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馳
詠梅詞是宋代詠物詞題材中非常重要且不容忽視的一部分。在這其中,有兩位詞家的詠梅詞引起筆者注意,一者被稱之為“若本朝婦人,當推文采第一”的李清照,另一位則是“以氣節(jié)自負,以功業(yè)自許”的辛棄疾。兩人為山東鄉(xiāng)友,素有“濟南二安”之稱,將“二安”的詠梅詞拿來深究一番遂成了筆者心中“誠摯的向往”。
一、精神之梅與現(xiàn)實之梅
李清照與梅花之間是整個生命歷程的契合表征,因此,她塑造的梅花其實是一種由自然客觀物轉(zhuǎn)變成的精神依托物。梅花不斷地內(nèi)化成她生命情感的內(nèi)核,它是由客觀現(xiàn)實不斷向精神皈依這一內(nèi)化過程所構(gòu)成的。所以,李清照詠梅詞中的梅花是一個獨立的精神存在體,它的周圍沒有山石、溪水、雪花、房屋等現(xiàn)實環(huán)境的參與和干擾,它的出現(xiàn)其實就是李清照精神世界的反映。從起初“香臉半開嬌旖旎”的少女時不時吐露著“此花不與群花比”的自信與理想,到“未必明朝風不起”表達出自己心中的一點嬌恨閑愁,再到“難堪雨藉,不耐風揉”又道出了自己久居閨中的怨恨以及思念之情。直至最后,“挼盡梅花無好意”“故應難看梅花”“一枝折得,人間天上,沒個人堪寄”,李清照把埋在心頭的重重悲傷全部傾注于梅花,使之承載了她精神情感上的無限訴求。梅花是她整個生命的依托,其所涵蓋的情感包容量是非常巨大的,這儼然就是一朵精神之梅。
而對于辛棄疾所詠之梅而言,梅花更體現(xiàn)出一種現(xiàn)實性。他更傾向于把梅花放在具體的現(xiàn)實情境中去塑造和描繪,如“斷崖修竹”“暗香橫路雪垂垂”“茅舍疏離江上路,清夜月高山小”等,在不同的現(xiàn)實環(huán)境中展現(xiàn)出梅花。之所以如此,原因有二。其一,辛棄疾詠梅詞多是即物詠物,這樣一來,梅花多是有客觀現(xiàn)實基礎的,如《清平樂》(斷崖修竹)是“檢校山園”時所詠之梅,《歸朝歡》(山下千林)是因“靈山齊庵菖蒲,皆長松茂林,獨野梅花一枝,山上盛開,照應可愛”而作。其二,辛棄疾所詠之梅具有現(xiàn)實性,是跟辛棄疾自己的個性特點和人生理想緊密相關(guān)的。梅花其實正是辛棄疾人格理想的外化,他把自己身上的戰(zhàn)斗精神和遠大理想都投射到了梅花上,使得梅花在具體的現(xiàn)實環(huán)境中儼然具有一種“戰(zhàn)斗氣質(zhì)”,似有一股“氣吞萬里如虎”的氣勢和“壯歲旌旗擁萬夫,錦襜突騎渡江初”的壯志豪情。如此一來,不同于李清照所詠之梅的不斷內(nèi)化,辛棄疾之梅更傾向于一種不斷外化的過程,他將自己滿腔的抱負和在困境中仍持以堅毅和無畏的精神無限度地外化到梅中,為此,我們看到的是一株具有英雄主義情懷的現(xiàn)實
之梅。
二、無我之境與有我之境
李清照的詠梅詞,因其與梅花呈現(xiàn)出高度的相融性,達到了“梅我交融”之境界。其詠“梅”實為詠“我”,“香臉半開嬌旖旎”是描繪梅花的,又何嘗不是說她自己美麗動人呢?“一枝折得,人間天上,沒個人堪寄”她將梅花所處的環(huán)境同自己孤寂寥落的心境巧妙地融合在一起,雖看不出有“我”的舉動,卻通過梅花能夠強烈地感受到李清照內(nèi)心永不平靜的波瀾,那份對亡夫、鄉(xiāng)關(guān)、家國的無限懷念在不經(jīng)意之間全然表露了出來。由于梅花與“我”是相融的,梅中有我,我中有梅,李清照將自己的情感歷程同梅花緊密地契合在一起,所造之境乃是“無我之境”。
辛棄疾的詠梅詞則彰顯出一種“有我之境”,即所謂“有我之物,以我觀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其在詠梅過程中,更傾向于把自己強烈的主觀情感注入梅中,達到一種有“我”無“梅”的境界。《鷓鴣天》(桃李漫山)“若將玉骨冰姿比,李蔡為人在下中”,辛將漫山桃李看成是李蔡,可見他有意將籬落梅花比作英雄無路的李廣,以此來表達自己壯志難酬的郁憤之情。
辛的詠梅詞呈現(xiàn)出高強度的“我”的主觀色彩,是一種飽含深度的“有我之境”。這里的“我”不僅僅表現(xiàn)自己報國無門而悲憤的“小我”,而是站在一個更為宏觀的角度和立場上吶喊出了南宋千萬百姓對于家國興亡無限關(guān)懷憂慮的“大我”。正是“大我”這樣一個強大的內(nèi)核,讓辛棄疾的詠梅詞得以綻放出更為雄厚的力量?!靶翖壖补P下的我,已經(jīng)超出了個人的狹小范疇,他背負了一個時代的痛苦和悲憤,因此其詞中的抒情主人公不僅僅是‘小我,也是‘大我。他在主客關(guān)系上打破了物我交融、情景合一的審美典范,而是以我為主、以情為主,造成了一種失衡的、跌宕的審美
特質(zhì)?!?/p>
三、用典的一致性與多樣性
李清照在詠梅中所使用的典故有“何必臨水登樓”“何遜在揚州”“更誰家橫笛”“笛聲三弄”等。其中,除卻陶潛臨水,王粲登樓、蕭史弄玉之典,另外的幾乎都涉及了梅花,不是梅花古曲,就是由梅花衍伸出來的情感寄托。而辛棄疾的用典則有“摸索應知,曹劉沈謝”“又識商山皓”“壽陽妝鑒里”等,不勝枚舉。不僅有跟梅花有關(guān)的典故,更有許多是信手拈來,或是描摹刻畫,或是表達理想而運用的。劉熙載《藝概·詞曲概》說道:“稼軒詞龍騰虎擲,任古書中俚語、瘦語,一經(jīng)運用,便得風流,天姿是何夐異!”
李清照和辛棄疾詠梅在化用典故所產(chǎn)生的情感指向性方面同樣存在著一致性和多樣性這兩種態(tài)勢??v觀李清照的用典,無論是“何遜在揚州”“吹簫人去玉樓空”,還是“一枝折得,人間天上,沒個人堪寄”,其情感的指向性都是非常一致的,即都意在表現(xiàn)自己寂寥落寞之心境。
而對辛棄疾來說,他在詠梅詞中用典可謂是信手拈來,水到渠成,其情感指向性不是單一的,而是多元的。如借用“商山四皓”四位德高望重之輩,表達了自己對梅花的崇敬之情,也為自己的品行修養(yǎng)立下了標準;再如巧用何晏、沈約之典,體現(xiàn)梅花膚色的潔白和枝條的瘦削。
李清照和辛棄疾詠梅詞存在著用典上的不同,即在涉及內(nèi)容和情感指向方面,李清照用典都呈現(xiàn)出高度的一致性,而辛棄疾則體現(xiàn)了多樣性的一面。李清照更渴望通過使用梅典來吐露自己內(nèi)心的孤寂與悵惘,所以典故傳遞出的情感和我的情感是始終如一的。而對辛棄疾來說,善用典故向來就是他的特長,而在其詠梅詞中,他總能機敏巧妙地將典故與梅花以及所要抒發(fā)的情感緊密聯(lián)系在一起,既描繪出梅花優(yōu)美的姿色,又抒發(fā)了自己深厚的內(nèi)心情感,用典融化不澀,圓轉(zhuǎn)靈活。
參考文獻:
[1]褚斌杰,孫崇恩,榮憲賓.李清照資料匯編[M].中華書局,1984-06:4.
[2]辛更儒.辛棄疾資料匯編[M].中華書局,2005-10:50.
[3]劉寶明.宋代詠梅詞論說[D].曲阜師范大學,2009.
[4]劉熙載,袁津琥校注.藝概注稿[M].中華書局,2009-05:509.
編輯 段麗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