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鴳
(棗莊市中醫(yī)醫(yī)院針灸一科,山東 棗莊 277100)
慢性盆腔炎(CPID)是臨床常見病,近年來,女性感染性盆腔疾病的發(fā)病率逐漸增高,以寒濕凝滯型慢性盆腔炎為主,因為本病遷延難愈的特點,極大的影響了女性患者的身心健康[1-3]。筆者在辨證論治的基礎上,采用中藥灌腸的方法治療本病 30例,取得了較好的療效,現(xiàn)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來自針灸科和婦產(chǎn)科門診患者60例,隨機分為治療組和對照組,各30例。治療組年齡23~45歲,平均31.11歲;病程最短6.1個月,最長5年,平均 (2.59±0.63) 年;孕次 1~3 次,平均 (1.51±0.33) 次;產(chǎn)次 0~3次,平均 (1.96±0.15) 次。 對照組年齡 22~45歲,平均31.28歲;病程最短6個月,最長4.9年,平均 (2.47±0.65) 年;孕次 1~3次,平均 (1.55±0.31) 次;產(chǎn)次 0~3次,平均(1.92±0.16)次。2組在年齡、病程,及病情等方面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具有可比性(P>0.05)。
1.2 納入標準 參照《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試行)》[4]制定。(1)癥狀:腰骶部脹痛,或有下腹墜脹疼痛,常在勞累、月經(jīng)前后、甚或性交后加重,月經(jīng)量多或經(jīng)期延長,白帶增多,或伴有精神不振、疲乏、低熱、失眠等。(2)體征:子宮B超檢查常呈后傾后屈位,活動受限或粘連固定?;加袑m肌炎時子宮可有壓痛感;輸卵管炎時子宮的一側(cè)或兩側(cè)可觸及條索狀的增粗輸卵管,伴有壓痛;盆腔結締組織炎時,子宮的一側(cè)或兩側(cè)能捫及片狀增厚、壓痛,或有宮骶韌帶增粗、變硬、觸痛。(3)B超檢查提示有卵巢囊腫或混合性包塊、盆腔積液。(4)中醫(yī)診斷標準參考2002年國家藥品監(jiān)督管理局發(fā)布的《中藥新藥臨床指導原則》]和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國家及規(guī)劃教材《中醫(yī)婦科學》擬定。
寒濕凝滯型:小腹冷痛,痛處不移,得溫痛減,帶下量多,色白質(zhì)稀,形寒肢冷,面色青白。舌淡,苔白膩,脈沉緊。
1.3 排除標準 ①未符合中、西醫(yī)診斷標準者;②妊娠期或近期準備妊娠婦女、哺乳期婦女;③有婦科腫瘤者;④合并有嚴重的肝、心、腎,或糖尿病等其他重要器官的器質(zhì)性疾病者;⑤不能配合者、不能堅持治療者。
1.4 治療方法
1.4.1 治療組 中藥灌腸的藥物組成:敗醬草15 g,板藍根 6 g,老鸛草 60 g,絲瓜絡 6 g,茯苓 10 g,雞血藤20 g,桃仁 3 g,當歸 10 g,赤芍 10 g,紅花 3 g,蒲公英 10 g,魚腥草 6 g,白花蛇舌草 6 g,桂枝 3 g,炙甘草 6 g。煎藥:按常規(guī)煎藥方法,先將所有藥物用1000~1500 mL的冷水浸泡于砂鍋(或搪瓷鍋亦可,不能用鐵制容器)中約30 min,然后武火加熱煮沸,再改用文火慢煎,使藥液濃縮到300 mL左右備用。灌腸準備:等藥液溫度冷卻到42℃左右時,即可用灌腸帶將藥液裝入,然后吊于輸液架上,使其距離患者肛門約30 cm;患者在灌腸之前需排空大小便。灌腸操作:囑患者取左側(cè)臥位,將肛管插入肛門內(nèi)15 cm左右,然后調(diào)整滴數(shù)70滴/min,30 min內(nèi)滴完為宜。灌腸操作一般在睡前0.5 h進行,灌腸結束后囑患者平臥10 min以上,注意患者有無異常反應,并且灌腸操作之前要注意避開月經(jīng)期。
1.4.2 對照組 少腹逐瘀湯加減:小茴香(炒)7粒,干姜(炒) 0.6 g,延胡索 3 g,沒藥(研) 6 g,當歸 9 g,川芎 6 g,官桂 3 g,赤芍 6 g,蒲黃 9 g,五靈脂(炒)6 g,蒼術 9 g,茯苓 9 g。
以上治療每日1次,12次為1個療程,療程之間間隔2 d,連續(xù)治療2個療程觀察指標。
1.5 觀察指標 疼痛的評分采用國際通用的、公認的視覺模擬評分法(VAS)。分別測量治療前后患者所標識的疼痛分數(shù),從而計算出治療后疼痛減輕的程度,公式如下:[(治療前疼痛分數(shù)-治療后疼痛分數(shù))/治療前疼痛分數(shù)]×100%=疼痛減緩百分比(%)。
1.6 療效評定標準 參照國家中醫(yī)藥管理局1994年頒布的《中醫(yī)病癥診斷療效標準》[5]擬定。治愈:疼痛的緩解率>80%,癥狀和體征消失,子宮附件B超檢查未見異常,恢復正常的工作生活;顯效:疼痛的緩解率60%~80%,癥狀和體征基本消失或有明顯減輕,B超檢查盆腔炎性包塊有明顯縮小,勞累后有輕度不適;有效:疼痛的緩解率21%~59%,癥狀和體征部分消失或減輕,B超檢查盆腔炎性包塊縮小但不明顯;無效:疼痛的緩解率在<20%,癥狀和體征無改善,B超檢查盆腔炎性包塊仍存在,附件壓痛呈陽性。愈顯率=(痊愈+顯效)例數(shù)/總例數(shù)×100%。
1.7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 17.0軟件,計量資料均采用均數(shù)±標準差(s)表示。計量資料采用方差分析(方差不齊時用秩和檢驗),兩兩比較用P檢驗。組內(nèi)治療前后比較采用配對t檢驗,療效計數(shù)資料用х2檢驗。
2.1 2組患者臨床療效比較 見表1。
表1 2組慢性盆腔炎患者療效比較 (例)
2組愈顯率比較經(jīng)統(tǒng)計學處理(P<0.05),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提示治療組優(yōu)于對照組。
2.2 2 組患者治療前后疼痛VAS評分比較 見表2。
表2 2組慢性盆腔炎患者治療前后疼痛VAS評分比較,例)
表2 2組慢性盆腔炎患者治療前后疼痛VAS評分比較,例)
?
2組治療前后評分比較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1,P<0.05);治療組與對照組治療后評分比較經(jīng)統(tǒng)計學處理,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引起慢性盆腔炎的病原體主要為淋球菌、葡萄球菌等常見需氧菌、厭氧菌混合感染[6],西醫(yī)治療一般采用抗生素甲硝唑聯(lián)合頭孢菌素類治療,但用藥劑量大,治療時間長,產(chǎn)生的不良反應較大,且反復使用抗生素治療使得耐藥現(xiàn)象嚴重[7]。在中醫(yī)學中,無“慢性盆腔炎”之名,多將其歸屬于“婦人腹痛”“帶下病”等疾病。中醫(yī)認為該病常因濕邪乘虛入侵胞宮久治不愈而形成,在其辨證分型中以寒濕凝滯型最為多見。
中醫(yī)學在治療本病方面獨具特色,中藥灌腸主要是通過腸黏膜的滲透作用,使藥液有效成分直達病所,在病灶局部起到溫經(jīng)散寒除濕、活血化瘀的作用。有研究發(fā)現(xiàn),中藥具有的活血化瘀功能可以降低血液的黏稠度,并能提高機體的非特異性免疫功能,進一步促進炎癥的吸收、轉(zhuǎn)化和消散[8],從而達到治療的目的[9]。方中桂枝、茯苓、甘草功在溫陽除濕,桃仁、赤芍、紅花、雞血藤、當歸、絲瓜絡能活血化瘀,板藍根、蒲公英、白花蛇舌草、老鸛草、敗醬草、魚腥草可清熱解毒除濕,諸藥合用,共奏溫陽散寒除濕、活血化瘀之功。灌腸治療慢性盆腔炎,可以使中藥藥液在細胞外保持較長時間的高濃度效應,并通過直腸與盆腔相鄰的生理結構位置,使藥液中的高效成分通過腸黏膜靜脈叢和淋巴系統(tǒng)為機體所吸收;其中約50%~70%的藥液有效成分能通過直腸的上靜脈和門靜脈,在肝臟代謝后而參與機體內(nèi)的循環(huán),剩余的藥液則進入淋巴循環(huán),其對肝臟和胃消化酶的影響比較輕微,很大程度上避免了可能對胃腸道造成的刺激[10],而且藥液直達病所,能改善盆腔局部的血液循環(huán),軟化粘連的結締組織,從而達到消炎消包塊的目的。
中藥灌腸治療CPID操作簡便、無痛,臨床使用時療效顯著,并且能縮短治療療程,其復發(fā)率也較低,同時避免了抗生素的副作用,能達到標本兼治的目的,具有較高的臨床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