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明珠
摘要:黃河發(fā)源于中國青海省巴顏喀拉山北麓的約古宗列盆地,正是黃河的滋潤,黃土高原才成為中國文明萌芽生發(fā)之地。到哪里才能找到我們“最早的中國?本文擬利用最新的考古材料及其專家解讀,梳理中國文明萌芽生發(fā)的線索,事實證明,中國文明的主干深深植根于黃土高原中。
關(guān)鍵詞:黃河;黃河畔;中國文明;萌芽
中圖分類號:0632.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19)05-0119-03
一、前言
黃河發(fā)源于中國青海省巴顏喀拉山北麓的約古宗列盆地,流經(jīng)青海、四川、甘肅、寧夏、內(nèi)蒙古、陜西、山西、河南、山東9個省區(qū),輾轉(zhuǎn)蜿蜒5464公里,是世界第六長河流。黃河被譽為“母親河”,黃河、黃土是孕育中華文明的“搖籃”。在中華兒女心里,母親河是最美的。她的美,在詩人的詠嘆里—李白的“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王之渙的“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令人蕩氣回腸;她的美,在百轉(zhuǎn)千回、九曲十八彎的河曲群和溝壑縱橫的黃土里,仿佛豪邁奔放、纏綿惆悵的信天游在耳邊縈繞;黃河之美,更是在母親河的博大胸襟里,她用甘甜的乳汁哺育了中國文明——正是黃河的澆灌,使荒漠變成良田;正是黃河的滋潤,黃土高原才成為中國文明萌芽生發(fā)之地。
黃河干流長五千多公里,沿途眾多支流不斷匯入,洮河、湟水、渭河、涇河、汾河、窟野河、禿尾河、無定河、伊洛河、沁河……到哪里才能找到我們“最早的中國”?著名考古學家蘇秉琦先生提出中國遠古文明起源的多元化模式——即“滿天星斗”說。黃土高原區(qū)內(nèi)有三個重要河流谷地平原:渭河谷地平原、伊洛河下游谷地平原、汾河下游谷地平原。這三大谷地平原地勢開闊、氣候溫和,是原始文化最發(fā)達的地區(qū)(如圖1所示),華夏文明之光最早在這里出現(xiàn)。本文擬利用最新的考古材料及其專家解讀,梳理中國文明萌芽生發(fā)的線索,事實證明,中國文明的主干深深植根于黃土高原中。
在哪里才能找到“最早的中國”?首先我們得厘清何謂“中國”?李零教授認為,“第一,它得有個‘中,有個四裔趨中的‘文化中心和‘權(quán)力中心,對四周有強大的吸引力;第二,它得有個‘國,也就是一個‘城,即一個較大的‘文化輻射面和‘權(quán)力控制范圍”,二者兼具,才能叫‘中國”。因此,李零認為西周才是“最早的中國”。除此以外,另有學者認為“中國”可以從政治和文化兩方面去理解,而“文化意義上的早期中國”的萌芽可以追溯到距今6200年前后的廟底溝二期文化(簡稱“廟底溝二期中國說”),也有人認為汾河谷地的“陶寺文化僦是“早期中國”,另外還有“龍山中國說”、“二里頭中國說”等等??梢钥隙ǖ氖牵袊拿鞯闹鞲擅妊可l(fā)于黃土中、黃河畔。
二、“中原龍山時代”即“早期中國”
趙輝教授認為黃河流域的“中原”在中國文明發(fā)展中發(fā)揮“核心”作用。所謂中原,不是一個嚴格的自然地理概念,而是古代人文地理概念,大體相當于黃河中游地區(qū),古稱華夏。“中原”是天下居中、八方輻輳之地,其地理位置居于各區(qū)域文化的中心,史前文化形成以“中原”為核心的歷史發(fā)展趨勢。以中原為核心的多元一體格局肇始于距今5000~4500年,并在龍山時代(距今4500~3900年)奠基。這個“中原核心”成為以后夏商周三代歷史展開的文化及地理基礎(chǔ)。
約在公元前5000年,中原地區(qū)的新石器文化融合成仰韶文化,彩陶盛行(如圖2所示),其文化的影響力遍及大半個中國。但是,大約從公元前3500年開始,仰韶文化高度統(tǒng)一的局面不復存在了,各地文化的獨立性和不平衡性凸顯。到公元前2500年前后,形成了幾支既有聯(lián)系、又有各自特色的地方文化,它們被統(tǒng)稱為“中原龍山文化”。龍山文化是分布于黃河中、下游地區(qū)的銅石并用文化,典型遺址分布于黃河中下游的河南、山東、山西、陜西等省,文化特征以許多薄、硬、光、黑的陶器,尤其是蛋殼黑陶最具特色(如圖3所示)。
公元前2000年前后,在這一地區(qū)產(chǎn)生了被認為是夏文化的二里頭文化,二里頭遺址也被認為是夏王朝的都邑。此后幾千年的中國歷史,就以中原地區(qū)為舞臺展開了。同時,中原文化對周邊社會的凝聚力不斷增強,不僅為夏商周三代文明,也為更持久的以中原為中心的歷史發(fā)展趨勢奠定了基礎(chǔ)。因此,“中原核心龍山時代”即為“早期中國”。
三、黃河中游陜晉豫“廟底溝時代”(足巨今6200~5500年)為“早期中國文化之根”
與上述觀點類似,另有學者認為距今6000年前后黃河中游豫陜晉三省的廟底溝文化是“早期中國”。廟底溝文化存在時間不長,但影響范圍很廣,廟底溝文化典型的圓點紋、弧線三角紋、花瓣紋彩陶在北達遼西、西至甘青、南逾洞庭湖、東面大海的大半個中國都有分布。鷹鼎1957年出土于陜西華縣泉護村遺址南面的太平莊,《華縣泉護村》報告對該器物作描述如下:“細泥黑陶,器形像鶚,是一件實用的造型藝術(shù)品。作蹲踞形,體態(tài)豐肥,兩翼微撐起,兩足壯實有力。鶚頭極形象,在嘴之兩側(cè)僅分別各用一刀,巧妙地將上下嘴唇刻畫出來。眼正視前方,圓凸,正視之,令人對鶚生雄壯嚴峻之感。后足形態(tài)上區(qū)別于前二足,寬扁,顯然象征鶚尾,附于鼎腹后方以支撐器物。三足均為空足,皆貼附在鶚腹之下,壁厚1.3厘米。鼎為圜底,口唇上有凹槽,原來當有器蓋。整體造型均勻、大方、逼真”。
廟底溝文化時期已經(jīng)出現(xiàn)中心聚落、“宮殿式房屋”,表明廟底溝時代已率先邁開走向文明社會的步伐。豫晉陜的中原核心區(qū)此時無論在地理還是文化意義上,都可視為是龍山、夏商乃至于秦漢以后的中國雛形。所以,黃河中游的6000年前后的廟底溝時代可稱為“最早的早期中國文化圈”,或者稱為最初的“早期中國”。
四、汾河谷地的“陶寺時代”(距今4300~3900年)為“最早的中國”
如果把龍山文化、廟底溝文化視作早期中國文明之初的話,山西襄汾縣的陶寺文化才是真正由“中”與“國”兩個要素構(gòu)成的“最早的中國”??脊艑W家在陶寺遺址發(fā)現(xiàn)了古觀象臺,它由13根夯土柱組成,呈半圓形??脊湃藛T推斷,古人是從觀測點通過土柱縫隙觀測塔爾山的日出方位來確定季節(jié)、節(jié)氣和安排農(nóng)耕的。陶寺觀象臺可能是人類歷史上首次進行的天文大地觀測臺,主要目的是建立陶寺統(tǒng)治者的天下觀。此外,陶寺的墓葬遺址中出土一套玉器,包括一件玉琮和一件圭尺,考古學家認為玉琮是套在玉圭尺上的游標,而套上玉琮游標的陶寺圭尺便成了甲骨文“中”字;再結(jié)合陶寺遺址中的其他出土物陶鬲等生活器皿、陶鼓和石磬等禮樂器,陶寺遺址構(gòu)成了“地中之都、中土之國”最早“中國”概念的考古物證。
陶寺觀象臺除了具有郊天祭日的宗教禮儀功能之外,其世界最早的觀測建筑柱縫儀器系統(tǒng)所建立的20個節(jié)令太陽歷,成為王權(quán)控制整個農(nóng)業(yè)社會生產(chǎn)、生活、政治、宗教的科學軟實力的體現(xiàn)。陶寺城內(nèi)還發(fā)現(xiàn)大型倉儲區(qū),為陶寺政權(quán)直接控制,即陶寺邦國的國庫,主要用于儲存糧食,是國家備戰(zhàn)備荒的行政設(shè)施。
五、禿尾河畔的神秘古城——石峁城(距今4300~3800年)
石峁古城位于陜西省榆林市神木縣高家堡鎮(zhèn)石峁村的禿尾河北側(cè)山峁上,地處黃土高原北部邊緣。城內(nèi)面積超過400萬平方米,存續(xù)于距今4300~3800年,系國內(nèi)已知規(guī)模最大的上古時期城址。考古專家認為石峁城已經(jīng)步入中國北方早期國家都邑的行列之中,是中國北方距今4000年前后早期國家的統(tǒng)治中心和權(quán)力象征,為中國國家起源的研究提供了有力實證。石峁遺址是探尋中華文明起源的窗口,可能是夏早期中國北方的中心。有學者認為石峁城可能是黃帝的都城昆侖城。
有趣的是石峁文化和陶寺文化的關(guān)系,石峁城所代表的“北方”與陶寺城所代表的“中原“距離非常近,而且在時間上幾近同時,兩者勢均力敵、亦敵亦友,陶寺的興衰是否和石峁人群的南下有關(guān)?這一問題有待進一步探討。
石峁城的重要發(fā)現(xiàn)是在皇城臺的“垃圾堆“里出土50000只羊的碎骨、數(shù)千枚骨針和骨錐,還有大量石英巖、燧石和瑪瑙加工而成的細石器,另有一定數(shù)量的玉器,說明石峁人群可能通過這些骨器和石器的交換得以控制周邊地區(qū)。
最精彩的是石峁城城垣(如圖5所示)。石峁城由皇城臺、內(nèi)城和外城三重石砌城垣組成,其中皇城臺為一座底大頂小、四面包砌層階狀石墻的臺城,系大型宮殿及高等級建筑的分布區(qū)域;內(nèi)城將皇城臺包圍其中,城內(nèi)分布居住址、墓葬、窯址等;外城面積約190萬平方米,也有居住址和墓葬分布。石峁城是目前國內(nèi)所見規(guī)模最大的龍山晚期至夏代早期城址。
六、洛河岸邊的二里頭是中國第一個“國家”(距今3800~3500年)
從分布范圍和文化影響看,與新石器時代上述其他文化相比,二里頭文化開始突破黃河流域和盆地等自然地理單元和文化屏障的限制,控制范圍或達整個黃河中游和淮河上游地區(qū),更向外做大范圍的文化輻射。二里頭風格的陶禮器向北、向西傳播,玉石禮器牙璋向南傳播至長江流域,充分展現(xiàn)了二里頭文化的巨大張力。
二里頭城址內(nèi)發(fā)現(xiàn)井字形的城市主干道網(wǎng)、中軸線對稱布局的大型宮殿建筑群、方正規(guī)矩的宮城,使用青銅禮器(如圖6所示)。鑄造綠松石器,這些文化要素在此前絕無僅有;同時,銅、錫、鹽、綠松石、海貝等四方資源匯聚于此,使人相信二里頭是中國歷史上最早的城市。有城、有都邑、又有廣域王權(quán),因此,二里頭文明才堪稱“最早的中國”。
七、結(jié)語
黃河孕育了中華文明。黃河支流渭河、汾河、伊洛河谷地是中華文明之根所在。傳說炎帝和黃帝兩大部族就生活在黃河中游地區(qū),后來黃帝成為部落聯(lián)盟的首領(lǐng),并融合其他部族,形成“華夏族”。世界各地的炎黃子孫,都把黃河流域認作中華民族的搖籃,稱黃河為“母親河”,視黃土地為自己的“根”。“早期中國”在這里萌芽生發(fā),有賴于黃河的灌溉以及松軟肥沃、易于耕種的黃土。隨著考古發(fā)現(xiàn)的不斷豐富,“最早的中國”總有一天會撩開神秘的面紗,我們期待著那一天早日到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