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子惟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未成曲調先有情”這是課堂教學管理取得成功的先決條件,學生只有“親其師”,才能“信其道”;只有“情通”,才能“理達”。反之,冷若冰霜的態(tài)度,消極呆板的情感,只能使學生緊閉心靈。
日常語文教學總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一篇課文的閱讀是一個情境,一個字、詞、句的正確理解也離不開上下文的“語境”。寫作也是運用書面語言進行表情達意,所謂“登山則情滿于山,觀海則意溢于?!薄?梢?,語文教學與情境結下不解之緣。
十多年前我的語文老師講了一堂語文課──魯迅先生的《故鄉(xiāng)》,我的老師那時剛剛大學畢業(yè),但她教得生動極了,那傳神的動作與語言使我們似乎也步入了文中描繪的情境,我被深深地感動了,心中涌起了對老師的崇敬之情,至今難以忘懷。老師的言傳身教在我的身上培植下細胞,也成為我自身教學生涯中有活力的基因。
教師要在整個教學過程中始終注意創(chuàng)設情境,使學生進入課文中的氛圍,感知情境,從而達到課堂教學的最佳境界。
首先,美讀就是感知情境的一個重要方法。如朗讀朱自清先生《春》中描繪“春花圖”的文字,可以分別運用視覺想象、味覺想象和聽覺想象來朗讀,情真自然;《生命 生命》中描寫小飛蛾極力掙扎的情境,表現(xiàn)出它生的欲望,朗讀時要奮力,要熾烈。
其次,要進入文章情境,必須遵循作者思路。葉圣陶先生在《葉圣陶語文教學論集》中指出“思想有一條路的,一句一句,一段一段,都是有路的,這條路,好文章的作者是決不亂走的”,所以我們要把文章語言、結構、事理及情感這四個因素串連起來,使其連貫、統(tǒng)一、靈活!如人生寓言《白兔和月亮》的思路應該是賞月→得月→守月→還月,反映白兔前后兩次轉折及揭示作者的匠心,思路很清晰。
再次,體味以理解情境。從語言文字入手,白居易說“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作者寫文章總有一定目的,如《我看見了大?!啡陌盐兆∫粋€字父親為何“騙”河子?這個“騙”字,讓學生體味父親的良苦用心及博大胸襟,教會河子堅強地面對生活;《七根火柴》讓學生理解一個“數(shù)”字,讓學生比較盧進勇和無名戰(zhàn)士各自的“數(shù)”,體味火柴的價值,比較兩個“數(shù)”字不同的表達方式,體味不同感情色彩。
最后,觸發(fā)以深化情境,讀書貴在新得,作文貴有新味。通過字面取義,聯(lián)想搜索,感悟意會,創(chuàng)新鞏固,使學生從中受益。如《在山的那邊》點撥學生:你小的時候是否同作者一樣,學習了這篇課文,你對理想又有什么新的看法?聯(lián)系學生研究實際,增志益智。
有時候,我拿到一篇課文不禁會產生疑惑:是不是從頭到尾都要設置教學情境?2004年上半年聽了哈爾濱市第69中學史菊然老師遷移教學示范課后受益匪淺,她開講激趣,美讀手中的名著,設置學生“一讀為快”的情境;提問思考,設置學生“憤悱”情境;評價鑒賞,設置想象、比較,聯(lián)想情境;最后歸納小結,舉一反三,學以致用。
可見,教師要抓住“教眼”,揭示主題思想,例如老舍《濟南的冬天》關于“最妙的是下點小雪呀”一段;朱自清《背影》中關于父親穿過鐵道買橘子的背影描寫,是文章的“文眼”,也是“教眼”。這樣才能由此設置情境,透過文眼認識文心。其實實物展示、圖畫、音樂渲染也可以巧妙地創(chuàng)設情境,扮演角色體會情境,錘煉語言描繪情境。
上學期我代表學年語文組做了一堂《我看見了?!返狞c撥教學實踐課,教學中,我用海浪雄渾柔婉的聲音導入新課,學生閉目想象感受海天籟般的聲音,學生如臨其境,仿佛看到了大海。
“人不能兩次踏入同一條河流”這說明需要不斷創(chuàng)新,《學記》中說:“教,然后知困”“知困,然后能自強也”,許多優(yōu)秀教師早所就享有盛名,形成公認教學風格后,仍嚴格要求自己,堪稱代表如魏書生先生、洪季禮先生、孫春成先生等,審視教學中的不盡完美處,從而精益求精,達到更高的境界。課堂上的教師要以快樂的理念寓情于理,寓學于樂。