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影影
兩位少年殺人犯走上犯罪道路,與其家庭教育的缺位有著直接關系。吳某的父親常年在外務工,爺爺奶奶對其十分溺愛,即使是在殺害母親后,爺爺奶奶也在極力為其辯解,試想這樣的家庭如何能培養(yǎng)出“三觀正?!钡暮⒆??再反觀羅某,更是因為家庭教育的缺失,沉迷于網絡世界,一言不合就錘殺雙親。由此看來,家庭教育直接影響著未成人的心理和人格的形成,正確的引導和親情的關懷才能讓青少年的心智和身體健康發(fā)展,尤其是父母在孩子成長過程中扮演的角色更是不可或缺。
同時,根據《刑法》規(guī)定的刑事責任年齡標準,吳某和羅某被免于刑事處罰。處理結果雖然“合法”,但公眾不可能接受他們在不受到任何約束的情況下回歸社會,回歸校園。就像學生家長和老師擔心的那樣,誰能保證他們不會再危及他人?學生家長和老師的擔心不無道理,隨著經濟社會的發(fā)展,中國青少年的心智教育已經趨于成熟,“一刀切”的年齡界定“刑事責任”已經不符合當下的境況,甚至成為部分青少年以身試法,膽大妄為的“護身符”。更有甚者,有些未滿14周歲不夠量刑標準的少年犯已是幾進幾出派出所的“累犯”。因此把明顯具有社會危害性的孩子直接放歸社會明顯就是某些執(zhí)法部門的懶政行為,也是對整個社會不負責的行為。
另外,相關收容教養(yǎng)機制的缺位也給青少年犯教育和矯正工作增加障礙。即便是符合我國當前的有關法律規(guī)定,但未達到刑事責任年齡也不可以放任不管。在其重返社會前,必須對其做到有效管制與矯正,確保消除他們社會危害性。其實,早在1956年我國就出臺了“收容教養(yǎng)”機制,但在現實生活中,收容教養(yǎng)卻難以落到實處。很多地方沒有設立工讀學校以及收容教養(yǎng)流程和標準等沒有明確規(guī)定導致流于形式。這一點我們可以參考一些國外的優(yōu)良做法和經驗,例如對于未成年犯進行保護觀察、社區(qū)服務、家庭監(jiān)禁等,一方面給了犯罪的未成年人應有的犯罪代價,同時也給了犯罪的未成年人一個機會,讓他們在改過的同時,積極融入社會。
俗話說“無規(guī)矩不成方圓”,減少未成年人犯罪既需要家長的日常引導關愛,也需要社會的教育關注,相關部門也要切實負起責任,不能“一刀切”,也不能當甩手掌柜,切實建立完善科學的法律體系,真正能讓未成年犯懸崖勒馬,迷途知返,也能為其他青少年健康成長保駕護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