覃光恒
摘要:通過有序開展群眾文化輔導工作,既有利于對廣大人民群眾的審美情操進行陶冶,又有利于大幅度提高廣大人民群眾的文化素養(yǎng),還有利于進一步推進和諧社會的建設。本文首先分析了加強群眾文化輔導工作的意義,其次深入探討了新時期做好群眾文化輔導工作的相應措施。
關鍵詞:群眾文化;輔導;人民群眾
中圖分類號:D422.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19)06-0274-01
一、前言
隨著改革開放進程的日益加快,廣大人民群眾的物質生活水平日益提高,越來越多的人去追求精神文化生活。近年來,黨中央、國務院對群眾文化的發(fā)展予以了高度的重視,采取了多種措施來推動群眾文化工作,力爭能夠讓群眾文化工作走入人們的生活,使之成為人們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文化服務基層部門在這種形式下務必要有效貫徹國家的相應政策,切實做好群眾文化輔導工作,扎扎實實地構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理念。通過有序的開展群眾文化輔導工作,既有利于對廣大人民群眾的審美情操進行陶冶,又有利于大幅度提高廣大人民群眾的文化素養(yǎng),還有利于進一步推進和諧社會的建設。本文就新時期如何做好群眾文化輔導工作進行探討。
二、加強群眾文化輔導工作的意義
(一)引導樹立正確的理想信念
群眾文化一直以來是基層精神文明建設的主要組成部分,也是弘揚理想信念、豐富社會生活的關鍵載體。從目前來看,雖然我國物質文明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提高,但是意識形態(tài)領域還存在著較多的問題,信仰迷失、道德滑坡、拜金主義等問題屢見報端,已經(jīng)成為了亟待解決的社會性問題。加強群眾文化輔導工作,能夠以公共文化服務設施為載體來構建覆蓋全社會的文化服務網(wǎng)絡,尤其是能夠在群眾文化生活中滲透正確的“三觀”(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潛移默化中讓廣大人民群眾的思想素質得到提高。
(二)提高群眾文化素質
由于不同人群的文化修養(yǎng)、成長背景等方面均存在著差異,所以,由群眾自發(fā)開展的文化活動水平往往會有較大的差異,有相當數(shù)量的群眾文化活動還未能夠達到“文化”層次,僅處于“娛樂”層次。通過加強群眾文化輔導工作,既能夠為廣大人民群眾更好地普及專業(yè)知識,將正確的審美觀念牢牢地扎在群眾中,又能夠有針對性地對群眾進行指導,無疑能夠有效提高群眾文化素質。
(三)傳承優(yōu)秀的傳統(tǒng)文化
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內涵深刻、內容豐富,屬于一種兼容并蓄的文化形態(tài),既可對廣大民眾的信心進行振奮,又可將社會主流形態(tài)進行淋漓盡致地體現(xiàn),還可代表當前最為先進的精神方向,是整個中華民族激發(fā)出文化共鳴、文化認同的基本素養(yǎng)。我國幅員廣闊、人口眾多,不同地區(qū)的地域傳統(tǒng)文化均有各自特點,但在各種因素的制約下,地域傳統(tǒng)文化均存在著傳承乏人等一系列問題。通過加強群眾文化輔導工作,能夠以“傳統(tǒng)文化”為主題來對廣大人民群眾開展專題培訓,并且還能夠將現(xiàn)代文化與傳統(tǒng)文化進行融合和創(chuàng)新,讓優(yōu)秀的傳統(tǒng)文化煥發(fā)新的活力。
三、新時期做好群眾文化輔導工作的措施
(一)擴大群眾文化輔導隊伍
首先,崗位職責明確化。文化服務基層部門應該結合本地的實際情況來組建專門的群眾文化輔導隊伍,涵蓋社區(qū)推廣、宣傳、活動策劃等多個崗位,各個崗位共同努力,全力保障文化服務基層部門群眾文化輔導活動的順利開展。其次,群眾文化輔導人員需要不斷“充電”,自覺地去學習各種業(yè)務知識,不斷提升個人業(yè)務水平與自身素質;而文化服務基層部門也應該為這些群眾文化輔導人員提供較佳的學習條件,或將其送到實力雄厚的高校去進修,或邀請專家學者來文化服務基層部門進行培訓,以此來更好、更快、更有效的提高群眾文化輔導人員的業(yè)務水平,進而形成良性的群眾文化輔導循環(huán)。
(二)以人民群眾為中心來調整服務方式
“以人民群眾為中心”一直以來都是文化服務基層部門開展各項工作都應該堅持的最終準則,群眾文化輔導依然不例外。文化服務基層部門在創(chuàng)新服務方式的同時,務必要高度重視人民群眾的意見和建議,切實將“以人民群眾為中心”理念全程貫穿到全過程中,要以人民群眾的需求為根本導向,通過與廣大讀者開展詳細而全面的互動與溝通之后來獲取第一手資料,確實真真正正挖掘出人民群眾的深層次需求,讓文化服務基層部門成為人們不可獲取的部分。
(三)創(chuàng)新輔導方式
群眾文化輔導人員應該要深入到廣大人民群眾的日常生產(chǎn)、生活中,以廣大人民群眾的切身需求為目標來創(chuàng)作出更多、更好的文化作品。與此同時,還可利用互聯(lián)網(wǎng)技術、通訊技術來開展有針對性的網(wǎng)上藝術輔導課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