“二十四孝”圖與敦煌遺書《孝子傳》[J].敦煌研究,1998,(3):75~90.

[6]潘文芳.“二十四孝”研究[D].福州:福建師范大學,2010.

[7]葛兆光.中國思想史:第一卷[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1998.

[8]郁倩云.論二十四孝的佛教起源[D].濟南:山東大學,2015.

[9]汪泛舟.敦煌佛教文學儒化傾向考[J].孔子研究,1991,(3):85~91.

猜你喜歡
二十四孝人生哲學敦煌
古代敦煌人吃什么
古代敦煌人吃什么
亮麗的敦煌
絕世敦煌
用灑脫之筆詮釋簡靜生命哲學——讀王蒙隨筆《不煩惱:我的人生哲學》
墻頭上的《二十四孝》
浮石繪話
——《青瓷》作者的人生哲學
賀麟人生哲學的精神向度
二十四孝 拾葚異器
武藝 二十四孝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