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宣成
案例:
開學初的一個晚自習,我?guī)б粋€班的學生觀看了一期自己很喜歡的節(jié)目——《朗讀者》。這期節(jié)目以“等待”為主題,邀請了演員張一山、作家阿來、白鰭豚專家劉仁俊、飛機設計師程不時等人講述關于“等待”的故事。觀看時,學生都很專注:當張一山講述自己童年拍戲經(jīng)歷時,學生時而哈哈大笑,時而發(fā)出嘆息;當白鰭豚專家劉仁俊為與他相伴20多年的白鰭豚淇淇朗誦《大自然的享受》時,不少學生感動流淚;當飛機設計師程不時談制造運-10的過程時,學生都贊嘆不已;當中國航天人朗誦《祖國啊,我親愛的祖國》時,每個學生的表情都嚴肅莊重,那一刻,我真切地感受到他們心中濃烈的愛國情感。課后,班里一個“問題少年”用兩個字形容自己的感受——“震撼”,他平時聽課可是連5分鐘都不能安靜的。
寫作時,學生也不像以往那樣擠牙膏、湊字數(shù)了,我突然感受到做語文老師的幸福!但接著又有點失落——原來我之前上課效果平平,問題不在于學生,而是我的方式不對。就在頭一天,我在另一個班講《回延安》,試圖通過自己“聲情并茂”的朗讀,讓學生感受到作者對延安的深情,激發(fā)他們的愛國情感,但是一節(jié)課看似洋洋灑灑,實則卻無所收獲。而帶這個班看完《朗讀者》節(jié)目后,再講《回延安》時,學生都認真地、飽含感情地朗讀、品析。我讓學生談談學習感受,很多學生都提到了飛機設計師程不時的例子。我想,相較于一節(jié)普通的課,這一期節(jié)目可能在學生心里留下了更多有價值的東西。
由此,我深深地體會到:每個學生都能被打動!不是學生反應不靈,而是我們在課堂上沒有提供足以打動他們的東西。
(本案例由杭州師范大學附屬倉前實驗中學申申老師提供)
從2017年起,義務教育階段道德與法治、語文、歷史三個學科正式開始使用全國統(tǒng)編教科書,其主要目的是以教科書為抓手,加強青少年的傳統(tǒng)文化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這樣一來,如何落實新教材的編寫理念、切實用好新教材就成了一線教師必須面對和解決的問題。
提供上述案例的申申老師是一位入職不到一年的語文教師,她和同事在教統(tǒng)編教材中的《回延安》時深有感觸:對于當下的初中生來說,《回延安》的故事似乎太過久遠,學生對詩中所蘊含的熾熱情懷很難產生思想的悅納和情感的共鳴,從而導致課堂教學“一面熱”的現(xiàn)象——教師讀得聲情并茂,學生卻聽得無動于衷,真可謂言者諄諄,聽者藐藐。對于教師來說,恐怕再沒有什么情境比這更讓人尷尬和郁悶了!
不過令人欣慰的是,面對教學困境,申申老師積極地尋找突圍之道,嘗試了一個能讓學生產生情感共鳴的小創(chuàng)新:在學習課文之前,先播放一期《朗讀者》節(jié)目,將學生不知不覺帶入充滿家國情懷的教學場域中。聽著來自不同行業(yè)的人士講述自己的故事,朗讀一篇篇作品,連所謂的“問題少年”都被震撼了。有了這樣的情感基礎,再講《回延安》,學生的表現(xiàn)與另一班就迥然不同:之前的學生是浮躁的、游離的,而此時的學生卻是沉靜的、投入的。這不禁讓我想起了朱熹《觀書有感》中描述的情景:“昨夜江邊春水生,艨艟巨艦一毛輕。向來枉費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朗讀者》不正是那悄然漲起的“一江春水”嗎?它負載著《回延安》這艘“艨艟巨艦”,讓學生自由而輕盈地行駛于知識與情感的江河之中——對于一個新入職的教師來說,這是多么奇妙的情景與際遇啊!
“眾峰雖參差,適我無非新?!痹诼L而瑣碎的教育生活中,創(chuàng)新既是辛苦的,又是讓人欣喜和幸福的。不過,在享受這種欣喜和幸福的同時,我們還有必要對這些小發(fā)現(xiàn)、小創(chuàng)新進行深入探究和理性思考:它們所蘊含的教學論價值到底是什么,又能給我們帶來哪些啟發(fā)呢?
回答這些問題,還需要從經(jīng)濟與合作發(fā)展組織(OECD)的一份報告《教師作為學習環(huán)境的設計者:創(chuàng)新教學法的重要性》說起,報告通過對27個國家和國際學校聯(lián)盟的研究,歸納了在全球范圍內興起的六種有別于傳統(tǒng)的創(chuàng)新教學法,并認為它們將深刻改變未來的教育走向。這六種教學法是:混合式學習、游戲化教學、計算思維教學、體驗式學習、具身學習、多元讀寫能力和基于討論的教學。其中,混合式學習主要目的是通過最大化地利用技術和數(shù)字化資源,實現(xiàn)基于學生需求的差異化教學和高效的課堂互動。它的實施形式主要有三種:翻轉課堂模式、基于實驗室的學習模式、線上線下學習模式。翻轉課堂模式指的是學生先自學下節(jié)課的相關資料,課堂上在教師幫助下實踐、拓寬和加深對知識的理解。
仔細對照混合式學習的定義,我驚喜地發(fā)現(xiàn):申申老師這次看似無心插柳的小創(chuàng)新,卻在一定程度上契合了混合式學習的內在邏輯。
首先,這節(jié)課關注了傳統(tǒng)教學與在線技術以及數(shù)字化資源的混合。申申老師通過播放《朗讀者》節(jié)目,為學生營造了一個強大的情感磁場,創(chuàng)生了一個潤澤的教學環(huán)境。也許有人會說,翻轉課堂不是要求教師自己制作教學視頻嗎?播放電視節(jié)目這么輕松的事情怎么能和翻轉課堂搭上關系呢?的確,自從翻轉課堂的概念提出以來,它幾乎和自制教學視頻畫上了等號,很多教師為此花費了大量的人力、物力,有些視頻也確實在課堂上發(fā)揮重要作用,收到了良好效果。但是,也有相當一部分老師得不償失,辛辛苦苦制作的視頻反倒使課堂流于花哨的表演。其實,正如翻轉課堂的創(chuàng)始者——美國科羅拉多州林地公園高中的化學教師喬納森和亞倫所說,翻轉課堂不是教學視頻的代名詞,其根本目的在于運用視頻技術重組課堂的時間和空間結構,從而增加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掌控性,為師生之間、生生之間的互動提供更多的可能。
既然視頻僅僅是手段,我們就大可不必糾結于教學視頻是不是自制這個問題,而應從實際的教學出發(fā),在尊重和保護知識產權的前提下,提倡“拿來主義”,將主要精力用在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并實施精準化的教學指導上。在我看來,OECD所說的“最大化地利用技術和數(shù)字化資源”,其本義在于使混合式學習中的技術和數(shù)字資源的“使用效益最大化”,而非“復雜程度的最大化”。大道至簡,如果最簡單的技術能夠帶來最大的混合效益,又何樂而不為呢?
其次,這節(jié)課關注了多種教學方法的“混合”。正如德國著名教學法專家邁爾在他的《怎樣上課才最棒》一書中所說,好的教學從來都是多種教學方法的綜合。我們認為,這個世界上從來沒有一種放之四海而皆準的最好的教學方法或模式,而只有適合于此時此地、此情此景的教學方法和模式?;旌鲜綄W習之所以被列入六種創(chuàng)新教學法之首,我想其原因不僅在于它充分運用了現(xiàn)代技術手段,更在于它為教師實施多種教學方法提供了寬廣的平臺和空間。
以申申老師的課為例,當她看到講解法、朗誦法都沒有收到好的效果時,就轉而引入視頻教學,以此引發(fā)學生的家國情感,起到了意想不到的作用。當申申老師的教學行為從一面熱的個人講授轉換到和學生一起沉靜投入地欣賞視頻,她感受到的不僅僅是教學方式的改變,一定還伴生著教師觀、學生觀的改變。從這個意義上來說,混合式學習之所以具有引領未來教育的獨特魅力,其深層的原因在于借助技術和教學的混合,促成了教師教育理念的嬗變。
最后,這節(jié)課關注了教學內容的混合。在我看來,這一點是實施混合式學習需要注意的焦點問題,理由有兩個。
第一,無論是技術還是方法的混合,其目的都是為教學內容服務的。如果沒有教學內容的混合,無論技術和方法如何巧妙,最終還等于“蘿卜炒蘿卜”。如果申申老師“死揪”住《回延安》這首詩或是其他詩歌翻來覆去地讀,恐怕就如同蒸饅頭不加酵母一樣,出鍋的東西總是干癟無味的;而一旦在教學內容中加入《朗讀者》節(jié)目這個“酵母”,普通的“面粉”就可以蒸出松軟可口的“饅頭”。以此觀之,我們要想讓統(tǒng)編教科書的理念和內容真正落地,就必須在其中摻入能夠促使發(fā)生神奇變化的“酵母”。正如統(tǒng)編歷史教科書執(zhí)行主編葉小兵所說:“教師一定要樹立用教材教的觀念,而不是教教材。把握了這一點,很多問題就迎刃而解了。”而所謂“用教材教”,就是教師在吃透教材的基礎上再創(chuàng)造、再設計。
第二,與技術和方法的混合相比,教學內容的混合最能看出教師的素養(yǎng)和功力。人類進入數(shù)字時代之后,每個人都置身于信息的海洋中,各種數(shù)字資源唾手可得,但是如何在其中找到適合自己的教學內容,最能考量一名教師的專業(yè)性和判斷力。即便是百度這類搜索“神器”,也僅僅能為我們解決去哪里找的問題,卻不能解決“你最需要的是哪一個”的問題。正是在這個意義上,英特爾前總裁貝瑞特才說:“計算機并不是什么神奇的魔法,教師才是真正的魔術師?!?/p>
因此,我們可以做出這樣的判斷:混合式學習,將為我們的教學增添無窮魅力;而技術與人的創(chuàng)造力,則是混合式學習賴以騰飛的雙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